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驱动在非实践工程类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时间:2022-10-12 11:10:02

任务驱动在非实践工程类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本文根据非实践工程类课程的特点,结合长期对软件工程课程的教学实践,对非实践工程类课程的任务驱动教学模式进行了研究,并以软件工程的教改为例对教育中的非实践工程类课程教学进行了深入研究。

关键词:软件工程;教学模式;任务驱动

中图分类号:TP3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0) 14-0000-01

The Application of Task-driven in Non-practice Engineering Teaching

-The Practice of Software Engineering Teaching

Li Yankun

(Institute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ChangChu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Changchun130012,China)

Abstract:According to non-practice of engineering course characteristics,combined with long-term teaching of software engineering practice,the non-practice of engineering task-driven teaching courses were studied,and software engineering education reform as an example for the non-practice engineering teaching in-depth research.

Keywords:Software engineering;Teaching;Task-driven

一、引言

在我国,许多与软件工程课程类似的非实践课程在授课时只强调理论的学习,忽视实践的作用,因而使学生不能学为所用;如果在教学中引入实践环节,由于软件工程课程的复杂性和工程性,通常无法使学生将各阶段学习点的实践环节进行有机的连接和整理,仍然对这门课程有很多的疑惑,从而无法达到实践的目的。为了解决这种现象,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任务驱动的授课模式,有效地解决了知识点的串联问题和软件工程整体化的问题。

二、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

传统课堂教学指的是由19世纪初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创立的,后经苏联教育家凯洛夫发展而形成的一种教学思想和模式,在形式上,就是大家所熟悉的所谓“五段教学法”(组织教学、复习旧课、讲解新课、巩固新课、布置作业)及其变式。

传统课堂教学是一种以知识为本位的教学,知识是第一位的,知识的价值是本位的,情感、态度、智力、能力等其他方面的价值都是附属的,这种教学片面强调知识的重要性,忽略了知识载体的个性。从本质上讲,传统教学模式是一种机械论。这便是传统课堂教学的根本缺陷。

三、任务驱动的目的和分类

(一)任务驱动的目的

任务驱动作为授课的一种方式,其目的不在于任务而在于驱动,“驱动”指的是学习者的成就动机。因此,任务并不是静止和孤立的,它的指向应是学习者成就动机的形成,即任务是一个由外向内的演化过程,是以成就动机的产生为宗旨的。“任务驱动”就是通过“任务内驱”走向“动机驱动”的过程。

(二)任务驱动的分类

1.认知驱动。认知驱动是将认知内驱力作为核心动力驱动的学习。因此,在任务驱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作用主要应在于引导而非干涉,在任务完成后,教师还要及时地加以总结,使认识清晰化和深刻化。

2.外因驱动。外因驱动应分为环境驱动和附属驱动。

环境驱动:由环境因素的内驱力作为核心动力驱动的学习。该内驱力是个体通过学习而赢得相应地位(环境)的需要。显然,它是一种外部动机。在任务驱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学习能手”的评选、学习小组组长的更换、个人或小组间的作品竞赛等,以物质和精神奖励等方式来激发学生环境趋动的内驱力,因为这些手段可以使学生体验到学习的“成功”与“失败”。

附属驱动:由附属内驱力作为核心动力驱动的学习。附属内驱力是一个人为了保持在外界不可抗拒关系(如血缘)的地位而表现出来的学习需要,是一种外在动机。这种动机的激发需要两个条件:第一,学生与附属关系应不可抗拒或难抗拒,因此,教师在日常生活和教学中应该注意使自身成为学生心目中难抗拒因素。第二,学生在附属中的地位将获得一种以附属关系为中心的派生的环境地位,在大学期间学生处于青年期,附属的内驱力在强度和方向上均有所减弱,因此教师应当找到适合的附属方向发挥学生的附属驱动力。

四、任务驱动模式的实施过程

(一)任务驱动模式的实施

任务驱动模式的实施过程大体上可分为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宏观主要是指对整个课程的教学计划进行阶段划分,并在教学过程中贯穿引入一个难度和复杂度适中的案例,此案例应能保证覆盖课程教学的绝大部分知识点,并在此基础上对整个授课过程进行阶段性的划分。在开课之初进行基础知识的讲授后,即以这个案例作为任务进行驱动。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只是将书中的理论与公式加以讲授,而是用相对简单的例子作为指引,让学生主动完成工作。用内驱力代替外驱力作用在学生个体上,能更好的激发学生的主观学习能力。微观主要指在具体的案例实施中的教法和阶段性成果的评判,并在案例教学中和阶段性成果完成后对实践环节中涉及的课程中的各个知识点进行归纳和总结,并指出常见的错误与危害。由于有案例的指引和跟随,学生的接受能力就会加强,对课程的理解就会加深,实际加深了学生的客观学习能力。

(二)软件工程中的任务驱动

在宏观方面,作者在授课中将软件工程分为基础知识、面向结构化和面向对象三个模块来讲解,基础知识部分在每个阶段的开始部分穿插讲授,主要内容是软件生命周期模型和软件工程各个阶段的一些常用模型和原理。并根据目前市场的需求以瀑布模型和RUP作为案例的开发模型,在设计案例时,选择学生较为熟悉的《学生成绩管理系统》作为课程案例,并针对结构化和面向对象两部分分别进行设计开发。这样做的优势在于既能让学生充分体会到软件开发的具体过程,又能在开发中切身了解到不同软件开发模型进行软件开发的优劣。

在微观方面,整个开发由合同、可行性、需求、设计、测试、重用几部分组成,并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团队开发,分组的原则是每组3-5人,并借鉴TSP(小组软件过程)中对小组成员的管理办法,为每名成员分配相应的角色,如项目经理、客户、上级经理、系统分析员、程序员和测试员等。并且在项目进行的不同阶段指定不同角色担当任务的具体负责人,充分发挥其内驱力。这些项目普遍具有典型性、客观性和启发性。项目组根据项目需求,制定项目计划,进行分析、设计、编码和测试,运用本课程学到的各方面知识,分工协同探寻问题的解决方案。

五、总结

本文根据非实践工程类课程的特点,分析了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并根据传统模式的弊端所在,以任务驱动为主导、以教师为导向,充分挖掘学生自身能力,提出了结合案例教学的教学模式改革方式。作者在文章中提出了自己在进行教学中的亲身体验与思考,并予以实践,通过数年里的学生和社会的反馈,证明本文提出的方法是行之有效的。根据非实践工程类课程的共同性,可以认为该方法对大部分非实践工程类课程都有很好的改良效果。

上一篇:中职计算机教学的存在问题以及建议 下一篇:高性能计算机体系结构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