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唱里没有我,只有我们

时间:2022-10-13 03:29:59

合唱里没有我,只有我们

在音乐艺术的表现形式中,合唱是独具感染力的演唱形式,它容纳了人声全部的音域,运用了所有的声音技巧,充分再现了人生的和美音色和恢宏的气势。合唱中多声部的和声效果、音色的和谐统一,将人声之美发挥到极致,给人以美的享受,并以合作产生的丰富、深刻、动人的艺术感染力震撼人心。

一、首先要参与,学会感受、聆听,培养其自信心。

合唱教学在音乐教育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作为审美教育的音乐教育,合唱教学属于一种需要全身心参与的音乐实践活动。在参与合唱的过程中,学生们能对自己的发声器官有所认识,并逐步知道如何运用自己的发声器官,去从事审美意义的活动。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审美教育从根本上说是一种主体全身心投入情感的体验过程。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醒青少年特有的兴趣的重要条件。”参与是体验的前提,体验是参与的必然结果,真正有参与,就会有体验,合唱能够最大限度地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歌唱这个艺术实践活动之中。

青少年处于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是他们孕育情感世界的重要时期,因此,在音乐教育中,我们应特别重视情感教育,并为他们提供充分的情感体验和参与情感表现的机会,以满足他们日益丰富的情感体验需求和参与表现的欲望。在参与合唱的过程中,要给学生建立自信心,经过无数次的审美表现的成功体验过程,学生会逐步树立起音乐表现的自信心,更容易的进入无拘无束的音乐表现的状态。自信心的建立和自我价值的肯定,会更加激发他们以饱满的热情去积极地参与集体活动,去追求、去创造,并大胆的尝试参与自己喜欢而没有涉及的其他领域。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而合唱又是培养良好听觉能力的最好手段,因为在和尝试的音高、音质、音准、力度变化及声部间的旋律配合都可以直接受自己控制,通过合唱,学生们可以体验音乐的各种要素,可以清楚直接地感受旋律线的发展趋势,感受和声的色彩变化,体验平衡与和谐。合唱多声部的练习对于准确歌唱、发展听觉、培养合唱能力都具有重要作用。

二、培养学生在合唱中的群体意识和合作精神。

合唱是一种群体活动,需要每个参与者将自己看作是群体中的一员,而与其他人相互协调、相互合作的演唱。“每个人的工作都同样重要,一个人的错误可以毁掉一切。”合唱由两个以上的声部相互配合,协同进行,有着纵和横的声音关系,和声与旋律有机组合形成完整的统一整体。从指挥到每一位合唱队员都是合唱舞台的主角。这对培养学生高度的纪律性及遵守规则的习惯、形成集体意识、形成与他人协作的态度、养成与他人合作的习惯、学会与他人合作的方法是极为有效的。日本有一个少年合唱团的口号是“合唱团里没有我,只有我们”就是合唱活动教学宗旨的概括,说明集体在每个队员心中的位置和重要性。

校园里的合唱活动,不仅是技能技巧、合作精神的培养,更是审美熏陶,人文情怀的养成,还是一种文化的有效传承,同时也培养了青少年的自立意识与责任意识。合唱所具有的合作精神、群体意识、文化传承、是培养我们青少年学生抵御社会上游戏人生价值观的有效方式和手段,例如学校的合唱比赛就给同学们提供了一个相互认识、融通、了解和与人往的锻炼和机会。

合唱是学生共同表现美、创造美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相互间协调、默契的合作显得尤为重要。首先,要学会相互聆听。每一位参与者应该认识到自己是群体中的一员,再唱自己声部的同时,注意聆听同伴的演唱,必须清楚任何过分突出自己的做法,都会影响集体声音表现的和谐型和均衡感。其次,要学会相互烘托。在合唱中,参与合唱的人都可能属于某个声部,有时自己所参与的声部会处于主要表现地位,有时会处于陪衬地位,即红花和绿叶的关系。因为只有主次分明,才能相互烘托、共同表现。再次,要学会相互激励。合唱作为一种群体行为,同样需要全体成员相互积极的配合和互动。如果每个人都能够精神饱满、积极热情的投入演唱,那么,整个合唱群体就会产生生机勃勃的精神面貌,合唱水平也会大大提高。

柯达伊说:“合唱所产生的社会作用是教育目的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合唱中,人们学会倾听、配合,对于艺术和谐、完美的追求和自觉形成的统一意志,取代了行政的约束。事实上,合唱能在集体艺术表现中,使每一位参与者之间产生心灵的共振,使每一位参与表现者体验到,只有集体合作才能实现的默契的审美愉悦感。

三、合唱教育,能够激励学生积极进取,增强自信。

合唱教育,能够激励学生积极进取,增强自信。令浮躁的心灵得以净化,提升对崇高事物及目标的追求,学会理解、接纳及欣赏他人。是促进学生健全品格发展的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所有的学校都重视合唱教学,每个孩子都能积极参与其中,学生们的音乐文化水平一定会不断提高,那些优美动听的旋律也会在他们心中留下深深的印记,唤起他们对音乐的渴望和生活的热爱,并成为志趣高尚、人格完善、心灵美好的人。

上一篇:关于高三地理总复习教学的若干思考 下一篇:小学教师德育专业发展途径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