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收与循环经济交流材料

时间:2022-10-13 05:22:01

税收与循环经济交流材料

中国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社会经济全面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大规模的粗放式经济发展模式也带来了资源枯竭、大量物种灭绝、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等种种问题,并由此引发出各种各样的社会、经济矛盾。是继续这种经济发展模式还是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我们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和选择。

中国政府在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之后,率先制定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作为指导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而循环经济是推进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实践模式;20*年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总书记就指出:“要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将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贯穿到区域经济发展、城乡建设和产品生产中,使资源得到最有效的利用。最大限度地减少废弃物排放,逐步使生态步入良性循环。”这一讲话精神,为大力推进绿色经济、循环经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指明了方向。

一、循环经济的内涵

从资源流程和经济增长对资源、环境影响的角度考察,增长方式存在着两种模式:一种是传统增长模式,即“资源-产品-废弃物”的单向式直线过程,这意味着创造的财富越多,消耗的资源就越多,产生的废弃物也就越多,对资源环境的负面影响就越大;另一种是循环经济模式,即“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反馈式循环过程,可以更有效地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以尽可能小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成本,获得尽可能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做到生产和消费“污染排放最小、废物资源化和无害化”,从而使经济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相互和谐,促进资源永续利用。概括地说,循环经济是在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的大系统内,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再思考、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再修复”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循环经济是自然资源高效利用的最高境界,是知识经济的第一阶段。

在2005年3月26?30日在阿拉伯联合酋长国首都阿布扎比举行的世界“思想者节日论坛”上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管学院院长吴季松首次全面提出5R循环经济的新经济思想,并得到一致认同,规范了循环经济的理念。5R(5再)理念主要包括:

再思考(Rethink):改变旧经济理论。新经济理论的重点是不仅研究资本循环、劳力循环,也要研究资源循环,生产的目的除了创造社会新财富以外,还要保护被破坏的最重要的社会财富,维系生态系统。

再减量化(Reduce):除了原有的改变旧生产方式、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土地、能源、水和材料的投入的概念外;还延伸到在提高人类生活水准中,合理地减少物质需求

再利用(Reuse):除了原有的尽量延长产品寿命、做到一物多用、减少废物排放的概念外;还延伸到合理消费、科学消费的消费领域。

再循环(Recycle):除了原有的废物利用,形成资源循环的循环外;还延伸到经济体系由粗放的开链变为集约的闭环,形成循环经济的技术与产业体系。

再修复(Repair):修复生态系统与自然和谐,不断地修复被人类活动破坏的生态系统。

二、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意义

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国土辽阔、人均资源量极低的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模式依然是粗放型,如不寻求精细的经济发展模式,经济增长就会后劲乏力,难以维持较快的增长。因此,我国要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就必需发展循环经济。

(一)发展循环经济可促进资源永续利用

我国的资源状况,一方面人均资源量相对不足,另一方面资源开采和利用方式粗放、综合利用水平低、浪费严重。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在节约资源方面是大有可为的,如到2005年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若达到60%,可节水580亿立方米,相当于*年工业取水量的50%左右;“十五”期间,我国节约和替代石油目标是*万吨,相当于石油消费量的近1/10;目前我国钢铁、有色金属、造纸工业1/3以上的原料来自再生资源。

(二)发展循环经济是保护环境的重要途径

发展循环经济要求实施清洁生产,这样可以从源头上减少污染物的产生,是保护环境的治本措施。同时,各种废弃物的回收再利用也大大地减少了固体污染物的排放。据测算,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每年就可减少约1000万吨废弃物的排放。

(三)发展循环经济是增强企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目前,我国大多数企业走的仍是粗放型、外延式发展的老路子,在技术、成本和利润等方面都难以同国外的同行竞争。如我国单位产值能耗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3倍,工业产品能源、原材料的消耗占企业生产成本的75%左右,若降低一个百分点全国就能取得100多亿元的效益。因此,企业为了生存和长远发展,必须转变经济的增长方式,走集约型、内涵式的发展道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降低产品成本,使企业的竞争能力得到增强。

(四)发展循环经济是以人为本、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本质要求

事实表明,传统的高消耗的增长方式,向自然过度索取,导致生态退化和自然灾害增多,给人类的健康带来了极大的损害。要加快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要真正做到这一点,必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以最少的资源消耗、最小的环境代价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增长。

