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述编辑的新闻敏感

时间:2022-10-12 11:13:00

试述编辑的新闻敏感

谈到新闻敏感,人们总自觉不自觉地仅仅把它和新闻记者联系起来。事实上,新闻编辑有没有新闻敏感,是和新闻记者同等重要的,有时候甚至超过了后者。

1960年3月4日,当时誉满全球的男中音歌唱家、意大利歌剧表演艺术家雷奥纳德・华伦猝死在纽约大都会歌剧院舞台上。《纽约先驱论坛报》记者格拉蒙仅用了两个多小时便采写出了《歌剧明星在舞台上猝然死去》的轰动新闻,一举获得当年的普利策新闻报道奖。这除了他本人具有较强的职业敏感和娴熟的新闻采写技巧外,还应当归功于报社当晚的值班主编。当时,格拉蒙刚出发去剧场采访,这位主编便指示资料室工作人员马上整理出华伦的生平材料,要求高级编辑做好改稿准备,并通知预留适当的版面。

1971年基辛格北京之行的“破冰之旅”,被一个嗅觉灵敏的西方新闻记者捕捉到了,但他将所撰写的新闻稿电传到他所服务的那家西方通讯社后,却被值班编辑认为是痴人说梦,一笑了之。直到尼克松踏上中国领土、中美上海联合公报发表之后,那家通讯社才如梦初醒,为自己眼睁睁地扔掉了一条本可以轰动全球的特大新闻而懊恼不已。

同样是面对具有重要价值的新闻,为什么有的编辑能慧眼识珠,而有的编辑却熟视无睹呢?问题的症结,恐怕就在于编辑新闻敏感的强弱。如把具有较高价值的新闻比作“千里马”的话,那么具有较强新闻敏感的编辑就是“伯乐”。“千里马”遇到“伯乐”,才能真正地成为“千里马”;“千里马”再好,若遇不到“伯乐”,终不免老死山林、自生自灭。新闻敏感之于编辑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

编辑的新闻敏感和记者的新闻敏感虽然本质相同,但其产生作用的过程却不完全一样。记者常常在事先想点子,即靠自己的新闻敏感去捕捉、采写新闻。编辑则常常在事后想点子,即靠自己的新闻敏感去鉴别、挖掘新闻。他们常常面对现成的稿子,不变事实变角度,或从来稿的只言片语中寻找新闻线索,从而发现或概括出具有更大价值的新闻。

那么,编辑应该怎样培养自己的新闻敏感呢?

首先,新闻敏感取决于政治敏感。就拿前面所讲的那位西方通讯社的编辑来说吧,如果他当时对国际政治形势,特别是中美苏三极关系对全球战略的影响,以及中美民间的交往逐渐热络起来的现象作过深入研究的话,就不会武断地认为中美高层之间的秘密接触是天方夜谭了。所以说,编辑必须有一点政治家的眼光,从宏观上对国际国内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形势有一定的研究,从微观上对国内各行业、各领域的经济社会走向有一定的了解和掌握。

其次,培养科学的思维方式。一般来讲,编辑应该比记者“高瞻远瞩”,即编辑看问题角度应该更新,思考问题应该更全面、更深刻,分析问题的逻辑性和联想能力应该更强一些。这就要求编辑必须具有更丰富的实践经验,占有更多的实际材料。在占有充分的材料后,就可以对事物进行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思考,从比较、综合、鉴别与分析中认识各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特点及差异,从别人不认为是问题的地方找出问题,从别人不留意的地方有惊人的发现。

再次,善于发现和衡量事实的新闻价值。新闻界老前辈赵超构先生认为,评价新闻稿件的质量,应分为新闻价值、写作技巧、文章篇幅、读者反应四项。按好新闻100分计,新闻价值应占50分。从这个划分标准可以看出,新闻价值的大小基本上决定着稿子分量的轻重。一个事实有没有新闻价值也因此而定。

总之,作为编辑来说,有没有新闻敏感是至关重要的。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没有新闻敏感的记者写不出好新闻,而没有新闻敏感的编辑,不但编不出好新闻,还会葬送好新闻。因此,编辑决不能满足于坐在办公室里等稿子、改稿子,而应该在培养自己捕捉、鉴别和挖掘有价值新闻的能力上多下工夫。

(作者单位:上海电力学院管理与人文学院)

编校:杨彩霞

上一篇:论和谐的校园文化建设 下一篇:建设和谐的网络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