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盛京城营建思想探究

时间:2022-10-12 04:16:54

清代盛京城营建思想探究

摘要:盛京都城的规划与营建包含着统治者高度的重视,规划思想不仅是统治者意志的集中体现,亦是国家、民族和社会精神风貌的集中表现。盛京城的建设不仅继承了中原传统的都城规划理念,还保留了满族固有的建城传统,并吸收藏传佛教的曼荼罗思想。是多元的建城理念成功融合在一起的杰作。

关键词:盛京城;古代城市;城市规划;思想;

中图分类号:G353文献标识码: A

一、清代京城的发展概况

努尔哈赤迁都沈阳后,使沈阳从明代的一座卫城一跃成为后金的都城,从而取代辽阳,成为东北地区的中心城市。后努尔哈赤迁都沈阳后,并没有另建新城,而是在原沈阳中卫城的基础上重新予以改造与增拓。经过两代帝王近十年的的精心规划和大规模改造与增拓,沈阳城的规模与面积虽然没有扩大,但面貌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天聪八年(1634年)四月初九日,皇太极传谕,改沈阳为“天眷盛京”,简称盛京,满语“穆克敦”。崇德八年(1643年)二月,又在盛京城外东、南、西、北四郊距皇宫五里处各建一塔一寺,合称“护国四塔四寺“,顺治二年(1645)五月竣工。康熙十九年(1680)又最后完成了圆形外城土墙的修筑。这样,盛京城无论在城制、道路格局,还是城市的功能和空间布局、景观方面,都发生了划时代的变化,不仅极大地提升了沈阳的城市地位与形象,而且作为我国古代都城规划建设史上最后一个范例,为研究我国都城规划史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财富。

二、《考工记》对盛京城规划模式的影响

2.1《考工记》中王城图的规划结构

皇太极在对盛京城进行规划、改造时,较多的接受了中国传统都城规划理念的影响,尤其是《周礼・考工记》中记载的营建制度。《考工记》中记载的“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的古代都城制度对我国城市营建影响深远。实际上,《考工记》确定的只是都城的一种秩序和礼仪规范。其中规定的王城要方正规矩、整齐划一、对称均衡、等级森严等原则,其目的就是要将城邑建设纳入礼制规范之中,突出王权至高无上、唯我独尊的威仪。它的规划特征就是突出以皇宫为中心,讲究轴线与对称,布局主次分明、井然有序。从这一点看,盛京城是最接近于《考工记》的。

2.2中国古代典型都城比较分析

《考工记》所记载的营国制度和王城规划思想对中国古代都城规划影响深远,从东汉洛阳、曹魏邺城、北魏洛都、隋唐长安、元大都、明北京、清初盛京都有体现。通过对上述都城空间进行比较分析,我们发现无论从城市形态、规模、规划结构与分区、城市道路网的分布等宏观层面,还是宫城的设置、朝市宗社官署等礼制建筑的布置等微观层面,盛京城都是符合王城规划思想的都城规划实例。

2.3盛京城体现的《考工记》的方正对称的城市格局

城之形制、规模相似。王城形制为方城,规模为“方九里”;盛京城形制亦为方城。在城门设置上,王城为“旁三门”,共十二门;盛京城为“旁二门”,共八门,加之清初使用的镇边门,共九门。虽然城门数目不同,但在分布形态上相近,除去王城图每边中间的城门,盛京城与王城图的城门设置几乎一致,都是三分每边城垣。盛京城吸取了“旁三门”的基本理念,但又根据沈阳城的特点,采用了“旁二门”的规划格局,这样,盛京城就形成了八座城门、井字形街道和“九宫格”式的城市空间框架。虽然每面少开了一门,但格局更合理了,它既可满足皇宫居中的礼制要求,又做到了棋盘式的城市格局,使都城方正规矩、整齐划一、对称均衡。

三、满族建城理念的影响

3.1盛京城呈现宫城一体的都城特点

满族在兴起前后, 主要在山区生存, 养成了在高处筑房的生活习俗。努尔哈赤起兵后, 不仅筑城于山上,宫室亦筑于高处。努尔哈赤起兵时的费阿拉城和建立后金后的第一座都城赫图阿拉都建于高处。到了辽阳东京城,他居住的宫与办公的八角殿东西相距100米,并没有围成一个独立的院落。努尔哈赤迁都沈阳后,将其宫室建于明代沈阳中卫城北门内,大衙门建于明代沈阳中卫城十字大街中心的东南角上,这两组建筑分设城中两处,毫无紫禁城的概念。尤其是大政殿、十王亭一组建筑,没有围墙围合,犹如一个城市广场,构成整个城市空间的一部分。

