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孩子,就应让其自立

时间:2022-10-12 09:20:05

1. 让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培养自己动手的习惯

我国著名教育学家陈鹤琴先生曾说过:“凡儿童自己能够做到的,应该让他自己做;凡儿童自己能够想的,应该让他自己去想。”这是一条符合教育规律的至理名言。家庭教育的目的不是让孩子过上舒适安逸的生活,而是要培养孩子各方面的能力,因此父母要转变观念,在教育孩子时,坚持能自己做的事情一定要让孩子自己去做。要家中凡是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都应提倡让每个家庭成员参与,包括孩子。能让孩子随集体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公益劳动,也是培养孩子动手能力的一条途径。

2. 提出的要求应该和孩子的能力相符

在培养孩子动手能力的时候,家长要按照孩子的年龄、性格、能力发展程度对孩子提出适当的要求。若要求过高,难度过大,会使孩子产生畏惧情绪、自卑心理。要求过低又不能激发孩子的兴趣。很多细心的家长已经发现,在孩子年龄偏小的时候,大多是非常愿意帮助大人做事的,且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可时间一长,就厌烦了。这是因为一开始孩子对世界充满了好奇心,他们想要学习各种各样的技巧,想要证实自己的能力,所以做事对他们来说,既有趣又令人兴奋。而当慢慢学会做很多事情,尤其是那些驾轻就熟的事情以后,孩子就觉得没有新鲜感,没有挑战性了,积极性由主动变成被动,甚至变成了强迫,引起孩子的反感。如果要想让孩子继续他们的热情,家长就要及时、适时增补劳动的内容,针对孩子当前的情况和发展的可能提出各种相应的要求,由易到难,循序渐进,使孩子明确目标,靠自己的能力完成任务。事实上,在幼儿期,伴随着孩子生理心理的发展,他们的肢体活动能力增强,同时自主性和独立性也在逐渐增强,这时是家长帮助孩子形成良好习惯的适当时期,家长一定要坚持给孩子提出一些要求让他们自己完成。比如孩子小的时候,任何事情家长只要求他们能够愿意尝试就行了,而不需要效果如何;稍大的时候,就可要求他们不但要把事情做完,而且要做的好一些;等到再大一点的时候,服务的范围就不再仅仅局限于以自我为中心,而是要求他们扩展到为他人、为社会服务。在这一过程中,只要孩子付出了努力,家长就应该及时给予适当的鼓励,即使孩子做不好时也不要心急,马上替他做,更不要轻易责备,打击孩子的自信心。当孩子看到自己亲手完成了许多事,他们的自豪感和责任感便会应运而生,从而大大减少对成人的依赖心理。运用一定策略改变孩子已形成的依赖心理培养自主性的前提,是建立孩子的自我感,让他们在情感上先自主起来。心理学家认为,缺乏自主性的人,通常是那些在情感上、情绪上高度依赖别人的人。家长一旦发现孩子有依赖性,就必须及时地采取行动,帮助孩子克服。

首先家长要进行自我反省。造成孩子依赖心理的成因是过度保护和过度专制。家长总希望孩子生活在他们设想和安排好的环境里,虽然有时候也会同意孩子进行自主的选择,但总是用各种方法诱导孩子进入自己希望的轨道里。这种做法不仅伤害了孩子的情感,而且使他们不能自主,并渐渐丢失了自己选择的勇气,最终变成过分依赖他人的人。因此,家长一定要首先认清自己的言行,找到以往错误的所在,深刻反省,把自主的权利,即独立思考和行动的权利还给孩子,牢记一个原则:“让孩子独立的过程是无法替代经历的,正如母亲不能替至爱的孩子呼吸一样。”

其次,要树立孩子的自信心。自信心是孩子性格的核心,也是孩子前进的动力。孩子如果缺乏自信,就会对自己的智商、能力产生怀疑,形成一种消极的依赖心态:一些事情我不能做,做了也做不好,我不做还有人做。对待这样的孩子,要经常有意识地用“你一定行”、“我相信你”、“你很棒”之类的语言去激励他们,千万不要随意抹杀他们的成绩,哪怕只有一点点小进步或闪光之处也要放大,让孩子在肯定中获得自信。如此一来,孩子无论做什么事情,都会少一些顾虑,多一份信心,少一些胆怯,多一份勇气,成功的机会也越大。

第三,尽可能地为孩子创造自主机会。孩子有手能做事,有脑能思考,他们所需要的只是机会,而不是成人的灌输和施与。所以,我们不妨给孩子一些权利,让他们自己去选择;给孩子一些经历,让他们自己去体验;给孩子一些困难,让他们自己去解决;给孩子一些问题,让他们自己找答案;给孩子一些条件,让他们自己去锻炼;给孩子一些空间,让他们自己向前走。

我们完全相信,一个阳光雨露般的成长环境,一定会培养出自强自立的孩子!

收稿日期:2013-08-08

上一篇:由一道习题引发的关于做功的思考 下一篇:试论初中音乐欣赏课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