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时代地方院校复合型出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时间:2022-10-12 06:45:12

数字时代地方院校复合型出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摘 要] 通过对现阶段地方院校编辑出版学本科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行梳理,探索如何从自身学科背景和现有教育资源出发,发挥优势,突出特色,培养为地方经济文化发展服务的复合型出版人才,同时对数字时代复合型出版人才的培养模式提出建议,以供同类院校参考。

[关键词] 数字出版时代 地方院校 编辑出版学专业 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 G2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5853 (2012) 06-0062-04

[Abstract] The paper focuses on the cultivation of the versatile editorial talents who can contribute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native culture and economy in a scientific and educative way on the basis of the researching current problems of the Chinese editorial education. Meanwhile it aims at proposing the advisable model to cultivate the editorial talents in the digital age, presenting the reference for the nativ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Key words] Digital age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Editing and publishing subject Cultivation model

据教育部阳光高考网显示,全国开设编辑出版学专业的高校共有51所,而2011年编辑出版学专业招生的高校是46所,其中教育部直属高校8所,地方高校38所[1]。地方院校在编辑出版学本科教育层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肩负着培养既能适应数字出版产业发展需求,又能体现地方院校特色,服务地方经济文化发展需求专业人才的重任。随着数字出版技术的发展,我国出版业正处于一个大变革时期,出版物制作方式和传播技术的改革昭示着数字出版时代的到来。数字出版模式的多样化和产业链条的重构,对高校人才培养的理念、类型和模式提出了全新的要求,推动着编辑出版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本文拟以湖北民族学院编辑出版学专业为例,通过对现阶段编辑出版学本科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行梳理,探索如何从自身学科背景和现有教育资源出发,发挥优势,突出特色,培养为地方经济文化发展服务的复合型出版人才,同时对数字时代复合型出版人才的培养模式提出建议,以供同类院校参考。

1 地方院校编辑出版学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些不具备开办编辑出版学专业条件的地方院校匆匆上马,盲目招生,既无一定数量的合格专业教师,又无法开出具有出版专业特色、符合出版实践需求的课程体系,学校教育与市场需求严重脱轨。通过对地方院校编辑出版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考察、梳理,发现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1 人才培养目标无特色,与数字出版产业发展人才需求错位

地方院校与老牌重点大学之间在生源、师资、客观地理条件等方面体现出层级性,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是,通过网络渠道搜集国内主要高校及同类院校编辑出版学专业最新人才培养方案,通过比较分析,笔者发现,不仅不同类别的地方院校编辑出版学专业之间人才培养目标没什么区别,甚至地方院校与老牌重点大学编辑出版学专业之间人才培养目标差别性也不大。以湖北民族学院为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具备系统的编辑出版理论知识与技能、全面的文化与科学知识,能在书刊出版、新闻传播和文化教育部门从事编辑、出版、发行的业务与管理工作以及教学与科研的编辑出版学高级专门人才”。培养目标抹杀了地方院校与其他院校编辑出版学专业应有的区别,导致地方院校编辑出版学专业培养出来的毕业生既缺乏专业实力,又少地方特色,在同质化竞争中处于弱势。其结果是,地方院校编辑出版学专业培养出来的人才既不能面向全国,也不能立足地方。

其次,通过登录部分院校的网站,查阅相关专业信息,笔者发现,地方院校编辑出版学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绝大部分依然是传统书报刊编辑,只有少数高校将数字出版人才的培养定位为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在这样的目标驱使下,导致地方院校编辑出版教育遭遇着现实的认同之痒。其结果是,地方院校编辑出版学专业培养出来的人才媒体不需要,而媒体需要的人才编辑出版学专业培养不出来,需求与供给脱节。数字出版时代,具有数字内容加工、数字媒体技能操作、数字媒体管理、数字媒体选题策划等经验的人才,将是新闻出版业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关键人才[2]。而大多数地方院校编辑出版学专业至今还没有开设与数字出版相关的课程,无法适应数字媒体市场对既懂编辑出版业务又懂数字出版技术的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1.2 课程设置落后,课程体系结构不合理、不科学

