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的审美特征和意境创造

时间:2022-10-12 12:24:28

舞蹈的审美特征和意境创造

周敦颐的《爱莲说》中曾这样写到:“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舞蹈”爱莲说“让我们如此深切地感受到美的意境,带给我们的无限回味,那么什么是舞蹈意境呢?舞蹈意境,主要是指抒情性舞蹈视象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及其诱发和开掘的审美想像空间。它不仅要求达到情景交融,而且能够引发观众的丰富的想像和联想,即所谓“象外之象”、“景外之景”。意思是说意境不在象内,而在象外,即“境生于象外”。所以意境由实景和虚境两个部分构成,虚实相生,乃生意境。

一部作品有境界,就是说它既有实境又有虚境。所谓实境,就是舞蹈家在作品里具体描绘、直接表现的那些实在的、可视的、有限的“象”,这个“象”即象外之象的前一个象,是舞蹈家殚精竭虑、反复锤炼、呈现在观众面前的。没有这个“象”,就引发不出第二个“象”,就无所谓意境。所以说舞蹈家精心营造在先,观众产生想像在后的第二个的“象”就是虚境,舞蹈作品要达到虚实相生,就必须处理好实境与虚境的关系。

1、虚实结合,实境靠动态建构,虚境靠情态引导

如三人舞《金山战鼓》就是一部虚实结合的佳作,舞蹈中“擂鼓助战”“盟誓再战”“还我河山”等情节内容都是实境,而这些实境都是通过一系列的人体动作如“后桥下鼓”、“串翻身击鼓”等技巧表现出来的。而以梁红玉为杰出代表的宋军将士为还我河山不惜抛头颅、洒热血的英雄气概则是虚境。这些虚境是通过演员情真意切的表演使观众感知的,正因为完美的虚实结合,才使得一段不长的三人舞创造出了气壮山河的无畏精神和千军万马的征战景象。

2、实境须创造出广阔的空间,虚境须有深刻而真切的内涵

大型舞蹈《蒙古人》就是一部内含丰富的作品,舞蹈的最后一个战场面:在一群彪悍的蒙古族男人们的簇拥下,一位健壮的 蒙古族女子,踏着悠缓但却坚定的步子从舞台深处向前走来,和激情狂放、马步腾跃形成鲜明对比。她神态安然,自信而又自豪。就在这种强烈反差的场面调度中观众的内心发出强烈的震撼:啊,蒙古人!这就是曾经使世界震惊的蒙古人,这就是正在华夏大地上继往开来阔步前进的蒙古人!

3、舞蹈意境须引发观众丰富的想像和深入的思索

全面说,舞蹈意境由三个方面组成,首先有舞蹈编导精心的构思和营造;其次由舞蹈演员准确生动的表达;第三由观众接受并展开创造性的联想。所以,舞蹈意境是由舞蹈编导和舞蹈演员共同创造地情意交融的艺术形象和它所引发出的观众所产生的想象的形象的总和。如女子群舞《小溪、江河、大海》,以抒情诗的手法,形象生动而又渐次有序的表现了滴滴泉水从山岩间诞生,开始汇成小溪,逐渐流入江河,最后涌入大海的过程。编导充分利用了女子群舞在动作联接过程中的优美变化及在整体构图方面的丰富形象,展现出大自然的神奇与魄力,以及回旋婉转、流韵万千的人体美,从而引发观众对大自然的联想,以及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人生哲理,并从中吸取溪、河、海奔腾不息的精神力量。

结合舞蹈艺术的实际,舞蹈意境创造的途径有两种方法,即“写境”与“造境”。

1、写境,即由景入情

作品先以虚拟生动、引人入胜的环境描述调动观众的审美兴趣,在表现情节事件及人物关系的过程中,渗入创作者和表演者的主观情感态度,然后通过创造出的舞蹈形象来表达舞蹈家的审美态度和舞蹈作品的思想主题。

2、造境,即移情入景

主要指一些舞蹈作品的时空环境是虚的,多半是一种时代氛围和假设性环境的的作品。在这种只有心象而无实境的时空中,舞者以鲜明生动的情感语言,直接抒发了人物的思想感情,这类作品的情与景是叠合在一起的,而舞者之情既有人物的个性特征,又包含了时代和大众普遍的情感特色,因而才能引发观众的共鸣。

我国著名美学家、诗人宗白华先生在他的专著《美学漫步》中说道:“中国艺术上这种善于运用舞蹈形式,辩证地结合着虚和实,这种独特的创造手法也贯穿在各种艺术里面。”“由舞蹈动作伸延,展示出来的虚灵的空间,是构成中国绘画、书法、戏剧、建筑里的空间感和空间表现的共同特征,而造就中国艺术在世界上的特殊风格。”

欣赏者通过对多方面舞蹈意境美的反复品味,会不断积累审美经验,增强对舞蹈美的欣赏能力。对舞蹈意境传达美的方式和技巧认识得愈深,理解力愈强,就愈能接受美的信息并不断强化审美感受,深化审美体验,内化和提高自身的审美素质,进而升华成对美好人生境界的自觉追求,逐渐养成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开朗、大方、文明、健康的操行仪态,健康、健美的体魄和自由、和谐、完整的人格。

(作者单位:湖南涉外经济学院音乐学部)

上一篇:Q鱼的白日梦 下一篇:剧中人与扮演者的灵魂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