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工业产业的省域集聚

时间:2022-10-13 03:44:01

我国工业产业的省域集聚

中图分类号:F403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4202(2010)12-024-03

摘 要 产业集聚是现代经济活动中一种普遍的经济现象。文章通过实证分析,从工业企业单位的省域分布、异属性产业的省域分布和2位码行业的省域分布三个角度描述我国工业产业的空间集聚格局,表明我国工业产业已有明显的集聚现象,但整体集聚在东部沿海地区,中西部地区集聚程度较低,并对这一现状提出针对性建议。

关键词 工业 产业集聚 实证分析

一、前言

国外对于产业集聚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产业集聚的概念、机理、技术和组织创新、集群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基于产业集群的产业政策与实证研究等方面。例如,马歇尔从定义外部经济概念入手界定地方性工业集聚的内涵;Pabvos和Wang提出促进产业集聚的六种向心力;Harrison强调新产业区并非传统的产业集聚现象,其根本区别在于前者具有企业间的相互信任和经济关系在地方的、非经济制度中的根植这两个重要特征。

我国学者对产业集聚现象的研究,始于20世纪8O年代中后期,但系统性研究却始于20世纪90年代。综观国内关于产业集聚的研究成果,大致可分为三类。首先是对国外最新理论进行介绍与阐释,如王缉慈从韦伯的工业区位理论人手,综述了基于纯经济学和传统经济地理学的集聚理论。其次,主要围绕产业集聚现象展开经验与对策研究,如聂献忠分析了浙江产业集聚的现状和特点,指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产业集聚竞争力战略。再次,是对产业集聚理论基本概念、分析框架、形成和动力机制等理论的研究,如徐祥荣建立指标体系,用聚类分析的方法研究了浙江“块状经济”的特征及其成因等。

现有的研究成果为解释产业集聚尤其是企业集群现象做出了重要贡献,但大多主要针对的是部分区域的产业集聚,以及产业集聚对其他方面的影响,而对我国整体的产业集聚的基础研究并不多。本文的研究意义在于,通过计算,从多角度勾画出全国各省区的产业集聚状况,并针对我国总体和局部的产业集聚现状提出分析和对策建议。

二、研究方法与数据处理

为了解当前我国工业产业的集聚概况,本文选取中国社科院A类重大课题“中国产业的结构、增长及效益研究”中测定产业空间集聚的方法,对我国工业产业空间集聚格局展开研究,主要从企业空间集聚、异属性产业空间集聚和2位码行业空间集聚三个方面进行描述。

测定产业空间集聚的指标,以表示,它是企业单位数的结构相对数,增加值的结构相对数2,从业人员的结构相对数3的均值,即计算公式为()。产业系数值越大,表明产业向该地区集聚的程度越高;反之,集聚程度低。进一步研究我国2位码行业的空间集聚状况。

如为求出各省区的各产业集聚系数,先分别各省区各产业的企业单位数、增加值和从业人数在全国相应总量中的比重,即;依据的计算公式,将进行简均,即可求出各省区的各产业集聚系数。所有数据均来源于《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2008》。

三、中国工业企业省域空间集聚状况

(一)我国工业企业的省域集聚

根据国家关于企业规模的划分标准和《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提供的数据,对反映2007年我国工业企业的产业省域集聚状况的统计数据,经过整理得出下表。总体而言,2007年我国拥有大中小型企业共336768家,全部增加值达到117048.39亿元,从业人数共7875.2万人。

我国大型企业及其增加值和从业人数主要集聚在粤苏鲁浙等地;中原地区的豫冀和东北的辽、黑也集中了一些大型企业;西部边疆地区少有大型企业集聚。我国中型企业及其大部分增加值和从业人员数主要集聚在粤苏浙鲁等地,中西部地区的豫冀辽川等地也集聚了一定比例的中型企业。西部偏远地区如甘青新藏等地,则少有这类企业集聚。与03年同类数据相比,中型企业集聚情况大体相同。

我国小型企业主要集聚在浙苏粤鲁沪闽等东部省区,中部的豫湘也集聚了一定规模的小型企业,而广大的西部地区只有四川进入集聚前十位,其余省区的小型企业集聚程度非常低。与03年同类数据相比,中部的湖南省超越湖北省,进入小型企业三项指标的前十名。

依据产业集聚系数的计算公式,在表1的基础上,可算出各类企业在地域上的集聚系数,结果如下表。

由数据可知,当前,我国大型企业主要集聚地是粤鲁苏豫辽;中型企业主要集聚地是粤苏浙鲁豫;小型企业主要集聚在粤鲁苏浙冀。由此可见,我国工业企业在很大比重上集中在粤鲁苏三省份,比重超过30%。而偏远的工业欠发达地区,如藏琼青等省区,产业集聚程度都非常低。与03年同类数据相比,比重最大的大型企业集聚地由山东变成广东;小型企业的主要集聚地域基本一致,但集聚程度有较大提高。

究其原因,首先是我国历年的产业政策,自20世纪80年代后,国家实行效益优先的产业政策,使东部沿海地区获得极大优惠,逐步形成了雄厚的产业基础;而广大的中西部地区无政策倾斜。其次是区位优势,粤鲁苏等东部沿海地区交通优势突出,是整个国家面向西方世界的窗口地区;而中西部则缺少交通优势。再次是科教水平,沿海地区长期以来的科技发展水平均比内陆地区高,这也是其集聚程度高于中西部地区的原因之一。