三、税收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可能

推动循环经济战略需要综合运用法律、行政、经济和宣传手段,发挥这些手段各自独特的功能和优势。税收作为一项重要的经济杠杆广泛作用于社会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它在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具有内在性、固定性和低成本的特点。

(一)内在性

利用税收手段参与环境管理后,环境问题上的税收负担与相关市场主体(企业或消费者)的经济利益密切相关,为维护切身的经济利益,市场主体不得不把税收负担纳入视野之中重新进行成本??收益分析,迫使市场主体为了维护自身的经济利益而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从而把外在的环境问题内在化了。

(二)固定性

环境保护需要投入巨额的资金,而筹集环保资金一般只有三个渠道:利润、收费和税收。首先看利润,它由环保企业的经营状况和业绩所决定,受宏观经济形势和微观管理水平所影响,是起伏不定的。例如以营造公共绿地为主旨的上海绿地开发总公司1993年实现利润8000万元,当年投入4000万元开征绿化用地967亩,全年新增公共绿地450亩。但是上海绿地开发总公司并不能确保每年都实现1993年的利润水平。从收费看,由于它的强制性并不强,征收过程中遇到的阻力特别大,因此作为一个来源渠道也并不可靠。我国某些地方征收排污费时就出现过“协商收费”的现象,环保部门和企业之间讨价还价。而税收是国家依靠政治权力取得的,具有无偿性和强制性,它的数额由国家法律事前就确定下来,征纳双方并不能相互协商。

(三)成本低

我国已经建立一个覆盖全国城乡的税收监控网络,税务部门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可以迅速地与任何市场主体建立税收征纳关系,利用税收参与环境和资源的管理。因为我国目前的税制体系是以增值税、消费税和营业税等为主的流转税,而涉及环境方面的特定目的税则是居于次要地位的小税种,它们的收入额在全国税收总收入中只占一个极小的比例,所以从总体来看环境管理方面的税种的税收成本是比较低廉的。

四、税收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途径

推动循环经济战略需要各个方面的协调和配合,并各自发挥其职能作用以促进循环经济的健康发展。税收作为经济生活中的重要杠杆也将通过以下几个途径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

(一)调节资源价格

价格是市场经济中最重要的信号,市场主体就是依靠价格信号来决定生产、经营和消费行为的,通过对土地、矿产等若干自然资源征税能够改变自然资源的价格,调节自然资源的供给和需求数量,进而影响自然资源的配置。在一般情况下,每一种资源都有其固有的供求关系和供求平衡点;开征资源税后该项资源的供给与需求状况都发生改变。当政府征税后,该商品的供给与需求减少,形成新的平衡关系。由此可见,对一项自然资源征税能够提高它的价格水平,减少供给数量,减少需求数量,有利于自然资源的节约和利用。我国目前涉及到资源管理方面的税种有资源税、土地使用税和耕地占用税,分别以矿产资源和土地资源为课征对象。有人认为资源的主要作用在于调节不同资源开采者之间由于资源贫富程度之间的级差收益,这种看法是值得商榷的。马克思在分析土地的地租形式时曾指出资本主义地租具有级差地租、绝对地租和垄断地租三种形式。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自然资源的稀缺性和不可再生性以及国家对矿产资源所有权的垄断,矿产地租的这三种形式基本上都存在。1994年税制改革后资源税的征税范围包括所有矿产资源,征税品目有黑色金属原矿、其它有色金属原矿、非金属原矿和盐。因此,资源税不仅调节不同企业的级差收益,而且调节不同企业的绝对收益,调节矿产资源的价格水平,有利于矿产资源的节约和廉价替代资源的开发利用。