到了皇太极时期,虽然他的大内宫阙建在了城的居中位置,并接受了中国传统的前朝后寝的宫殿格局,但与东面的大政殿、十王亭仍是分开的,也无高墙相隔;除后宫位于高台之上,防备严密外,其他地方初期也只围以木栅栏;甚至东路和中路之间的南北通天街也未封闭,尚可通行。宫与城的关系仍是比较紧密的。造成没有独立宫城的原因,固然受当时的紧张形势和生产力水平的限制,不可能重建新的都城,这样安排就更能体现满族宫城合一的规划思想。。

3.2、盛京没有城市中轴线,不强调对称关系

轴线对称布局是中国古代都城规划最突出的特征之一。盛京城并没有采取这种传统轴线对称的规划方法。沈阳明代的南北门之间的纵向道路应该就是城市的中轴线,虽然迁都初期,努尔哈赤的汗王宫就坐落在北门之内,正对这条中轴线,后来大政殿、十王亭与皇太极的大内宫阙分列这条轴线的东西,也略呈对称格局,但以后这条道路却逐渐弱化,以至不能通行。皇太极规划的是从东西两侧进出皇宫,所以从南面就不能直达宫廷。乾隆初年又在大清门南面修建了一座五彩琉璃影壁以遮蔽。其原因,一是满族历史上并无轴线对称的概念。二是为了保持宫与城的紧密关系,必须保证宫前东西道路的通畅。

四、藏传佛教的坛城影响

盛京城的布局形态为,内外两道城垣,内方外圆,即内城为方形砖城,外城为近圆形土城,井字形大街将城区分隔为八门八关;内城的中心有座中心庙,皇宫位于城市的中部偏南的位置,王府按八旗各自方位围绕皇宫分布。尤为特殊的是,在城外郊区的四个方向各建了一座喇嘛塔和寺,形成“四塔四寺”的城市格局。这种城市格局引发了学者们的思考,进而有人提出,盛京城是按照喇嘛教的曼荼罗来规划设计的。

曼荼罗是佛教密宗在修法时为防止魔障侵入而划定的区域或构筑的场所。这些曼荼罗坛城的图形,内方外圆,内部是方形坛城;方城四方各有一座建筑,外面有一道或数道圆圈,圆圈内外有的还绘有诸多佛像。这种图形与盛京城十分相似。

盛京城被规划为曼荼罗,与藏传佛教的传入有关。皇太极时期,大力推行对喇嘛的善养政策,导致大批蒙藏喇嘛来到盛京,其中有不少大德高僧。这些大德高僧中有许多精通塔寺的修建、佛像和壁画的制作技术。因此,他们对盛京城的规划都有极大的影响,如沈阳故宫建筑上就有许多喇嘛教的装饰手法和纹饰图样。皇太极受喇嘛教思想的影响极深,对这种曼荼罗的规划理念是能够接受的。因此,盛京及其四塔的格局是按照藏传佛教的曼荼罗来规划是有迹可循的。

五、小结

综上所述,盛京城营建的规划思想受中国传统建城思想的影响较大,一方面基于盛京城是在明代沈阳中卫城的基础上进行建设,有了一定的中国传统城市的建城基础,另一方面是皇太极对汉人建城思想采取“拿来主义”,汉化较深,因此盛京城符合王城建城思想和城市格局。同时,盛京城的建设也保留了满族自身的建城特点,并受喇嘛教坛城的影响。总而言之,盛京城是在吸收中国传统建城思想的基础上,结合满族自身文化,二者有机融合在一起,也引入了一些藏传佛教的思想,融入了多民族多种文化的规划理念,体现了满族在自己的发展过程中思想的改变,也是中国古代都城规划的最后一个范例。

参考文献

[1] 潘谷西. 中国建筑史 [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2] 佟悦. 清代盛京城 [M]. 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2009.

[3] 陈伯超. 盛京宫殿建筑 [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上一篇:复合地基沉降计算方法讨论 下一篇:计算机网络故障解析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