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

时间:2022-10-13 07:10:34

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

【摘要】在十二五规划中,中央明确指出要坚持扩大内需战略、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加快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新局面。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能够释放农村劳动力的消费潜能,对扩大内需有着重要作用。本文在整理和评价传统理论和现有文献的基础上,分析总结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因素,试图找到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深层次原因并对促进农村劳动力合理转移提出政策建议。

【关键词】农村劳动力转移;扩大内需;影响因素;政策建议

一、导言

作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世界第一农民大国,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规模大、压力大,由此带来的问题也较多。根据六普数据,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口中,居住地与户口登记地所在的乡镇街道不一致且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的人口为2.61亿,其中市辖区内人户分离的人口为3996万,不包括市辖区内人户分离的人口为2.21亿,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居住地与户口登记地所在的乡镇街道不一致且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的人口增加1.17亿,增长81.03%。城镇人口占49.68%,乡村人口50.32%,城镇人口比重上升13.46个百分点。如果按照发达工业化国家5%农村人口的标准,我国仍有大量乡村人口需要转移到城镇中去。可见,农村劳动力转移必将是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长期现象,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总背景。加快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推进城镇化进程,不仅是我国劳动力就业演化的一般趋势,也是经济可持续发展、扩大内需的客观要求。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述评

充分就业是经济学中宏观经济调控的四大目标之一,而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充分就业息息相关。因此,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很早就引起了经济学家、社会学家以及管理学家的高度重视。农村劳动力转移是一个世界性的课题,国外的相关文献较多,其中较具代表性的观点主要有:

1、古典经济学对劳动力转移的研究观点是城乡收入差距会促使劳动力从农业部门流入非农部门。古典经济学的创始人威廉·配第(W. Petty,1690)在《政治算术》中提出,比较利益的存在会促使社会劳动者从农业部门流向工业部门和商业部门。

2、发展经济学对于劳动力转移的研究影响深远。最著名的当属刘-费-拉模型、乔根森模型以及托达罗模型。刘易斯模型让更多的学者开始关注发展中国家,关注二元经济结构下的劳动力转移,其后费景汉和拉尼斯对其理论的修改和补充,使其称为解释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历程的最经典的理论。乔根森模型在刘-费-拉模型的基础上,放弃了农业部门边际劳动力为零以及农业工资和工业工资均为固定工资的假设,更强调农业自身发展和技术进步,注重市场机制在劳动力转移过程中的作用。而托达罗的城乡人口迁移模型用迁移者对城市的预期收益来解释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建立了人口迁移量同城市就业率和城乡收入差距之间的关联关系。

3、劳动力迁移经济学理论将迁移视为一个有内在联系的群体的决策,认为个人参与迁移的目的,一方面在于增加家庭收入,另一方面则是为了降低因市场不完备而造成的风险。其他影响范围比较广泛的理论模型还有推--拉理论、舒尔茨的“成本--收益”模型,诺瑟姆的城市化发展进程“S”曲线,也都从各自的研究角度提出了相关的论述。

虽然对劳动力转移的研究较多,但一般都距离现在时间较远,且不符合中国的国情。这些理论都是以市场经济为背景的,其前提是人口迁移和流动行为不受任何制度限制,对我国制度性框架下的农村劳动力转移不能完全做出解释,因此,不能照抄照搬。

国内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也做了大量研究工作,并形成了一定影响。在农村劳动力转移动因问题上,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是主要有:

1、城乡收入差距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诱因。蔡昉(2003)认为就中国的实际情况而言,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特殊动力是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而导致的扭曲的产业结构人口分布格局,而扩大了的城乡收入差距则为这种转移提供了追加的动力。李仙娥(2006)通过对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城乡收入差距关系的定量分析,得出:城乡失业率比增大1个百分点,城乡收入差距比可以缩小6.2个百分点;同时通过定性分析,得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流动主要是城乡收入差距推动的结论。

2、收入差异因素影响和制约农村劳动力转移。赵立新认为,社会资本缺失使农民工市民化进程受阻,进而引发许多社会问题的主要原因。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的纪韶教授和李舒丹以同样的方法对2004年和2009年对北京市就业的农民工生活方式现状的调研数据,分析在北京就业的农民工生活方式转变中的问题,提出了农民工生活方式转变的三个依次递进的发展阶段和未来农民工生活方式转变的目标模式选择。

三、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因素

在对已有文献回顾和总结后,作者认为城乡收入差距只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因素之一,非农收入的因素,如个人特征、家庭特征、输出输入地特征、制度因素等也严重影响农村劳动力的转移。

