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会展驱动力理论的威海市会展产业发展模式研究

时间:2022-10-12 01:16:04

基于会展驱动力理论的威海市会展产业发展模式研究

摘要:以城市会展驱动力理论为基础,通过对威海市会展产业的swOT分析,认为威海市发展会展业的核“驱动力是环境因素,会展产业适合发展以环境作为核心驱动力的以会议为主导的多元发展模式,并对威海市发展会议产业提出了具体的方案。

关键词:驱动力理论;威海会展;模式

中图分类号:F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11-0108-02

1 威海市会展产业发展现状

威海市会展业始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早期发展较慢,主要以中韩经贸洽谈会为代表,会展形式、主题较为单一;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5届“国际人居节”的成功召开,“人居节”广泛的社会效应开始显现,逐步成为了威海的品牌会展。但总体来说,作为3线城市的威海,会展仍是以本地展、消费展和节事活动为主,会展的规模、地域覆盖面较小,影响力有限。

2 威海市会展产业的SWOT分析

2.1 优势

(1)濒临大海、城市整洁、夏季凉爽、治安良好是威海会展产业发展的环境优势,而且这种环境优势与当今人们日益重视环境的发展趋势相一致,是威海应对会展需求结构变动的有利条件。

(2)威海所处的环渤海区域是中国三大会展发达区域之一,而且是中国距离韩国最近的城市,具有发展会展产业的区域优势。

(3)威海市政府在宏观调控上,给予会展产业的高度重视和政策支持奠定了会展产业成功发展的基石,这是威海会展业能够迅速发展的软环境优势之一。

(4)与同类城市相比,威海拥有较先进的会展场馆和酒店设施,这是威海会展业自身的优势所在。

(5)人居节、东北亚论坛等品牌会展开始形成,影响力逐步上升。

2.2 劣势

(1)核心动力方面,除了轮胎制造和渔具生产等产业外,威海缺乏规模和影响力较大的产业,这是威海发展展览业尤其是产业型展览的行业劣势。

(2)城市规模小、人口较少是发展消费型展览的制约因素。

(3)硬环境方面,城市公用设施和城市的内外部交通不够发达也是影响会展业发展的约束性条件。

(4)软环境方面,由于城市设立较晚,城市管理水平还有待提高,城市的文化积淀不深厚、学术研究氛围不浓厚等是城市会展业发展的劣势。

(5)会展人才缺乏、会展组织水平不高也是会展业自身存在的问题。

2.3 机遇

(1)会展需求总景快速增长、会展需求结构中会议、展览、节事活动同步变化以及展览从较为单一的产业型展览、大型综合展览向产业型、消费型展览和专业展、特色展转变的机遇。

(2)国际会展组织将举办地向中国转移、在中国加大开发会展资源的机遇。

(3)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等一系列具有重大影响的国际会议和展览在中国举办所带来的中国城市形象在国际上整体提高、会展旅游、奖励旅游方兴未艾的机遇。

