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媒材与数位技术结合的实验动画风格探讨

时间:2022-10-13 01:24:40

混合媒材与数位技术结合的实验动画风格探讨

【内容摘要】实验动画具有审美的独特性、新颖的视觉符号以及运动和变形的魅力。实验动画常运用混合媒材技术来创作,以呈现出丰富自由的动态审美情趣和强烈的个人风格。文章通过对实验动画多种表现手法的梳理,阐述混合媒材结合数位技术的多样风格,同时围绕拼贴、手绘元素、媒材选择、舞蹈元素等环节提出一些创新性的设想与探索。

【关键词】实验动画 混合媒材 数位技术 创造性

对于不少人来说,实验动画是一类需要敬而远之的艺术作品。研究和创作实验动画的意义不在于标新立异,“为了实验而实验”并不是什么可取的方法。实验动画的意义在于带给动态形式以更多的可能性――材料和技术、运动方式、造型风格、叙事结构和剧本主题等,任何一个环节都具有潜在的开拓性。此外,数字技术使动画制作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简单、更快捷,所涉猎的领域越来越广,而且媒介间的界限也正在变得越来越模糊。

一、早期的实验动画

随着蒙太奇观念的传播,从视觉艺术延伸到动态形式,以及来自德国包豪斯设计理念和影像技术的影响,为设计、摄影、电影、装置以及前卫艺术等创造了跨媒介艺术整合的可能性。早期实验动画的探索者来自一群热衷于达达主义的德国画家,之后受到康定斯基点、线、面理论的影响以及对于“声画同步”的探索,以科学研究般精准的原理和态度创作“视觉音乐”的动画作品。如先锋实验动画大师汉斯・瑞克特(Hans Richter)、奥斯卡・费钦格(Oskar Fishinger)等试图通过一种全新的、抽象的,甚至略显极端的方法颠覆传统影像的视觉体验,以无叙事性的抽象动画传递着“图画动作化、音乐可视化”的特质,强调纯粹的视觉体验,充分展示了动画的语言本质。

二、混合媒材实验

实验动画影像的呈现可以包含任何材质的运用,伴随科技发展与前卫美学思潮的转变,任何一种新技法、媒材以及数码工具,都可以提供新的表现作品的机会。混合媒材用于制作动画的历史在动画发展的早期阶段就已开始,手绘动画之父埃米尔・柯尔(Emile Cohi)研发出一种变形的技巧,运用图像与图像之间的形状变化达到转场效果,他强调用视觉语言来开发人类的想象力。加拿大动画大师诺曼・麦克拉伦(NormanMcLaren)1952年创作的《邻居》,以“真人动画”的怪异形式阐述反战理念,将演员当成物体来拍摄,在视觉上呈现出相当的奇特性,同时使动态影像艺术更加充满惊奇与意外性。

在动画创作中,每种媒材都有其独特性,不同的媒材能赋予动画创作不同的影像美术风格,而创作者必须考虑媒材与影片的匹配性,适当地掌握媒材特质才能将动画与媒体完美地结合。创作者本身的美学素养与创作心态也是动画创作中相当重要的媒材之一。加拿大动画大师卡洛琳・莉芙(CarolineLeaf)便是能将媒材特质发挥到极致并与内容完美结合的艺术家之一,其作品中往往蕴含了哲学与文学性的思考,同时结合动画中形态、角度与场景转换来实现时空流转的自然过渡。在《两姐妹》作品中,她运用了刮磨底片的方式,创作出独特的光影效果。在她的另一部作品《访谈》(Interview)(1979年)(图1)中,运用实拍影像、静帧、插图与手绘动画相结合,使影片不断地在虚拟与现实中切换,在这样多元媒材融合的应用下,创作出相当复杂的视觉感受。

混合媒材的实验动画与日常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许多动画作品展示出相当生活化的元素,这些元素原有的面貌及用途在动画设计中遭到改变,但其特质与结构仍保留,并展示其现实场景中各种有意思的特点,创造了艺术与现实生活的互动关系。例如超现实主义动画大师杨・史云梅耶(JanSvankmajer)擅长运用各种混合媒材,包括食物、陶土、布偶、内脏、石头甚至真人演员等一切与生活有关的元素,建构出一种诡异、荒诞的氛围。英国偶动画鬼才奎伊兄弟以真人影像结合物体或偶来创作出风格奇特的魔幻世界和超现实景象,他们的作品摒弃对白,大量依托音乐所刺激出的对主题及影像构成的灵感,展现了“即拍即剪”的模式。

三、新的视觉表达与实验风格

在动画发展的早期,新技术的新奇和特效的奇观不足以支撑整个动画这一媒体。随着人们对计算机技术的了解与开发,数字工具改变了动画的制作方式,也改变了人们对动画的态度。下面笔者针对混合媒材结合数位科技的实验动画风格探讨,同时围绕拼贴、手绘元素、混搭技术、舞蹈元素等方面提出一些创新性的思考。

1.拼贴实验

媒材在动画创作中的运用是个性化的、有特质的。艺术家对于特殊材质能产生某种情感和节奏上的共鸣,从而能够恰当、有效地运用视觉语言,以此来赋予作品特殊的视觉感受。复合媒材的拼贴运用,可以让相互结合的物体、媒材、影像等脱离原有物质的特质,进而在结合的过程中碰撞出全新的内涵,它跨越了形式上的边界,拼贴使画面获得了丰富物质的魅力和融合的张力;拼贴手法有时候会使短片画面松散、混乱,却能展示出自由、跳动、对比的动态美学。

