妙用生成资源 让数学课堂更精彩

时间:2022-10-23 03:29:36

妙用生成资源 让数学课堂更精彩

生成资源有即兴性与灵动性,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教师不能拘泥于预设,善于发现、善于利用课堂中的生成资源,让它在课堂中绽放精彩。

一、考虑起点,学会预设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课前精心预设是课堂进行有效教学的保证,有了充分的预设,教师就能灵活应对教学中意外的问题。

例:一辆汽车2/5小时行驶18千米,1小时行驶多少千米?学生列式18÷2/5后,学生探讨计算方法,教师根据讨论后的三种计算方法,引导大家验证。于是学生经过一番想、画、算,课堂上就出现了多种验证方法。这时,教师要及时找准学生真正的学习起点,由于教师事先有了充分的预设,此时,只是略作思考即改变教案,教学就转变为动态生成。把这些起点资源纳入教学预设之中,让学生的学习真正成为在原有知识基础上的主动构建,加深了数学教学的体验性和生成性。

二、见风使舵,调整预设

课堂上,面对孩子们在思路上旁逸斜出、南辕北辙、背道而驰的这些“歧路动态资源”,是把他们往预设的轨道上赶,还是顺着他们的价值取向、大大方方地挖掘?选择前者是会打乱教师原有的教学设计、冲击教师预设的价值取向,但牵着孩子们走,无疑置“动态生成资源”不顾,扼杀了他们的创造性思维。

如:教学“梯形的面积计算”时,我开门见山,举起梯形的纸板问学生:“你知道这个纸板的面积有多大?”马上有一名学生站起来说:“老师,我知道梯形的面积公式是底乘高再除以2。所以只要量一量梯形的底和高是多少就能算出来。”没有探究学生就说开了,预先设计的环节和问题全泡汤了。面对这一“意外”,我急中生智,用询问的口气问学生:“知道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同学请举手?”结果大半以上的同学都举手了,“那么知道梯形的面积为什么用底乘高再除以2的呢?”学生摇头不回答。这不正是本节课要着力解决的问题吗?于是,在肯定了学生主动学习态度的同时,指出这节课我们一起研究梯形的面积为什么用底乘以高再除以2来计算。比一比,看哪个同学,哪个小组能利用手中的学具最先发现。由于在教学过程中抓住了“不知道为什么”这个有利于动态生成的问题,学生学得非常主动,表现出来的聪明才智大大超出了我的预想。

三、灵光一闪,尽现精彩

由于生成资源是即兴的、灵动的,来自于学习者自身的,因而利用生成资源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把有效的教学资源开发、放大,让它临场闪光,我们的数学课堂才会有生机,学生才会享受到数学的无限乐趣。老师要营造民主、和谐、积极、向上温馨的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消除各种不良学习心理的影响,给学生以自信、轻松、个性张扬与思维放飞的土壤,使潜在的能量得以充分释放,在不谬的空间里畅所欲言,自由放飞,使课堂精彩纷呈。

如:(1)二年级学生“六一”做夹弹子游戏,在两个盘子先放玻璃球,如果每个盘子里放7个,一共放了多少个?

(2)有2个盘子,一盘放了7个玻璃球,一盘放了6个玻璃球,一共放了多少个?

这时二年级学了乘法后笔者出的两道题目,结果学生做完第(1)后,跟着做第(2)题时,做的五花八门。

生1:7×6=42(个);生2:2×7=14(个);生3:2×6=12(个);生4:2+7+6=15(个)。二年级小学生思维很易定势,受第(1)题的影响,所以有一部分学生就“水到渠成”地做成了7×6=42;2×7=14;2×6=12。至于“2+7+6=15”这个就是不理解题意了。其实出现以上的错误,最本质的问题是没搞清加法与乘法的联系和区别。怎么办?

师:同学们刚才四个算式列的是错误的,但是我们略作改动,就可以变为正确的,怎么改呢?大家先拿两样东西比划一下题目的意思?(学生在台下演示题目意思。)

师:现在请同学们想一想如何来修正刚才的错误?

生1:“7×6”改为“7+6”

生2:“2+7+6”这里的“2”取掉,因为“2”代表的是盘子,盘子不能和球加一起,两个不是一样东西。

生3:我有一种新的做法,先想象成两盘里的球都是6个,然后把多的那一个加上就行,就是2×6+1=13

生4:我也想起一种来了,就是把两盘都想象成7个球,然后去一个就行。就是2×7-1=13

师:你能根据“7×6”这个算式,编一个题目吗?“2+7+6=15”这一道算式你能编一个题目吗?

在这里,笔者有意展错,激活了孩子们的思维,通过对题目的再次“解读”,就主动找到了错误的根源,探究出正确的方法,从而也激起了他们强烈的探求知识的愿望和动力,让学生在找错、议错、辨错、改错的反思中,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位社会心理学家曾指出:“我们期望学生犯错误,因为从错误中吸取教训,便可争取明天的成功。”作为新世纪的新型教师,应本着以人为本的教育观,面对学生已出现的错误换位思考,不仅要正确对待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错误,而且要合理利用“错误”这一教育资源,充分挖掘“错误”中蕴含的智力因素,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审视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让学生在纠错、改错中感悟道理,领悟方法。

总之,课堂教学是弹性预设与动态生成的辩证统一。面对学生的奇思妙想,面对动态课堂的“意外”,只要教师积极捕捉其中的有利因素,发挥教育机智即兴创造,以学定教、适时调整教学进程,一定能使我们的课堂趣味十足、精彩纷呈。

上一篇:有效开发课程资源,领略学生思维的顿悟美 下一篇:学生自主PK学生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