(二)调节环境成本

实践表明,由于市场缺陷的存在,市场机制往往容易导致有害的外部经济效益的产生和发展,而对有益的外部经济效应的产生和发展难以起到促进作用。这是因为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直接目标往往是追求企业利润的最大化,在这个过程中容易促使企业采取把某些、甚至全部成本转嫁给他人或社会的外部不经济行为。例如企业和消费者的环境污染行为就是把其应该负的处理废物的成本转嫁给外部的典型表现。政府解决环境污染的控制措施不是去限制各种社会需要的工农业产品的生产,而是通过税收手段迫使企业的生产成本能够体现社会的污染成本,即将其转嫁到社会的处理废物的成本加进企业产品的总成本中,促使企业重新进行成本??收益的比较分析,选择对社会来说最佳的生产技术和产量。这就是所谓的“外部经济效应内部化”。现假定一个社会的洗涤剂市场是完全竞争市场,某洗涤剂厂的厂商均衡情况为:当产量达到一定量时,该企业的边际成本与产品价格和边际收益相等,即MC=P=MR。此时该企业实现了厂商均衡,达到了利润最大化。但是,这种均衡只是未考虑该企业对周围环境污染条件下的均衡。如该企业生产造成的废弃物不加任何处理而排入河流造成环境污染。相当部分的环境污染可用货币计量,例如它会降低饮用水质,增加自来水的生产成本;它会导致疾病发病率的提高,损失部分社会收入并增加医疗费用。能用货币计量的由企业生产引起的成本称为环境损害成本。环境损害成本包括社会损害成本和私人损害成本。私人损害成本是指企业在给社会造成损害的同时也会给自身造成损害。也就是说,在上面所说的平衡中,该企业出生产成本以外,同时也形成了环境损害成本为,从社会角度看,在这个平衡点的真实成本将不再是仅仅是生产成本了,而是生产成本与环境损害成本之和。如果环境损害成本由企业承担,在上面所说的平衡点产量不变的情况下会招致亏损,它会把产量减少直至实现新的平衡。问题是,在单纯的市场机制下,企业为维护自己的最大化利益仍然会把产量维持在原来的平衡点水平上,而将社会成本转嫁给其它企业和消费者,造成了“外部负效应”。

需要补充的是,环境污染也有可能造成私人损害成本,为保障自身利益,企业将私人损害成本内部化的动机是存在的。当它为了消除原来的平衡点产量对自身的损害追加边际成本;同时,产量也会相应地减。如果政府征收环境保护税或污染税,数量大于社会损害成本。那么,企业从经济效益出发,不愿付出较高的污染税,继续追加边际成本治理环境污染,从而使环境污染得到控制,环境质量得到改善,社会成本下降,社会效益上升,即形成了“外部负效应的内部化”。

税收调节环境成本的第二个方面是鼓励对废旧物资的开发利用。我国现行税收政策规定,对部分资源综合利用产品免征增值税,对无专用发票的废旧物资准予抵扣进项税额。废旧物资的再资源化能相应地减少社会经济活动对自然资源的索取和耗费数量,有利于节约有限的自然资源,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而且,废旧物资的再资源化能直接将污染生态环境的废物变成生产资料,从而直接减少了大量的污染源,促进对城乡生态环境的保护。通过税收方面的优惠政策,使企业在开发利用废弃资源的过程中能降低纳税负担,增加经营收益,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平衡增长。

(三)筹集发展资金

节约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提高人口素质和生活质量,这是实现循环经济所面临的紧迫命题。而人们按照生态规律和经济规律开发利用资源的过程中,必须投入一定的资金作为第一推动力,使活劳动和物化劳动有机结合,构成生产要素的投入产出过程。当然,资金的筹集可以采取贷款、发行股票和债券等方式,但是,对于具有正的外部经济效应的公共基础设施来说,由于它具有建设周期长、投资量大的特点,加上它作为公共物品又具有使用上“非排它性”和利益上的“非占有性”两大特征,这就决定了公共基础设施必须由政府财政投资建设,由政府筹集和配置资金,为社会公众提供不能通过市场获得的福利。公共基础设施是生态经济系统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一般条件,它为生产和人民生活提供公用和共享的基本设施条件,如能源供应公共运输、环境保护文化教育等方面的设施,而政府的财政收入由税收、国债和规费收入三个渠道组成,但税收收入构成其主体部分,我国税收收入占财政收入比重达到90%以上。因此,税收在筹集社会发展资金,合理利用生态经济资源方面具有重大作用。

五、税收应成为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加速器”

在我国现行税制中,并没有设置专门的针对循环经济的税种,与循环经济相关的税种主要是:资源税、消费税、城建税、城镇土地使用税、车船使用税、筵席税和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等。但这几项税收收入占国家税收总收入的比重很小,而且筵席税和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目前已停征,远远不能对循环经济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为此,我们要遵循税收与循环经济之间的相互关系来完善现行税制,研究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税收政策,充分运用税收的职能,在循环经济的各个环节发挥其应有的调节作用,使其成为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加速器”。