课程设置是学科、职业、专业之间联系的桥梁,是关键点,直接关系到编辑出版专业本身的生存与发展,关系到编辑出版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关系到我国出版产业发展的进程[3]。

未形成编辑出版学专业统一的核心课程,“挂靠” 特点明显,专业课程设置带有浓重的“文学+新闻+出版”的色彩,一部分汉语言文学和新闻传播学课程加上最基本、最传统的编辑出版学专业课程(如编辑学概论、中国编辑出版史、图书学、报刊编辑学、书籍编辑学、书业法律基础等),就完成了编辑出版学专业的课程设置,课程交叉情况严重,没有达到真正意义上的三者融合。

因人设课现象突出。通过走访调查,笔者发现由于师资力量不足等方面的原因,一些必须开设的课程,因缺乏相关师资而没有开设。在课程的具体安排上,颠倒了编辑出版策划、编辑、出版、发行课程的逻辑顺序,造成课程横向与纵向逻辑关系混乱,严重影响教学效果。

实践课时严重不足,远远不能满足学生实践的需求。在教学计划中,编辑出版学专业课程大都以课堂讲授为主,教学形式单一。另外,编辑出版学专业完整而系统的专业实践包括课程实验、假期见习和专业实习三个部分。但由于一些地方院校媒体资源有限,再加上缺乏明确的规定和措施,专业实践基本很难落实好,即使有实验学时安排的课程也流于形式。

课程设置严重滞后于数字出版时代产业发展对专业人才的需求,未开设数据库、电子排版、多媒体技术、数字版权保护等数字技术方面的课程。

1.3 师资力量严重不足,专业教师数字出版实践经验匮乏。

大部分地方院校的编辑出版学专业都是在原中文系里建立起来的。学术队伍中大多数教师是从中文系或者别的系转过来的,有的教师既没有系统学过编辑出版学,也没有从事过编辑出版工作,更不具有数字出版实践经验。教师专业队伍不稳定,如今大多数地方院校教学与科研骨干都是讲师和助教,导致的结果是老师对着课件讲,学生对着课件抄。

2 复合型数字出版人才的内涵

在教学研究中,复合型人才培养意指高等院校在一定时间与学历层次条件下,将具有一定跨度的的专业知识进行有机交叉与渗透,从而使受教育者的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达到优化组合,成为专业迁移能力较强的、一专多能型人才的教育过程,具备这种知识、能力与技能的人才即为复合型人才[4]。对于编辑出版学专业来说,主要指以编辑出版学专业为主,兼有多门学科知识背景的复合型人才,是集“专才”与“通才”于一身的宽口径、厚基础、高素质人才。数字出版时代的复合,既包括多学科知识背景的复合,也包括多种媒体传播技术和能力的融合。这类人才要以人文精神为内核,以科学理性为支撑,建构合理的知识结构体系,既能做文字编辑又能做市场策划,既能从事市场营销又善经营管理,能够承担数字出版多媒体融合平台的内容加工与技术运营。

3 地方院校编辑出版学专业复合型数字出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措施

发现问题是改革的动力,对地方院校编辑出版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势在必行,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3.1 明确专业定位,突出专业特色

美国学者马丁·特罗指出:“大学和学院的地位千差万别,有的世界闻名,而有的则鲜为人知。这些高等院校等级体系的形状各不相同。一种比较典型的形状是日本的金字塔形,其塔顶是东京大学,稍低一些是京都大学、名古屋大学、一些老牌的私立大学和其余的国立大学,再下面的是大量的地方公立院校和一般的私立院校。”[5]我国高校也呈典型的金字塔形状,地方院校处于第三层。因此,地方院校编辑出版学专业定位可以为:立足地方,辐射全国,面向市场,服务基层,培养宽口径、厚基础、高素质的复合型编辑出版人才。将本专业的就业定位为地方经济文化发展服务,凸显为地方经济文化建设服务的办学特色。

