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法制建设的重点:明确企业的义务与责任

时间:2022-10-12 09:46:48

职业教育法制建设的重点:明确企业的义务与责任

鉴于以往的职业教育法规缺乏处罚性条款,从而造成其指导意义不明显、权威性受损的状况,相关法制建设应该以逐步提高法律效力为重要目标,同时强化法律责任,确定实施制裁的主体、对象和方式,促进职业教育实施主体和参与方,特别是进一步明确企业责任和义务,增强其工作责任心和社会责任感。

在最近召开的一次职业教育座谈会上,马树超等一批专家提出了加快推进职业教育法制建设的建议,得到了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

我国职业教育的法制建设还处在发展阶段。从总体上看,目前的相关法规呈现着方向性、原则性规定多,具体适用条款少;激励性内容多,惩罚性内容少的状况。更需要注意的问题是,199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颁布以后,我国职业教育的实施主体、发展特征和面临的矛盾都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一变化的基本原因是我国经济体制的全面转轨带来的企业经营方式的变化和用工制度的变化。所以,职业教育法制建设的重点是补充完善企业责任和义务方面的内容。

企业处于责任真空的弊端

企业不再承担直接举办职业教育的任务,这使企业突然处在责任的真空状态。就企业自身而言,这一状况加剧了企业在用工意向上的随意性、急功近利、缺乏社会责任感和利用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的状况压低员工工资,损害普通员工利益等现象。而那些想继续承担义务和责任的有道义感的企业,也由于没有明确的法规导向,在支持职业教育的方式上缺少计划性和持续性,在途径上缺乏明晰性和有效性。

企业不受法规上相关责任义务的约束,消解了企业制定人才培养长远规划的积极性,模糊了企业人才全面发展的目标,影响了企业内涵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用工的高度自由化,给企业造成的错觉是,一线操作人员可以随意补充和替换,从而影响了员工技能的积累、素质的发展和对企业忠诚度的培养,最终使企业的发展受到限制。

企业没有相关责任义务的要求,使企业缺乏参与职业学校教育的积极性,加大了学校教育与企业需求的距离,给学校教育带来盲目性。职业教育没有企业的基础和背景,实施教育必然是缘木求鱼,这都影响了受教育者的利益、职业学校的利益和国家的利益。

企业没有相关责任义务的要求,大大增加了学校办学风险和学生就业风险。由于职业学校专业设置和培养目标与企业用工标准有高度对应性,其学生的技能适性差,适应面窄,与接受基础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的人群有实质性的差别,所以需要有校企稳定的联系来保证这些学生定向就业。而由于对企业没有相关的法规约束已经造成了相当一部分学生学无所用,就业竞争能力降低,前景堪忧。

企业处于责任真空状态给职教发展带来的弊端也是显见而深远的,因为企业是使用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的主要用户,而职业教育又承担着为各类企业输送人力资源、满足经济需求的任务。因此,如果企业没有支付职业教育针对企业岗位定向培养相关技能的教育费用,势必影响学校办学的积极性和学生选择接受职业教育的积极性。而企业支付的方式可以是多样的,最合理的方式是提供师生实习条件和定向性用工制度等。

在以就业为导向的方针指导下,职业学校教学改革越来越重视专业与实际岗位的结合。这一结合的必然结果是学生所学的知识适应面狭窄,需要有对口职业的保障来确保其学以致用。如果企业雇佣自由度不受限制,将严重损害学校和学生的利益,将阻碍就业导向职业教育的发展。法制建设应该促成的局面是:学校教育的就业导向和企业用工的订单形式有机结合。

企业责任和义务的确定可以平衡劳动力供求关系,这是因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平的供需关系是通过等价交换的原则来维持的。在企业责任和义务缺失的情况下,企业实际上可以无偿或低价使用操作型人才积累的知识,这是建立操作型人才长期培养机制的根本障碍。企业无偿获取人才削弱了企业对这方面人才的重视程度,降低了这类人才的价值,最终的结果是这类人才的利益受到影响,人才外流,导致企业员工队伍总体素质下降。

企业应当承担的

责任与义务

提供实习岗位。唯有企业可以向职业学校提供全面的实习岗位。相关法规的出台将减少工学矛盾,节省政府投入职业学校实训基地的资金,促进学生适应企业要求和直接就业。相关法规有三项内容应该得到强调。一是法规应该具有普遍的适用性:任何企业都有义务长期提供实习岗位,要求企业根据员工或岗位的比例常年提供一定数量的实习岗位;二是实习岗位应该覆盖企业的全部生产过程,并要求这些岗位具有一定的技能含量,核心技能岗位应占有一定的比例。三是实习岗位和指导师傅相配套。不能委派指导师傅实质上就不可能提供有技能含量的岗位和关键岗位,所以师傅指导制度和相关待遇制度也应该同时出台。

承担用工责任。我国职业教育的就业导向特征决定了企业用工方式必须受相关法规的约束。在企业参与决定职业学校专业设置的前提下,企业必须承担为毕业生提供就业岗位的责任。也就是说,在相当一部分专业中,要推行广泛的、制度化的订单式培养模式。对没有承担订单义务的企业,也应该要求其优先接受职业学校毕业的学生。

承担参与职业教育教学的义务。企业拥有最前沿的技术,这些技术又是职业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决定学生竞争力的关键。事实上,在这方面,企业既承担着义务,也保留着权利。目前,这两者关系的正确处理主要取决于企业的态度和眼光。但是要消除企业作为技术拥有者但不主动把相关技能提供给学校传授给学生,和企业又需要就业者掌握这些技能这种二元分立的局面,必须通过法规的引导和约束,让企业参与到学校的教学中来,促使企业不断地、有效地将技能知识和企业相关知识输入到学校教学内容中去。

承担培训员工的义务。针对当前较多企业在用工方式上的短视行为,法规必须强化企业对员工的培训责任。需要注意的是,有些企业的所谓培训,其目标是甄别性的,用于淘汰一部分职工,从而不断补充新的员工,其实质是引进员工的竞争机制,降低员工的待遇,这类所谓培训与员工所需的培训大相径庭。培训旨在提高员工的水平,使其在技能上不断提高,在职业上不断进步。而甄别性培训的用意恰好相反,是为了终止部分员工的职业,实际上遏制了他们的技能进步,打击他们在企业求发展的积极性。所以相关法规在这方面有必要对培训的性质和目标作出更为清晰的规定。

同时,相关法规还应该确定企业应享受的相应权利。在法规层面企业享有的权利大致包括对学生实习和就业进行考核的权利,根据企业实际需求和学生对实习岗位的贡献优先挑选优秀学生的权利,参与职业教育教学包括增加一部分企业文化和岗位要求的权利,在有条件的前提下自主办学和组织培训的权利等。

鉴于以往的职业教育法规缺乏处罚性条款,从而造成其指导意义不明显、权威性受损的状况,相关法制建设应该以逐步提高法律效力为重要目标,同时强化法律责任,确定实施制裁的主体、对象和方式,促进职业教育实施主体和参与方,特别是进一步明确企业责任和义务,增强其工作责任心和社会责任感。

当然,在职业教育法规修改、补充和新法规的同时,劳动法、就业准入制度、培训制度等法律法规也要随之作相应的调整和补充。

上一篇:刘德培:人本协和 下一篇:出国就业:职校生成功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