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

时间:2022-10-13 06:07:23

怎样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

人类的基本活动有两项:一是认识世界,二是改造世界。认识世界是为了更好地改造世界。然而,认识世界需要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不断地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这需要正确意识的指导,因为正确的意识能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科学的思维方法就是一种正确的意识,它能引导我们正确地学习和认识事物,在教育教学中也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那么,应如何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呢?

(1)将分析与综合相结合。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逐步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是一个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进行逻辑思维的过程,运用分析与综合相结合的科学思维方法,这是由事物客观性质决定的。例如,在音乐艺术里,旋律就是多种音乐因素的综合体,对音乐旋律的构思,既要分析各个要素,又要把它们有机地连接起来,从而在整体上形成具有感人力量的音乐作品。因此,要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首先要学会将分析与综合相结合。认识事物时,既要对事物的过程及其有关要素进行分析,又要对事物从整体上进行综合把握。

(2)要合理想象。爱因斯坦说过:“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合理的想象也是一种科学的思维方法。立足于已知事实,根据已知规律,充分发挥人的思维潜能,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极为有益的。

(3)培养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具有独立性、求异性、新颖性,具体表现为不受束缚,打破常规;从不同方向探索问题的不同解法,展开思维、标新立异。正是因为有了创造性思维,司马光看到小孩掉入水缸时,才能不按照常规让人脱离水,而是打破水缸,让水脱离人,救了落水小孩。

正因为科学的思维方法在教育教学中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教师应努力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用以解决在教学中所遇到的困难。同时,也要努力教会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让他们将分析与综合结合起来。将合理想象与创造性思维结合起来,学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努力创新、敢于超越。将他们培养成为不固守书本、不墨守成规、能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有创造力的人。这不也正是当前实行“新课程改革”的目的之一吗?

传统的教学方法,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学的。老师怎么说,学生就怎么做。这就像是在用圆规画圆,只要确定了圆心和半径,无论怎么画,都离不开同一轨道。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效率低,实用性弱,而且还造就了学生的几大“特点”:①上课不活跃,整节课死气沉沉;②缺少创新思维,只会被公式牵着鼻子走;③缺乏主动性,对学习毫无兴趣,总是被动接受知识。因此,2l世纪的教学不需要“满堂灌”,不需要“套公式”。需要的是发散思维的开放性教学。然而,要达到发散学生思维、提高教学质量,就必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主动学、爱学、想学,最后达到学好的目的。

那么,如何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呢?我认为可以利用答案的丰富多彩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提一些有许多不同答案的问题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思维的活跃性。

例1.在 三个图形符号中,哪一个与其他两个类型不同?

例2.1+1=?

以上两个题目在标准和角度不同时,会产生不同的答案。例1的答案可以是圆,因为圆形是唯一没有角的图形。可以是三角形,因为三角形是唯一由直线构成的图形。当然也可以是弯月形,因为它是唯一非对称图形。例2的答案在情况不同时也会有不同的答案。

在数学中,数字1+1=2;在化学中一种溶液和另一种溶液混合会产生另一种溶液,也就是说此时的1+l=l。在生活中,1个爸爸加上1个妈妈会有1个宝宝,也就变为“l+1=3”了。通过这些问题,教师可以告诉学生:世界是千变万化的,疑问是层出不穷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培养他们努力思考,努力创新,不生搬硬套的学习能力。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心理,提高他们思维的活跃性、学习的自主性和不断创新的学习精神,以达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

(2)通过教材中的课文来告诉学生答案的多样性,激发他们对课文的兴趣及对学习的兴趣。

“南瓜大,茄子小”、“南瓜是绿色的,茄子是紫色的”、“南瓜的皮上有细毛,茄子的蒂上有小刺”用这篇文章可以启发孩子全面的思考问题,不受任何的束缚,使他们得到学习的动力,对学习产生兴趣。

总之,在教育教学中,要给予孩子更宽更广的想象空间,让他们有自由发挥的余地,才能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达到提高教学的质量的目的。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上一篇:浅谈小学生法制教育的重要性 下一篇:新课改背景下的数学课堂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