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满足小学生需要的数学课堂

时间:2022-10-13 03:08:39

构建满足小学生需要的数学课堂

心理学研究表明,需要是人对内外环境有某种需求的主观状态;人对需要的认识便形成了人行动的动机,推动人们去追求需要的满足;需要越强烈、越迫切,由它所引发的行为就越强有力。众所周知,同一种教学方式和同一种教学内容,在不同的学生面前,会呈现出相差甚远的教学效果。究其原因,在于学生的内在需要的差异。构建能满足最大部分学生需要的小学数学课堂,也是提高课堂有效性的重要途径。

小学生究竟需要什么样的数学课堂?笔者曾经在小学生中做过“什么样的数学课我最喜欢”的调查,结果如下:

这样的结果并不一定完全符合专家的想法,可这就是小学生心目中理想的课堂。那么,如何构建满足小学生需要的数学课堂呢?

一、 “数学课上能玩”,我需要

玩,是人重要的天性,而这种天性在我们的少儿期,表现得尤为突出。我们总认为童年是人生中最无忧无虑的时光,如果这一段时光,都无法感到快乐,那将不仅仅是遗憾,更是一种对孩子莫大的伤害。然而,孩子上学后,就被剥夺了玩的权利。课上,根据教学内容的许可,安排孩子玩玩,不仅可以满足孩子对“玩”的需要,也能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在教“圆的认识”时,让学生在斜面上滚动硬币,比谁滚得远,来体验曲线的特点。用未定圆心的硬纸片和火柴棒来做陀螺,并比比谁的陀螺转的时间长,让学生在玩的过程,自觉产生寻找圆心的欲望,探索找圆心的方法;用小组合作做游戏“你说我猜”,每组一人来强化直径、半径等的认识,每组用“向耳背的奶奶介绍今天学习内容”小品表演,来小结全课。整节课的设计理念就是一个字“玩”,学生玩得开心,教学效果极佳。

在教学“认识方位”时,学生认识基本方位后,教师把学生带到球场上,三人一组玩“跳房子游戏”。先在水泥地上画出九宫格,并商定两格写上“陷阱”,一个学生站在任意一个不是陷阱的格子里,一个学生背对跳者用刚学的方位词指挥跳者,跳进陷阱失败,跳出九宫格为胜。另一个学生作裁判。看着学生玩得那么开心的样子,教者也由衷的高兴。这样的课堂才是学生和教师需要的。

孩子们最需要最喜欢的学习方式就是玩,只有通过“玩”而体会到的经验和掌握的知识,才是孩子终身受用的宝贵财富。

二、 “数学知识有用”,我需要

新理念的数学教学告诉人们,人人都必须学有用的数学,数学不应仅是演算纸上的智力游戏,它就在我们身边,活生生的存在于生活事实之中。鉴于此,我们应密切数学与现实世界的关系,“用事实说话”,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学到真实的数学,获得真正的发展。

在教《统计》一课时,导入部分教者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创设了真实可信的“为本周班队课准备水果”真实情境。学生在班级门口好排队,上课时间一到,老师抛出问题:“老师想知道每种水果各买多少。怎么办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在情境中,学想出了报自己喜爱的水果名的方法和举手数人数的方法,因效果不佳,这些方法被一一自我否定,最后学生想到了“水果组长” 举牌分类排队的方法。课的导入部分就自然而然的让学生产生了“统计”的需要,并提出了“分类与排队”的基本统计理念。课中的大象过生日动物朋友送照片、大象准备午餐、做花篮与课尾“你的午餐营养”统计,课上各组得星的统计等,这些情景既真实可信,也富有吸引力,学生学习兴趣高涨,为课的成功奠定了坚实基础。

俞华平老师在执教的二年级的《7的乘法口诀》的一节数学课时,如下的问题设置,充分体验了“数学知识有用”:《村居》这首诗4句话一共有多少个字呢?用七巧板拼成语故事――《刻舟求剑》的故事。用了五副七巧板,那一共有多少块呢?一个星期有7天,8个星期一共有多少天呢?出示钢琴键图,你能知道这儿有多少个白键吗?钢琴上的白键7个一组,现在你知道一共有多少个白键了吧?