1、个人特征因素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个人特征因素包括受年龄、性别、教育程度、婚姻状况等。年龄较小者(16-3岁)更倾向于外出打工;男性比女性更倾向于外出打工;未婚者更倾向于外出打工;大部分研究认为受教育程度越高则越倾向于外出打工,农村具有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者,一般已占据较好的农村就业岗位,迁移动机较弱。

2、家庭特征因素影响从村劳动力转移。家庭特征因素包括家庭劳动力数量、家庭人均收入、家庭中的未成年孩子数量等。家庭中女性劳动力多倾向于外出打工,而家庭中男性劳动力则多倾向于在本地从事非农活动;不过一般说来,家庭中的总劳动力多倾向于外出打工。家庭中未成年孩子数量少的家庭,倾向于外出打工;最贫困的人群由于相对高昂的迁移成本和风险不会发生迁移,而具有较高收入水平的家庭也不愿外出打工。

3、输出输入地特征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输出输入地特征包括输出地作机会、交通发达情况、输入地工作机会的获得、输入地制造业和服务业发展状况等。利用道路交通和电话网络的发达程度来代表当地非农工作机会的多少,发现交通越不发达,通讯越落后的地区的农村劳动力所获得的当地非农工作机会越少,就越倾向于迁移。几乎所有的调查和文献资料都显示:农村的外出务工劳动力主要靠“三缘”关系---“血缘、人缘、地缘”向外转移,由有关部门组织外出所占的比例较小。这是因为在输入地形成的移民网络能够减少寻找工作的信息成本、心理成本以及失业的可能性,对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具有明显的推动作用。

4、转移成本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迁移成本包括交通成本、生活成本、心理成本、为寻找工作而支付的培训成本和迁移误工造成的机会成本。直接成本包括交通成本、生活成本等对劳动力转移的影响较大,而间接成本如心理成本,尤其是对留守在农村的老人和孩子的担忧和自身的孤独感所造成的心理成本,也对劳动力转移有显著影响。

5、制度因素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制度因素包括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中国的城乡二元结构,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后,由于没有户口带来的相关公共服务、社会保障、子女教育等问题都成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重大忧虑。

四、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对策建议

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因素较为复杂,要真正解决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必须从多方面入手,综合运用行政手段和经济手段,只有这样才能使经济达到平稳较快发展的目标。

1、建立全国统一开放的劳动力市场,合理引导农村劳动力转移

依靠市场经济的规律,相信“看不见的手”能够有效调节资源配置,建立统一开放的市场交易平台,制定公(下转第132页)(上接第130页)平合理的规则,在逐步取消户籍制度等障碍因素的同时,加强农村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提供保障。

2、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激发其消费潜能

尽管收入是决定消费的主要因素,但风险预期对消费的影响不可小觑。当前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面临着较大风险,主要包括医疗、养老、教育等的支出风险大,让很多打算转移的农村劳动力望而却步。必须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减少农村劳动力的后顾之忧,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可以降低储蓄,激发消费潜能。

3、大力发展城镇经济,支持农村劳动力就近转移

城镇经济的迅猛发展必然会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形成强大的拉力,农村发展和城镇建设是一个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共赢体系,大力发展城镇经济,可以支持农村劳动力就近转移,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Michael J Piore.The Dual Labor Market:Theory and implications,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2002.

[2][美]伊兰伯格,史密斯著.现代劳动经济学[M].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

[3][美]西蒙·库兹涅茨著.各国的经济增长[M].商务印书馆,1999.

[4][美]阿瑟·刘易斯著.经济增长理论[M].商务印书馆,1999.

[5][美]费景汉,拉尼斯.劳动剩余经济的发展[M].耶鲁大学经济研究中心出版,1964.

[6]钱纳里等著.工业化和经济增长的比较研究[M].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7]迈克尔·托达罗著,印金强等译.经济发展与第三世界[M].中国经济出版社,1992.

[8]阿瑟·刘易斯著.二元经济论[M].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

[9]李仙娥,杨勇.农村剩余劳动力迁移与城乡收入差距的相关关系分析—一以陕西省为例[J].生产力研究,2006(12):18-30.

[10]纪韶.中国农民工现状实证研究.项目编号:ZCYZO04D62,国家发改委十一五重点规划项目.

[11]蔡昉,都阳,王美艳.劳动力流动的政治经济学[M].上海:上海三联出版社,2003.120.

[12]蔡昉.中国人口与劳动问题报告[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13]蔡昉.中国人口流动的方式与途径[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作者简介:许学珍(1988-),女,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农村劳动力转移。

上一篇:文化比较视角下构建“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管... 下一篇:浅析商场营销员的胜任力构成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