(4)东北亚经济圈内的城市联系日益紧密、合作不断增多以及城市外向性增强带来的机遇。

2.4 挑战

(1)国内其他城市加强城市建设、环境改善后对威海城市环境晶牌构成一定竞争力。

(2)省内主要会展城市青岛、济南、潍坊、烟台大力发展会展经济造成无序竞争对威海会展经济的;申击很大。

3 威海市会展产业发展模式分析

3.1 威海市会展产业的动力模式选择

在会展产业的三大支撑点:会议、展览和节事的选择上,由于威海可以依托的产业规模较小、类型不多,因此产业型展览的行业依托条件不具备。对于威海这样的地级市来说,由于消费群体规模小和腹地市场有限,因此发展消费型展览的难度要比人口规模大、辐射范围广的中心性城市大很多,而且会展的效益难有保障。由于威海设市时间较短,节庆活动所依托的深厚的文化底蕴与其它城市相比差距较大,人居节基本上是以威海的环境建设成就和现代居住文化和科技为主题,与其它以传统或地域文化为主题的节庆活动相比,历史渊源和地域特色并不突出。而且作为新兴的现代沿海城市,在围绕“人居节”的文化活动设计方面可供挖掘材料已显得不够丰厚,因此威海在打造节庆活动吸引力方面困难重重。依靠政府的高投人和房地产企业的积极参与,威海人居节形成了一定的品牌影响力,这已属难能可贵。进一步开发新的主题的节庆活动不仅困难较大,而且会加重政府办会的经济负担。但是威海良好的自然环境、优美的城市风光、优越的气候条件以及较高的会议接待条件对于会议举办者具有巨大的吸引力。加上威海周边旅游景点和海滨风光对会议参加者的号召力,以及威海在会议花费方面较有竞争力,威海举办会议的优势非常明显。因此威海市发展会展产业的比较优势是环境因素,区域条件较好,城市的外向性较强。故威海市的会展产业动力发展模式宜选择以环境作为核心驱动力的以会议为主导的多元发展模式。即会展产业以会议为主。兼顾展览和节事,做到以会促展。(表1)

3.2 威海市会议产业发展的具体措施

3.2.1 战略对策

(1)会议市场定位:根据威海的资源特点和环境优势,会议产业可定位在中、高端会议市场,走高起点、高回报的会议发展之路。(其优势有三:一是高端市场在中国目前总量并不小,定位在高端市场可以使威海目前有限的接待能力获得最大回报;二是只有高端市场才真正能够对一个城市的整体服务业水平有所促进;三是威海的会议接待旺季与旅游旺季重叠,只有会议走高端市场,旅游走大众市场才能形成合理的设施利用。)

(2)会议形象定位:东北亚会议之都。这一形象既从地理上把威海市地域突出出来,而且也说明了威海的主要会议客源地;并且与其它城市有明显的区别,易于识别,同时也与威海现有的会议品牌“东北亚论坛”相一致。

3.2.2 产品建设对策

(1)依托威海的资源,联合旅行社,主要打造三类会议旅游产品:“滨海一度假一会议”三位一体的会议旅游、“温泉一高尔夫一会议”休闲会议旅游和“威海一韩国”异域风情会议旅游。

(2)引导旅行社与饭店联合开发会议专线,政府对于会议旅游线路给予补贴或优惠。

(3)根据政府、协会和企业的不同需求,置身定做不同档次的会议旅游产品,分别针对高、中、低端市场。

3.2.3 市场营销对策

以政府部门的公务性会议为主,企业间的商务性会议和协会组织的民间会议为辅。将会议与旅游、度假相结合,提升会议吸引力。与国际会议组织合作,积极开拓国际会议市场。在胶东半岛城市群内实行会展一体化,与青岛、烟台、潍坊等合作,争取成为青岛啤酒节和潍坊风筝节等节庆活动的异地会议市场,打造山东半岛会展城市群,实现城市间的共赢。在旅游交易会和旅游广告中,大力推介会议旅游产品,塑造会议制度的形象。

3.2.4 会议接待设施建设对策

(1)增加商务型酒店的比重,新建酒店中重点发展商务酒店和度假酒店,对已有酒店进行会议设施的升级改造,以满足会议市场的需求。

(2)考虑建设海上游艇会议设施,打造中国首家海上浮动的会议酒店。

(3)从两方面加强会议配套设施:依托饭店加强店内的餐饮、娱乐、运动等会议配套设施建设;作为城市公共部分,则加大城市公共服务的投入,从整体上提高城市会展软、硬环境。

3.2.5 会议组织、保障对策

(1)在政府会展办成立专门的会议营销部门,负责整个城市会展的推介。

(2)采取引进与培养两种措施保证会议人才的供给。一方面大力引进会展方面的专门人才尤其是高级管理人员和策展人员进行,另一方面与威海地方院校建立联合培养机制,培养各级会展人才。

参考文献

[1]郭先登.关于城市发展现代套展产业研究[J].理论学刊。2005.(9).

[2]胡斌.我国城市会展业发展动力系统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04.

[3]马勇・王春雷.会展管理的理论、方法与案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上一篇:河北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市场化进程问题研究 下一篇:对东南亚开拓中国出境游市场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