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课本语境,搭建词汇网络

时间:2022-10-12 04:45:24

回归课本语境,搭建词汇网络

[摘 要] 词汇是语言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语言三要素的关键。牛津高中英语教材庞大的词汇量已经成了学生学习需要克服的难题之一。在教学实践中,基于课文的词汇教学以单元话题为核心语义场,以课文内容为依托,帮助学生建立起单元话题大语义场下的词汇网络或语义图,进而挖掘课文素材设计出与课文相关的词汇训练,帮助学生切实有效地学习和巩固单元词汇,是我在词汇教学方面的一点小的探索。

[关键词] 词汇学习 课本语义场 情景操练

牛津高中英语教材的推行也已经好几个年头了,新教材带来诸多好处的同时,也有一个显著的特点―词汇量庞大。大量的单词和词组让学生们头疼不已,难以真正体会新教材的优势甚至有些学生知难而退,产生了厌学心理。可见,词汇已经成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绊脚石,我相信很多英语老师都有过看着长长的单词重默名单而叹息的经历。因此,如何创新英语词汇教学,帮助学生高效持久的掌握英语词汇,就成了我们英语教师面临的重要课题。

当前教学中,词汇教学更多是依照教材提供的词汇表,采用“三步法”:即教师带读―教师讲解―集中听写。在讲解环节中,许多教师会重点讲解单词的词义和用法,也会有教师介绍一些词汇学习技巧如构词法和拼写规则等以期提高词汇记忆的效率,但总体来看,这样的词汇处理最终只是停留在“读音+拼写+词义”(张强,2008)的单词层面上,而未能置词汇于语境之中。这样的采取强记的方法集中学习词汇虽然在短期内会有比较明显的结果,但学生对于词汇只有“记忆”,缺乏在语言情境的“体验”,更不用说在交际中的实际“运用”了。其后果就是词汇学习耗时多效率低,学生花了大量时间和精力,却往往学过就忘,削减了学生对英语学习的热情,甚至造成部分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厌恶。

让我们把话题回到牛津英语教材上来,牛津高中英语每个单元都有一个中心话题,这个中心话题就是一个情景,词汇是构成这个情景表述的重要内容。笔者在实践中尝试把词汇学习与课文话题相结合,在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建立起词汇语义图,用词汇编织起有逻辑意义的网络(即语义分支)。并且充分挖掘课文本身的素材,紧紧依托课文背景设计合理的环节,反复“运用”关键词汇,增加学生体验词汇和使用词汇的机会。

实践表明,将词汇围绕单元话题进行呈现、理解和训练,词汇的习得始终处于课文的语境下,词汇不再是作为单独的“知识”出现,而是与话题紧密联系,成为话题情景的重要内容,词汇的学习效率将得到极大提高。

一. 充分利用教材版块所示语义场

语义场(semantic field)是指若干具有共同的反映事物类别的语义物特征的词语构成的聚合体,也就是在一个共同语义要素的支配下组成的语义的类聚。例如在“family”这一语义要素的支配下,由“father, mother, sister, brother, grandparents, aunt….”等构成了一个语义场。

在牛津教材中,Word Power 部分里每篇短文都给使用者提供了这样一个语义场,教师和学生都应该很好地利用这一部分,而事实是很多人都不重视,往往是草草了结。比如牛津高中英语第七模块主要讲了因特网对我们生活的影响,在Word Power部分,教材罗列了大部分常见网络用词,如search engine, web address, hacker, virus, download, upload, browse, link等等,并且在一封给爷爷的e-mail中,通过对爷爷上网进行指导和建议给这些虽然比较生硬但是日常生活中却经常使用到的词汇提供了较大的语义场。让学生在丰富的,可互动的语境中学习词汇。除此之外,教材进一步深入,对和因特网有关的词汇进行拓展,给学生呈现网络聊天常用语言及缩略语,学生明显表现兴奋,并且在接下来的师生互动中,学生发言积极,思维活跃,相互交换出更多的与此相关的词汇。相较于教师领读―释义,学生记笔记―跟读的传统教学方法,这才是一个更合理有效的词汇学习的氛围。

