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对话教学 课堂精彩连连

时间:2022-10-12 01:44:33

创设对话教学 课堂精彩连连

摘 要:有效的阅读对话是在民主、平等的对话氛围中,以语言为依托,在学生已有的水平下,教师引领学生对文本的语言、思想、情感、内涵等内容作出的多方面、多层面的自主理解与感悟。可以通过:搭建平台,营造融洽氛围;创设情境,激感;抓住契机,适时开拓等途径实现。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活动;对话教学;情境创设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3-292-01

教学对话,它是指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一种思想上的沟通,心灵上的碰撞。新课程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不再是单纯的接受被动活动,而是师生之间相互关系、相互交往的互动活动,建构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对话课堂情景,是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充分发展的关键。如何在课堂中实现有效的阅读对话,充分彰显学生灵性,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就此问题,我浅谈几点策略。

一、唤起生活体验,激发对话兴趣

教师的语言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学习的效果。形象的语言,能将“死”知识变为学生易于理解的“活”知识;具有情感的师生对话教学,能感染学生,陶冶学生的情操;生动的语言,能吸引学生,振奋学生的精神,让学生听了便“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使教材化难为易,使学生得到美的享受,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在教学《笋芽儿》时,教师问“你曾撒娇过吗?”生齐声回答“没有。”于是,教师又问:“比方说,你和妈妈一起出门,看见了一条非常漂亮的裙子,你很喜欢,可是,妈妈不给你买。这时,你会拉着妈妈的手,说……” 教师一边说,一边做动作,学生看了,也模仿我的样子,细声细气地说:“妈妈,给我买吧,给我买吧!……”有了这样的铺垫,再回到课文中学习的时候,小朋友很快就领会了小笋芽撒娇时的语气。显然,对于二年级的小朋友来说,要理解“撒娇”这个词语似乎是太难了。因此,在教学中,我将这些较难理解的词语,用学生生活中的事情来引导,将抽象、枯燥的词语具体化、生活化,学生在“听故事――想经历――模仿动作――想象说话”的过程中,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自然而然地掌握了这个词的意思。同时,也能较轻松的将这个词语进行迁移。

二、营造愉悦氛围 激发对话情感

教师的嘴,就是一个源泉,从那里可以发出知识的溪流。语文教学是科学美与艺术美的高度统一体。 教师的课堂教学对话艺术是一种能协助我们很好地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的直接用具。良好的教学对话语言可以烘托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加深对课文的深刻理解。

教师的对话语言经过锤炼、加工,提取“精华”,化难为易,变抽象的知识为直观形象的语言,让学生产生联想和想象,使其有所思,有所想,有所悟。在上《口语交际――找春天》时,当学生说到:小草偷偷地从地下探出头来,那是春天的眉毛吧?(这是引用课文中的话)于是,在这基础上,我进一步引导:春风轻轻一吹,小草弯下腰来,好像――(引说,且指名):好像在向我们鞠躬;好像在向我们点头微笑;好像在说:“春天来了,春天来了。” 好像在说:“春天多美啊。”……在学生不断地想象说话中,学生有所思,有所想,有所感。

三、确定话题,找准目标

对话需要对话的媒介,这就要求对话之前就要找准对话的目标,而这个目标往往就是通过话题来实现的。那么,这个话题的选择主要包括了以下几个要求:一是话题要有一定的趣味性。话题要能够贴切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找到可以对话的内容。比如教学《三打白骨精》一课时,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个话题:“如果你是孙悟空,遇到这样一个不明是非的师父,你会怎么做?”学生一定会有浓厚的兴趣参与到对话中来。二是话题要有一定的科学性。对话的话题要有趣,这是为了适应学生的需求,而科学性则是为了适应书本教学的需求。比如同样教学《三打白骨精》一课,设计“你觉得师徒几人中哪一个最聪明?”肯定没有“你最喜欢师徒四人中的哪一位,为什么?”更有科学性。三是话题要有一定的综合性。综合性是现代语文发展的一个方向,对话的话题如体现了综合的特点,将会在很大程度上丰富对话的内容,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生综合学习的能力。比如《三打白骨精》一课学习好了之后,教师可以继续与学生对话:“《西游记》其他哪些回合里出现了跟这一个故事类似的情况?”以此拓展课文的内容。

四、紧扣疑点,适当点拨,实现对话的真实度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真实的课堂对话从学生质疑、寻疑、解疑开始。课堂上教师应适时抓住学生学习中即时生成的疑点,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体味语言文字的精妙,提升课堂对话的真实度,彰显生命的主体意识。

如《李时珍》一课学习第2自然段“有一回,父亲遇到个疑难病症,一时想不出有效的药方。李时珍轻声地说了一张古方,父亲一听,正是对症良方。从此以后,父亲同意他学医了。”学到此,有学生问:“为什么李时珍知道良方还要轻声地对父亲说?”于是,教师抓住学生的质疑,引导所有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同伴对话:

生1:我认为李时珍怕给父亲丢脸。在当时父亲已小有名气,而那天却遇到了杂症。他怕说响了父亲不开心,影响他的地位。

生2:我觉得李时珍“轻声”说,只是想帮父亲的忙,不想表现他的本领比父亲强。因李时珍的良方是他“偷学”来的,只能轻轻地说。如果大声说,万一说错了怎么办?况且父亲还不同意他学医,令父亲不开心。

师:(追问)你怎么说“是他偷学来的”?

生3:因上文说“那时侯,行医是受人鄙视的。李时珍的父亲不让儿子再当医生。但是李时珍却偷偷留心学习父亲的本领,还暗自记下了不少药方。”

生5:李时珍也不想让人们现在就看不起他,其实他也想当医生。

生6:因为李时珍如果“大声”说话,会影响旁边的病人。病人需要安静,如果声音很大,受了刺激会更糟糕。

生7:我也这样认为,况且这病人还是疑难杂症,病人心情本来就糟,如果他还大声说,或许不但惹父亲生气,还令病人心情郁闷烦躁。他心里一直替别人着想的呀!

……

这里,教师抓住了学生疑点,引领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与同伴对话,从而使学生思维和语言一直处于积极的对话中,并通过不同角度的再读、再解,思维从疑点中解放出来,把学生引向了更广阔的社会空间,对话提升了真实性。

上一篇:加强课外阅读 提高写作水平 下一篇:数学教师的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