联系实际生活,在现实世界中寻找数学题材,让教学贴近实际,让学生在生活中看到数学,摸到数学,不再觉得数学是脱离实际的海市蜃楼,而是解决实际问题的有用工具。

三、 “数学让我好奇”,我需要

好奇是孩子们认识世界的基础,牛顿当初如果不对苹果落地产生好奇,那么万有引力定律也就发明不出来。教师在课上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孩子们对数学学习的需要才更为强烈,探究的热情才能更高,课的效率也才能最大化。

在教一位数除两位数时,教者用老猫分鱼的故事导入。教师出示70÷3,然后,边写竖式边讲故事,两只小猫和一只老猫一共钓了70条鱼,小猫们就请老猫分鱼。老猫的数学差劲死了,先写了竖式,计算了半天,然后说:“二三得六,七减六得一。每人两条鱼,剩下的一条,就给最小的小花吧!”教者话未完,孩子们纷纷指责老猫的错误,并主动相互探究竖式的写法。当然,最后孩子们还提出,老猫就是数学差点,还是很有爱心的,建议把多的一条鱼奖给老猫。

例如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教者先写出一个数“453”,让学生计算判断这个数能不能被“3”整除,接着让每个学生自己准备一个多位数,先计算一下能不能被3整除,然后来考考老师,老师不用计算就能迅速判断出哪些数能被3整除,哪些数不能被3整除。这时,教室里气氛十分活跃,大家似乎都想来考倒老师。但老师对学生所报的多位数都能快速准确地判断能否被3整除,学生们感到十分惊讶,产生悬念,想老师一定有什么秘诀。正是这幕别出心裁的“考老师”情境,吊起了学生的胃口,激起了学生急于想探索数学规律的强烈欲望。这时教者一语道破:同学们,不是老师有什么特异功能,而是掌握了有关数学的规律,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索这个规律,好不好?

要使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就必须不断创设富有创意的、新颖的情境,产生悬念,让学生身临其境,让学生感到数学魅力。一旦我们的学生对新知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就会把学习当成是一件很愉快的事,有这样发自内心的需要,对学生而言,学习再也不是一种负担了。

四、 “数学让我成功”,我需要

自信是人们做好一切事情的基础。自信是学生学好数学最基本的心理条件。要把帮助孩子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作为教好数学的首要任务。通常,在小学各学科中,部分孩子往往惧怕学习数学,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首先引导孩子对学好数学充满自信,相信“我能行”的最佳方法,就是让孩子最大可能地体验到成功。

1. 努力创造一种民主、平等、宽容、和谐的教学气氛,让每个儿童都受到尊重,敢于说出自己的想法,大胆发言,即使错了,也不刺伤其自尊心,要给其再发言的机会,并发挥老师的临场机智,让他体验到成功,能精神愉悦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2. 对于儿童独具一格的想法要给予赞扬,鼓励儿童不断探索,取得新的成功。例如,在教学一题多解的内容时,给能想出多种解法的同学予积极的鼓励,以好带差,活跃课堂气氛。当有的学困生感到失望时,教师应积极鼓励:“我相信你也会想出来的,你和他们一样聪明……”当学生稍有进步,就鼓励说:“你很了不起,你已迈出了成功的第一步,老师相信你很快能完成……”

3. 构建层次课堂,让每个学生体验成功。针对学生的不同学情,课堂上的提问、作业与合作分工都要因人而异。如笔者反馈练习时,我常常时出两种题,要求学生选题而做,“学困生”可以选择其中较容易的一组做就可以了。

为师者,不要吝惜表扬,根据不同的孩子及时地把自己的“情”和“爱”传递到孩子们的心中去,让孩子们在老师的关爱中,点燃进步的火花,增强必胜的信心!使孩子在不断成功的体验中学习好数学。

马斯洛认为,人的基本需要有五种,它们由低到高依次排列成一定的层次,即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作为教师应经常根据教育学与心理学的理论,深入学生中,去研究学生究竟需要什么样的数学课堂,以提高小学数学课堂的有效性。

(作者单位:扬州市江都区实验小学)

上一篇:谈小学英语课堂词句教学的有效性 下一篇:帮助小学低年段学生有效积累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