语义场理论对于扩大词汇输入量有着现实意义。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词与词之间的相互联系性,借助语义场,聚合上下义词汇、同义反义词汇形成词汇集,帮助学生建立起直观的词汇网络或语义图。

二.充分利用课文内容进行词汇的情景操练

陆巧玲(2001)认为,词汇的呈现和教授应尽量放在语境之中,并辅以形式多样的练习帮助学生反复操练,以便学生能掌握在语境中学习词汇的方法。利用话题词汇缩写课文是个有效的手段。教师要设计出贴近学生的情景让学生对词汇进行有意义的操练,而课文恰恰是学生当前最新接触的话题,因而在课文阅读之后,可以立刻要求学生取用语义图中所整理的词汇对课文进行缩写,在加深对课文理解的同时体验词汇的运用。

还是以模块七unit3 Reading为例,由于本文是讨论因特网对我们生活的影响,这原本就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话题。在全文教授完之后,根据正反方意见,要求学生根据所提供关键词汇进行辩论。下面是一正方学生的大概陈述。The Internet is really a new invention in man’s recent history. It has positive effects on our lives. The Internet provides people with unlimited information. If people are in need of any sort of information, they tend to turn to the Internet. A student can read a book or acquire knowledge of any subject from the largest and museums in the world, wherever he or she lives. Besides, people can also use the Internet to build social bonds. Internet friendships are often based on common interests, rather than appearance, age or backgrounds. 划线部分即为该学生所用到本单元需掌握的关键词汇。同样,反方学生也用到了诸如drawback, involved, complain, occur, addicted 等关键词汇。

再如,在学完模块七unit4 The first underground in the world 之后,我要求学生当一次伦敦导游,向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介绍世界上第一条地铁,而游客同学们也要积极踊跃提问,在提问和解说的过程中,尽量多地使用本单元要求掌握的词汇。

因而,教师要设置各种促进词汇理解的练习,尤其是设计适当的情景并在情景中操练词汇。通过前后联系、归纳比较,使学生对词汇意义和用法有正确的理解和体验,从而达到以旧带新、举一反三的效果, 避免学生对其意义死记硬背的做法,提高对词汇的掌握效果。

三.在语义联想中构建词汇学习网络

“学习越是到了高级阶段, 越是强调输出的重要性, 这样也就需要在语义联想的网络中教词汇。使用语义场和语义栏方法特别有效。”(束定芳, 1996∶121) 写作是语言学习输出的一个重要手段。

以模块七unit1 Reading为例,下文为学生习作,划线部分为所用到的重点词汇。With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s well as the rapid increase of people’s income, great changes have taken place in their daily life, especially in household appliances. Mobile phones make life even more convenient because with them we do not have to be at home or in the office to make and receive calls. Air-conditioners, which bring not only coolness in hot summer but warmth in cold winter, have taken the place of electric fans in a large number of homes.

在这个特定的语义场中,学生会自我迫使利用同场内的词汇资源进行遣词造句安排,使用多了,必然能熟能生巧,烂熟于心,运用自如了,这或许就是词汇学习的最高境界了吧。

词汇是语言的三大要素之一,是语言的建筑材料,在语言学习中起着重要作用。而且,语言习得都是从词汇开始的。所以,搞好英语词汇学习对英语语法和听说读写的提高有举足轻重的意义,同时词汇学习对英语文化知识的提高也大有好处,教师应该重视词汇教学,努力在教学方法上求得突破。充分利用牛津英语教材的各大版块,利用各单元话题,借助各种教学手段,提供学生学习的语义场和情境,挖掘词汇教学的有效性。借以此文,抛砖引玉,与各位共勉。

参考文献

[1] 张强.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英语词汇教学的现状与思考 [J]. 中小学教学研究,2008(8):59-60

[2] 束定芳,庄智象.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与方法[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

[3] 陆巧玲.词汇教学中的语境问题 [J]. 外语与外语教学,2001(6):32---34

上一篇:农村地区交互式电子白板的应用现状、原因及对... 下一篇:学是教之始 学是教之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