(一)在资源开采环节,扩大资源税的征收范围,提高资源综合开发和回收利用率

我国现行的资源税是针对使用煤、石油、天然气、盐等自然资源所获得的收益征收,其目的是调节从事资源开发企业由于资源本身的优劣和地理位置差异而形成的级差收入。由于资源税收入大部分归地方,往往起到鼓励地方对资源过度开发的作用,反而加剧了生态环境的恶化,与可持续发展战略不相适应,不利于循环经济的发展。有必要扩大资源税的征收范围,将土地、森林、草原、滩涂、自然景观、海洋和淡水等自然资源纳入征税范围,将现在由各个部门征收的各种资源补偿性的行政性收费(如:矿产资源管理费、林业补偿费、育林基金、林政保护费、电力基金、水资源费、渔业资源费)以及现行的其他资源性税种(如:土地使用税、耕地占用税、土地增值税等)与资源税合并,并将资源税划为国家级收入或国家地方共享收入。在理顺资源体系价格的同时,适当提高征收标准,改变征收形式,如该资源税现行的按销售量征税为按储藏量和一定的开采率来进行征收,提高资源开采业的准入门槛,切实提高资源综合开发和回收利用效率。

(二)在资源消耗环节,增强并完善资源税对循环经济的调节作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加强对钢铁、有色、电力、煤炭、石化、化工、建材、纺织、轻工等重点行业的能源、原材料、水等资源消耗管理,实现能量的梯级利用、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努力提高资源的产出效益。对资源消耗超标的行业、企业在税收上予以限制,课以重税,考虑是否开征“浪费资源特别税”(就像以前征收的燃油特别税性质的限制资源浪费的税种)。对资源利用率高、污染物产生量少以及有利于产品废弃后回收利用的技术和工艺,在税收上给予优惠,并可给予一定程度上的财政扶持,用于提高和改善设备的技术水平和节约资源的研发工作。

(三)在废弃物产生环节,适时开征环境保护税,大力开展资源的综合利用

按照“谁污染谁缴税”的原则,将现行的排污、水污染、大气污染、公共卫生等行政事业收费制度改为征收“环境保护税”,对排放水污染物、大气污染物和固体废弃物的单位和个人征收“环境保护税”,建立起独立的限制废弃物生产的环境保护税种,既唤起社会对环境保护的重视,又能充分发挥税收对循环经济的促进作用。

(四)在再生资源产生环节,制定必要的鼓励资源回收利用、开发利用替代资源的税收优惠政策,大力促进回收和循环利用各种废旧资源

制定实施鼓励循环经济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促进秸杆发电、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和雨水的回收利用、生态农业等,积极发展生物质能源,推广沼气工程,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推动不同行业通过产业链的延伸和耦合,实现废弃物的循环利用。对企业购置的环保设备允许超额抵扣进项税额,对治理污染开支巨大的企业和废渣、废水、废气的综合利用率高的企业以及从事城市生活污水再生利用设施建设和垃圾资源化利用的企业适当给予所得税减免,鼓励研究、开发和使用替代资源等。

(五)在社会消费环节,以发展循环经济为导向,改革现行消费税制,大力倡导绿色消费

结合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形势的发展情况和消费水平变化情况,适当扩大消费税的课征范围,提高部分消费品的税率。将那些无法回收利用的材料或难以降解的材料制造的产品,在使用中预期会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而又有相关的“绿色产品”可替代的各类包装物品,如一次性木筷、高档一次性纸尿布、不可降解塑料制品以及过度包装商品等,列入消费税的征收范围。并适当提高汽油、柴油、鞭炮、焰火等应税消费品的适用税率。对导致环境污染严重的消费品和消费行为,如大排量的小汽车、越野车、摩托车、摩托艇,应征收较高的消费税。而对于资源消耗量小、循环利用资源生产的产品和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的绿色产品、清洁产品,应征收较低的消费税或不征消费税,从而鼓励广大消费者进行健康性的消费和绿色消费,使人类的消费不影响大自然的环境与物种生存,达到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目标,实现人类社会的和谐发展和全面进步。

上一篇:企业所得税分析交流材料 下一篇:财经院校经济德育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