另外,紧密结合专业依托院系的优势开展与相邻专业密切结合、相关课程密切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湖北民族学院编辑出版学专业挂靠在文学与传媒学院,属于新闻传播学的二级学科,课程设置具有浓厚的文学与新闻学背景,如果一味注重课程的简单叠加,不根据内涵进行课程融合,就会导致课程设置无专业特色;如果能够找到三者的交叉点,以此为突破口,将其作为本专业人才培养的特色,就会带来学科发展的强势效应。比如编辑理论与广播、电视、新闻等业务结合,有选择性地培养新闻编辑、广播编辑、电视编辑,既可以提高编辑出版学专业学生的多媒体编辑技能,又可以提升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学生的编辑理论水平。

3.2 围绕专业定位与特色,完善课程体系,建构编辑出版学学科群

课程体系的改革是人才培养方案改革的基础与核心,要着力解决好课程设置的交叉与知识结构的复合,明确课程间的主次关系、层次关系以及内在联系,注意课程设置的科学性、逻辑性、前瞻性。地方院校的编辑出版学专业在突出专业特色的基础上,可以按照“平台+模块”的模式,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专业基础课力求内容的“精”和“实”,知识领域覆盖面宽;专业课程把握主干;专业方向课适应媒介市场需求,体现特色。

目前,编辑出版学专业的培养模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培养“杂家”,一种是培养“专家”,在笔者看来,二者并不矛盾,地方院校应该将二者有机结合,依靠本校的学科优势,秉承“以人文精神为内核,以科学理性为支撑”的教学理念,坚持综合素质教育、文理基础教育和专业特色教育有机结合,在人才培养方案上构建五大课程平台和四大课程模块(见表1和表2)。

3.3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编辑出版学专业教师的业务能力

地方院校编辑出版学专业因人设课现象突出,主要是因为师资队伍匮乏。因此,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地方高校编辑出版学教育的头等大事。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积极争取学校政策,积极引进数字媒体技术、网络传播、新媒体、传媒与文化产业等研究方向的硕士、博士。

第二,在出版行业聘请具有丰富编辑出版经验的人员,通过特聘、兼职、客座的形式弥补民族高校编辑出版学专业师资队伍实践业务能力不强的现实问题。

第三,制订具有本专业特色的教师进修培训计划,鼓励教师通过脱产学习、在职进修、短期培训等方式,拓展自己的知识领域、业务水平。

第四,建立并完善教师到职业岗位锻炼、实践的制度。每年安排部分教师到相关媒体进行专业技能的深造,以提高业务水平、动手操作技能和实践教学能力。鼓励中青年教师参加编辑出版学专业的职业资格证书考试。

3.4 加强实习基地的建设

建立科学系统的专业实践环节,需要足够数量的实习基地作为保障。实习基地具有合作的长期性和稳定性,能够解决民族地区新闻出版资源不足的问题。以湖北民族学院为例,可以加强与武汉、重庆、四川、云南、贵州等地的联系,在新闻出版业发展较好的地区建立实习基地,并以签订协议和挂牌的形式稳定下来。另外,还可以聘请实习基地的工作者担任实习指导教师,不仅在实习业务方面提供指导,还可以邀请他们进入课堂,参与一些实践性较强的课程的教学与讨论。

另外,为了保证学生专业实习不流于形式,必须要建立一套完整的实习、实践规章制度,保证课程实验、假期见习、毕业实习等环节能够确实实施。如可以利用寒暑假安排学生到杂志社、出版社、书店、网站进行专业实习,并且要求写出完整的实结,实习单位必须给予实习评定,然后给优秀的实习生一定奖励。

注 释

[1]陈少志,于巍.地方院校编辑出版学特色专业建设研究:以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为例[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3):158

[2]罗昕.论数字时代编辑出版学专业的实践教学[J].新闻爱好者,2009(8):100

[3]孟庆春.本科编辑出版专业课程设置再议[J].出版发行研究,2008(2):66

[4]姚山季,来尧静.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新举措:整合优势专业与新兴专业[J].中国成人教育,2011(2):67

[5]伯顿·克拉克主编;王承绪等编译.高等教育新论:多学科的研究[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88:130

(收稿日期:2012-09-13)

上一篇:七台河移动公司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下一篇:后ECFA时代两岸融资合作策略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