动画大师葛瑞・凡・狄克(Gerrit van Dijk)的作品结合逐格绘画的技巧发展出动态拼贴的创作概念,即复制、分解、重组、非线性等方法,在动画实践中提出前瞻性的视点,也暗示了结合新媒体及影像未来可能的发展空间。短片《色拉》(图2)(Fresh Guacamole),将诸多现实生活中能看到的物件巧妙地组合拼贴,再将其转化成另一种视觉面貌,并使观众对司空见惯的事物产生新的思考。

2.手绘元素的介入

拥有数字新技术和其无穷的潜力并不意味着抛弃之前核心的技艺和知识。新技术与传统艺术表现形式并用才能取得更具说服力和独创性的发展。

绘画作为一种复杂而传统的艺术形式可以运用在多种环境下,它可以使记忆、思想、感情及想象具体化,即使是在数字化时代,手绘的方式仍然支撑着各种动画形式的最基本语言的表达。手绘插画方式的介入,不仅能够呈现出自我的风格形式,达到虚拟创造的数字化特点,同时追求更贴近于自然表达的美学趣味,弥补数字化带来的技术性僵硬,让作品传达出更多人文的味道。在这种模式下,实验短片《That’s just a game》(图3)和《云端》(图4)通过传统手绘与电脑平面绘图相结合,保留手绘的肌理美感和视觉质感,运用视觉特效与动态影像技术进行合成。

另外,还有创作者选择以现成图像混合手绘画面,再加入电脑插图,通过数字技术的拼贴复制,再现图像的意义。例如短片《童年房子记忆》(图5),房子被描绘成充满艺术气息和怀旧氛围的地方,片中使用了老房子的历史照片,重现了当年儿时的情景,然后对这些老照片进行数字化的处理以达到所需的效果,同时穿插了孩童般趣味的动态片段和手绘插画,以此来增强视觉效果。

3.混搭技术

“我们寻找有趣的图片,对它们进行润色、加工、混合搭配,最后连在一起构成一个完整的故事。”①在数位时代所使用的语言中,多元、并置、拼贴、片段、传输化的倾向比比皆是,而混搭技术便是多种审美情趣的交融,在数字时代中逐渐成为普遍化。媒材的使用甚至跨越了数位与非数位的类别,以及不同媒体(如文字、静态图片、动态影像、时尚、雕塑、微小说、漫画等)疆界,而实验动画创作观念,也正在媒材使用形式的改变下受到影响。创作者透过跳跃式的思考,将不相关的元素拼贴复合,或是分解已存在的素材,借由解构或建构的实验创造出复杂的视觉效果,并激发出新生的意义。同时,画面制作从某种阶段看是一个视觉即兴发挥的过程,既要配合概念和主题,同时又要对媒材的反复实验和趣味点的挖掘。动画《旅行派》(图6)是旅游网马蜂窝为自己打造的一款新颖独特的宣传微电影,采用定格混合形式,是集实拍影像、纸片人偶、插画等不同方面制作的情景喜剧,轻松诙谐的对白与动画影像的整体基调相得益彰。

4.舞蹈表演元素

在当代艺术创作潮流中,舞蹈表演元素已经越来越多地渗透到实验动画领域,通过人体、空间、节奏、动态、行为结合音乐、灯光等舞美设计,为观众呈现出另类的动态艺术造型表演(motion graphic performance)。美国现代编舞艺术家艾文・尼可拉斯(Alwin Nikolais)认为:“舞蹈不只是动态的艺术,也是视觉的艺术。”②舞蹈结合了音乐是时间和姿态的视觉艺术,与动画的美学观念不谋而合。

诺曼・麦克拉伦在1968年的代表作品《双人舞》(图7),利用慢动作、延时摄影与多次曝光的手法,采用真人表演结合逐格动画技术,分解动作并重新组合加工,展现出前所未有的视觉芭蕾动画效果。

短片《Frictions》(2011年)(图8),其多种手法和技术的混合运用,从舞者有力的姿态到与之相呼应的运动图形设计,从场景拉起到空灵的舞台,这是舞者与抽象元素随舞变化的另类空间。这些作品皆是将舞蹈表演艺术中的姿态与节奏,借助动画技术,创造出融时间、视觉、声效于一体的成功案例。

结语

数字化时代,创作者经常会直接用计算机搜索结果来代替深入的研究和构思,要想潜入到更加创新的领域,则需要对多种元素进行筛选、分类,吸收其主题和特质,最终挖掘并抓住灵感的火花。

数位工具的运用,影响了动画创作行为与思考模式,让动画实验开始了新的表现。在角色、运动、灯光、镜头、空间的创造等环节,皆突破媒材限制,给予创作者更大的发挥空间。数位创作中复制、改动、拼贴、保存等功能,使得创作者可以进行多次实验并测试更多不同媒材的特质,再通过插入创新性数字技术,动画创作者可以继续挑战成见、检验界限、传统动画实践的体系与规则。

注释:

①马克・维根.序列图像[M].贾茗葳,译.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141.

②余为政.动画笔记[M].京华出版社,2010:71.

作者单位:上海理工大学出版印刷与艺术设计学院

上一篇:如何提高美术课堂有效性 下一篇:宗炳《画山水序》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