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澳大利亚的先“退”一步

时间:2022-10-12 04:15:22

10月6日,澳大利亚宣布加息25个基点;将其基准利率提升至3.25%。距离G20匹兹堡金融峰会达成暂不退出经济刺激政策的共识仅十余日时间,澳大利亚就率先加息,远远超出了市场预期。

不过,澳大利亚的加息举措毕竟只是个案。当前,全球经济正处在“后危机时代”的复苏拐点,且各国国情迥异,一旦集体退出经济刺激政策,极有可能扼杀来之不易的复苏嫩芽。退出机制的绸缪固然大有必要,但切勿操之过急。

澳大利亚先“退”一步

“底气”何在

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澳大利亚联邦储备委员会六次下调利率,澳元基准利率累计降幅高达425个基点;与美国相比,金融海啸对澳大利亚的影响相对较低,在宽松货币政策和积极财政政策的全力支持下,澳大利亚经济有了明显的起色――今年一季度和二季度,澳大利亚GDP环比增速分别达0.4和0.6个百分点。较大的利率降幅预留出了可观的上调空间,实体经济的迅速好转亦成为有力的加息臂助。澳大利亚加息,出发点在于遏制通货膨胀,抵御资产泡沫。

去年12月,全球主要经济体协调经济刺激步伐之后,一部分泛滥的流动性不可避免地殃及澳大利亚的实体经济。原本受金融海啸影响较低,国内“惜贷”氛围并不浓重的澳大利亚既是幸运,也是不幸的――澳大利亚经济“轻松”复苏的同时,国内通货膨胀、资产泡沫倾向相比其他经济体也更早抬头。

即便如此,澳大利亚的加息举措仍不可避免地引发了诸多争议。一个明显的例证是,澳大利亚财长斯万在10月13日公开表示对国际经济前景仍持谨慎态度。其中隐含的基调与澳洲联储的加息举措无疑有些格格不入。但澳大利亚退出经济刺激政策的步伐或将在一片争议声中继续加大。

截至今年9月底,澳大利亚的失业率己降至5.7%,连续四个月显著低于8.5%的澳大利亚预期失业率峰值。绝大多数分析人士认为,至今年年底,澳大利亚失业率出现大幅反弹的可能性并不高。今后数月,澳洲联储拥有的决策空间也许比外界预期的还要大。

澳洲联储在10月6日的加息报告中更提出,“澳大利亚经济2010年将复苏至接近潜在增长的水平”。这一论断预示着澳大利亚政府今年年内也许会进一步调高经济增长的预期。

如果这些预判最终成为现实,那么,最迟至今年年底,澳洲联储很可能会再次加息25-50个基点。

美欧日有序退出

放眼全球,似澳大利亚这样,受金融海啸影响较低,却因全球流动性波及不得不提前加息、退出刺激政策的国家仅是个案。绝大多数国家目前仍处在缓慢复苏的低谷,经济复苏的基础尚不稳固,随时有再度下探的可能。各国集体退出刺激政策势必造成全球流动性的大幅萎缩,重创脆弱的复苏嫩芽。因此,刺激政策理应遵循“有序退出”的原则。

10月2日,美国劳工部的就业报告显示,9月全美失业率环比上升0.1个百分点,至9.8%,正在逼近10%的全美预期失业率峰值。未来一段时期,除非失业率有了明显改善,否则美联储不太可能退出目前的经济刺激政策,短期内,0-0.25%的联邦基准利率难有变化。

与美国相似,饱受地产泡沫摧残的英国经济同样面临着高失业率的困扰,因而两者在退出刺激政策的时间上间隔并不会太大,短期内,英国同样不太可能退出经济刺激政策。

至于欧元区和日本,当前已经保持着相对较高的实际利率,因而在原则上应晚于美国和英国收紧货币政策。

总而言之,一旦失业率于今年年内见顶,那么,最迟至明年中期,美国、英国就应上调利率;欧元区和日本可晚于美、英收缩银根,以最大限度减缓全球流动性骤然收紧的不利影响。

中国应果断出手

至于中国退出刺激政策的时机,相当程度上要取决于管理层刺激经济抑或治理通胀的目标诉求,此外,美联储对基准利率的态度也将对中国的退出策略产生一定的影响。

10月1日,IMF的《全球经济展望》提出建议,一些新兴经济体有必要更早地退出宽松货币政策,这些经济体的中央银行应该更有力地收紧银根,在遏制通胀的前提下,重点警惕资产和信贷市场的流动性过剩危机。在经济复苏形势确立的前提下,IMF更是建议流动性过剩问题突出的中国“提前退出宽松货币政策”。

IMF的中肯建议,澳大利亚的意外加息,均使得率先在金融海啸中实现经济复苏的中国面临着更大的加息压力。要直面加息压力,中国就必须末雨绸缪,及早完善刺激政策的退出机制。考虑到中国当前财政刺激政策的特殊性,即财政刺激――政府投资――信贷投放的传导效应,政府主导下的投资项目实施进度理应放缓,以便确保银行资产的安全性。不仅如此,财政刺激更应逐步转向税制改革尤其是个人所得税制的改革,努力通过扩大内需缓和财政刺激政策退出后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

至于货币刺激政策,则不宜过快退出。试想,中国当前宽松的货币政策一旦骤然转向,不仅相当一部分政府主导下的投资工程将面临“烂尾”危机,银行不良资产的比例也将直线上扬,货币政策“粗暴”退出的成本不容小觑。当然,“不宜过快退出”与“不应退出”有着本质的区别。今后数月,一旦国内消费者价格指数即CPI的涨幅持续转正,中国央行仍应果断出手,通过增加10-20个基点的较小利率涨幅来释放明确的宏观预警信号,维护货币决策的独立性。当然这是后话了。

上一篇:拯救蓓蕾,80后作家用稿费挺起民工学校 下一篇:王传福:创造奇迹的中国新首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