(二)我国工业异属性产业的空间集聚

按照相同的研究思路,对当前我国不同属性的工业产业,即轻工业和重工业的集聚情况进行定量分析。将反映我国轻重工业地域分布的统计数据经过计算整理如下表。

由表3可以看出,我国的重工业主要集中在苏鲁粤浙等东部地区和四川,轻工业主要集中在粤浙鲁苏等东部沿海地区,偏北的冀豫辽及四川也集聚了一定比重的轻工业。但广大中西部地区的轻重工业集聚比重都相当低,尤其是宁青琼藏地区。与03年同类数据基本一致。

这主要是受到历史产业政策、区位优势、经济基础强弱及资源贫富等原因的影响。企业会向有政策倾斜、区位优势突出、经济基础好、资源丰富的地方集聚,而以宁、青、藏等地为代表的西部偏远地区,则因为交通不便、缺少优惠政策,加之生态、科技等的制约,产业集聚程度很低。

(三)中国2位码行业的空间集聚

将工业统计年鉴中的27个2位码行业的企业单位数、增加值数、从业人员数进行计算整理,可得下表:

由表4可看出我国27个2位码行业的集聚情况。

1.资源型工业。我国的资源型工业,如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黑色金属矿采选业、非金属矿采选业,主要集聚在中部地区,如鲁冀豫晋及个别周边省区,另外湘川滇新等地无规则的存在部分资源型工业集聚。这主要是因自然资源条件限制较大,而集聚在资源丰富地,能有效降低成本的原因。

2.化工业。我国的化工业,如石油加工及炼焦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医药制造业,主要集聚在苏鲁浙粤等东部沿海地区,中部的豫晋辽也形成一定的集聚,而西部地区化工业的集聚程度非常低。这主要是由于东部沿海地区的工业基础较为成熟、科技和教育水平比较高。

3.轻工业。我国的轻工业,如农副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饮料制造业、烟草制造业、纺织业,主要集聚在东中部地区,如鲁浙苏粤等地。这主要由于劳动力充足及相对成本低等因素。另外,西部的川滇也集聚了一定比例的轻工业,比如云南的烟草制造业集聚系数接近17%,是由于作为原料产地的因素影响。

4.加工业。我国的加工业,如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等,主要集聚在东部粤浙沪苏鲁五地,且程度非常高。中部的加工业主要集聚在豫辽两地。西部则只有重庆的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集聚系数接近7%,其余省区的加工业集聚程度都很低。这主要是由于中东部拥有较雄厚的工业基础,交通和科教优势明显等因素的影响。

5.能源工业。我国的电力热力生产供应业主要集聚在粤豫鲁川浙,分布较散,没有明显地域特征,这主要是由于交通便利程度和市场距离影响。

四、结论与启示

我国目前的工业产业主要集聚在鲁苏浙闽粤和东北等地,而中西部地区的产业分布散乱,集聚程度非常低,国家总体产业集聚呈现出非常不均衡的现象,论文提出以下对策。

(一)东部沿海省区部分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

由于历史政策、地域优势、交通便利等原因,东部沿海省区集聚了从轻工业到重工业的各类产业。而中西部地区有发展的要求,却面对产业集聚程度低、竞争能力弱等现状。因此建议,将东部沿海省区的农副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饮料制造业、纺织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造纸及纸制品业、非金矿制品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等产业,逐步转移至中西部地区。重化工业和装备制造业等可转移到川渝辽冀鄂等地;轻工业可转移至桂赣及黄河三角洲等地区。既有利于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战略和临海的国家安全考虑,也有利于提高中西部地区的产业集聚程度,实现产业的优化升级,提高竞争能力,符合产业发展的一般规律。

(二)东部沿海地区抓住机遇,积极发展新型战略产业

在这次全球经济危机中,东部沿海地区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然而,危急中往往孕育着新的机遇。东部沿海地区应抓住机遇,将部分产业转移出去后,积极发展新兴战略性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如物联网等,形成高技术产业的集聚,以对整个国家甚至世界的科技发展起到领头作用,引领新一轮的科技浪潮。同时注意后备土地资源的保护和生态环境的修复与提高。

(三)中西部粮食和经济作物产区积极开展特色农业和农产品深精加工,发展农业产业化

中西部的豫皖赣鄂湘渝川等省区,是我国粮食和经济作物的主产区,且与东部沿海省区距离较进,有利于承接东部的农副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等产业。因此这些地区应借助产地优势、交通便利、运费和劳动力等方面的优势,积极发展特色农业和农产品深精加工,形成农业产业化的集聚。

(四)落实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就业问题

东部地区发展新兴战略性产业后,原来从事劳动密集型产业劳动力,可能面临着失业的问题;中西部地区在承接先进地区的产业转移后,技术水平得到提高,对劳动力的素质要求也会随之提高,那些文化水平低的劳动力也将可能面临失业。因此,中西部地区在承接产业转移、实现产业升级换代的同时,要加强当地劳动者的文化水平、劳动技能等的培训,使他们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更好的参与到产业优化升级中。

参考文献:

[1]李金华.中国产业:结构、增长及效益.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向世聪.产业集聚理论研究综述.湖南社会科学.2007(10).

[3]王缉慈.创新的空间――企业集群与区域发展.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4]刘军,徐康宁.中国工业聚集的历史研究.东南大学学报.2009(11).

[5]聂献忠.浙江省产业集聚问题及竞争力研究.生产力研究.2004(9).

[6]陈钊.政府行为、市场整合、工业集聚与地区差距――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经济学逻辑.学习与探索.2007(2).

上一篇:上市公司关联方交易披露相关问题探讨 下一篇:汇率的决定机制:基于调查问卷的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