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财经类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思考

时间:2022-10-12 11:36:28

高职财经类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思考

高职财经类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思考

(唐山职业技术学院 高等职业教育研究所,河北 唐山 063000)

摘要:实践能力是高职院校学生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评价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教育教学模式、教学设计、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是否成功的关键,是办有特色的高职教育的需要。从实践能力的相关概念入手,分析财经类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如人才培养模式单调,学校重视程度不够等,并提出相应解决对策,如建立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打造实践能力强的师资队伍等。

关键词:高职;财经类;学生;实践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9255(2012)03-0066-04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目前我国重大的战略决策,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前提是提高劳动者的适应能力和综合素质。高等教育质量的提高在于探索科学基础、实践能力和人文素养融合发展的培养模式,推动交叉培养和联合育人。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特色体现在较高的文化基础素质、较强的创新意识和技术应用能力、较宽的就业岗位适应能力三个方面上。高职院校学生实践能力对其未来发展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生存能力、创造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有着很大的影响,其发展是个体走向社会、完善自我、发展自我的重要前提,提高高职学生的实践能力是高职教育改革发展的永恒主题。

一、实践能力的内涵

实践能力从词源的角度可以理解为从事为实践活动的能力,是指主体有目的、有意识地探索和改造自然和社会活动中体现出来的能力[1],强调在改造自然和社会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动性和实际作用。其中主体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客体是主体要认识或改造的对象。刘磊、傅维利(2005)认为实践能力是指保证个体顺利运用已有知识、技能去解决实际问题所必须具备的那些生理和心理特征或是对个体解决问题的进程及方式上直接起稳定的调节控制作用的个体生理和心理特征的总

和。实践能力是人的本质力量的体现,是在实践活动中形成并表现出来的,它是一个复杂和系统的概念,理解实践能力可从哲学、心理学、教育学研究等多个角度展开。

从哲学研究的角度来看,实践能力指个体完成特定实践活动的水平和可能性,它体现了人的主体价值及其实现的程度。实践能力的发展只能在实践活动中完成,实践能力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综合性的能力,是人智能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心理学研究的角度来看,刘磊(2007)认为实践能力是形成实践观念并能将之付诸实施的个体心理和生理特征的总和,是个体身心统一的能量系统,最终体现在个体完成现实任务的质量和水平上。从教育学的角度来看,刘三朵(2004)认为实践能力是保证个体顺利运用已有知识、技能去解决实际问题所需具的那些心理和生理特征。

高职学生实践能力是一个综合化、复杂化、动态化的概念。从不同的角度可以把实践能力细分为基本能力和综合能力。基本能力是学生个体完成一项特定业务活动或具体工作任务的能力,其能力大小主要由完成具体任务的质量和效率来确定。综合能力是学生个体独立活动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其能力大小和水平高低主要根据解决、处理简单或复杂问题所取得的效果来确定;高职学生的

实践能力还可以细分为一般实践能力、专业实践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一般实践能力是个体在实践中的基本生理和心理机能所表现出的能力,包括独立生活的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和创造性运用知识的

能力、自学的能力、查阅资料的能力、表达的能力等。专业实践能力是个体在解决具体问题中所表现出来的专业能力,包括专业操作与动手的能力、解决专业实际问题的能力、科研和社会服务的能力等。综合实践能力是个体实践能力水平的综合体现,是具有可发展的能力,是培养过程的最高层次,包括分析判断能力、制定决策能力和监控评价能力等。高职学生实践能力是学生自身吸收、重构教育资源和自我资源,适应经济社会要求,解决现实问题,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提升其实践主体地位的能力,是学生动手能力或操作能力与观察能力、表达能力、沟通能力、信息收集能力、实验实训能力等的整合。

二、财经类专业学生实践能力

培养存在的问题

高职财经类学生呈现出逻辑思维能力偏弱、动手能力较差、文化基础比较薄弱、心理落差大、学习的功利性较明显等特点。他们实践能力的缺乏,主要是由教学内容和市场需求间的差距造成的,具体表现在人才培养模式、学校重视程度、高职学生自身等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人才培养模式单调

许多高职院校在财经类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往往侧重于学生某一项专业技能或实践操作技能的培养,而忽视了学生学习能力、社会能力等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与之相对应的课程设置、实践教学、实训基地建设、教师配备等方面不具有综合性,学生实践能力没有得到系统的培养。随着经济的转型升级、产业结构调整,用人单位不再只是需要具有熟练的操作技能的劳动者,而是更加需要具备与之相应的创新能力、公关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学习能力、社会能力、适应能力、竞争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等综合能力的劳动者。

(二)学校重视程度不够

由于高职院校职业教育经费存在整体上投入不足的现状,大多数院校便将有限的经费投入到理工类专业。由于主观认识上的原因,认为财经类学生实践只需少量的经费就可以解决,而理工类的学生实践需要做大量的实验、需要购买最基本的实验材料和试验器具,其花费自然要比财经类的花费要大,从而形成了财经类专业投入成本低,培养学生量大的局面。正是基于高职院校主观意识或偏见的固化,使得财经类专业培养方案中实践性教学环节较少,学生实践能力主要来自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引导和实践教学环节的简单训练,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并没有得到充分的挖掘和培养。

(三)教师实践能力缺乏

传统教学关注的是理论课教师,忽视实践课的教师,从事实践教学的教师在职称评定、工作量计算、业务培训等方面处于不平等地位,其结果是实践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低、人员稳定性差,而财经类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掌握和培养主要来于教师自身的创新素质、实践能力的教授和指导。如果教师自身缺乏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那么就会大大地限制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财经类专业的教师主要从学校到学校,普遍教育教学能力弱,结合专业为社会服务的实际工作能力不强,运用专业知识解决现实经济的科学研究实践能力不足,他们很难在有限的教学课时中挤出一部分时间安排学生进行课堂讨论或采用启发性教学,更不用说学生的社会实践锻炼了,从而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得不到系统的培养。

上一篇:二语习得中提高大学生英语写作能力的对策研究 下一篇:加拿大企业参与社区学院职业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