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陶瓷缘何知音难寻

时间:2022-10-12 08:53:20

当代陶瓷缘何知音难寻

十几年前,景德镇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王锡良的作品最高可以卖到几千元,2006年,他的一件挂盘价格是20多万元,今天的价格则在40万元左右,景德镇另一位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秦锡麟的作品,1993年价格约为4000元,2006年超过15万元,今天的价格则在三四十万元。

景德镇陶瓷“国大师”的作品在十几年时间里实现了几十倍的增长,但与此同时,大多业内人士对当代艺术陶瓷市场的评价是:刚刚起步,问题很多,接盘者少,知音难寻……

从无到有的市场

中国当代艺术陶瓷市场的真正发展也就是近五六年的事情。

从建国后到“”,内地艺术陶瓷市场基本处于萎缩状态。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有一些国外艺术陶瓷爱好者出现在景德镇。此时,内地对艺术陶瓷的认识程度较低,倒是周边国家与地区率先开始了追逐。

首先是日本,随着中日建交及日本经济发展,日本买家在国际范围内网罗艺术品,他们也来到了景德镇。此时,他们跟景德镇大师的交易方式或是物物交换,或是象征性地给一些钱,那时最顶级大师的好的作品,可以给到一两千元人民币,更多的东西,成交价只有几百块钱。

日本之后,新加坡、泰国、乃至中国香港与台湾地区的陶瓷爱好者、商人也来到了景德镇,直至20世纪80年代,他们一直都是景德镇艺术瓷器的主要购买者。

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艺术陶瓷的国内市场开始兴起,在广东出现了当代艺术陶瓷的专门营销商店,这些商店从景德镇大师,陶艺师手中直接订货,带到沿海买卖,他们的顾客已经以内地人为主,在20世纪90年代初,香港就出现了几家大型陶瓷行,经营当代艺术陶瓷,并已在当地有了固定的客户群体。它们直接影响到了内地,特别是广东艺术陶瓷市场的兴起。

此后,直至2006年,当代艺术陶瓷迎来了第一个发展高潮。来自各个领域的资金进入到当代艺术陶瓷市场,此外,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评定恢复也是当代陶瓷艺术收藏出现转机的重要原因。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的评定始于1978年,到1997年却戛然而止,此时,通过4届评定产生了204位国家级中国王艺美术大师。2006年,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评定王作重启,在第5届评定中,总共产生了161位国家级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其中陶瓷类大师35人。江西省有12位陶瓷艺术界人士获得了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直接刺激了艺术陶瓷市场,也引发了新的市场变化。

模式与矛盾

在众多业内人士看来,当前艺术陶瓷的主要经营模式并不利于当代艺术陶瓷市场发展,即大师作坊买卖和经营,而迄今为止,大师作坊买卖仍为绝对主导。

“大师们在家或自己的工作室卖自己的作品,可以说不无尴尬。”北京龙泉青瓷艺术馆馆长韩小英告诉记者,“而且,这一模式并不利于市场扩大,一个大师对自己作品的推介能力有限,作坊销售也首先将地域给限制住了。”

大师作坊买卖有着历史原因,轻工部陶瓷研究所艺术中心主任,中国王艺美术大师饶晓晴认为,对于老一辈的大师来讲,他们以前最大的困扰就是:没钱。饶晓晴说:“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建立较晚,很多大师们受穷受怕了,常常觉得自己没有保障,平常人是存钱养老,艺术家是存技术养老,他们不会轻易将自己的技艺传人,也更喜欢做自己的经纪人,把一切掌控在自己手中。”

作坊买卖而外,另一模式就是销售,20世纪初开始,有人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经营艺术陶瓷,他们往往跟各艺术陶瓷产地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可以直接通过大师得到货源,不过,这种方式也有着诸多问题。

来自龙泉的韩小英在2002年投资500万元,成立北京龙泉青瓷艺术馆,包括徐朝兴在内的龙泉青瓷大师作品,韩小英说:“在商与大师之间,大多没有一个严谨的协议,合作都依赖于双方的交往,个人因素太多造成这种合作方式不稳定。”

商没有定价权,也不能要求作品的数量和质量,在外地销售陶瓷,必然要进行推广宣传,然而,商的投入却存在着巨大的风险。比如说,当通过宣传推广打开市场之后,如果商与大师的合作出现问题。对商来说,几乎是致命的,何况大师们在接受的同时,也仍在自己家里销售作品,在价格上很容易跟商产生差异。

拍卖难题

本世纪初,当代艺术陶瓷拍卖开始出现,这为艺术陶瓷市场提供了另一种可能。但是,在拍卖行和当代陶瓷之间并未形成默契,很多陶瓷大师也不愿意把自己的作品送上拍卖会。

当代艺术陶瓷拍卖始于2005年的中工美拍卖会,2007年,中国翰海拍卖公司开拍当代艺术陶瓷,2008年,中国嘉德首次推出了“现当代陶瓷艺术”拍卖专场,成交额1578.4万元,成交率97%。而今,翰海和嘉德已成为当代艺术陶瓷拍卖的主要力量。

2007年秋,中国翰海首辟,国之瑰宝――当代艺术品“专场,内含当代陶瓷作品34件,此后,翰海共举行了4场当代工艺美术拍卖,陶瓷是其中主项。

“当代陶瓷拍卖处于初始向成熟的上升过程中。”中国翰海拍卖当代艺术品部总管李卫切身感受着当代艺术陶瓷市场的变化,“2007年初拍卖时,拍品多由作者或其家属提供,现在有越来越多的人和藏家参与进来,同时,买家也在逐渐增多,当代陶瓷市场份额在扩大。”

不过,当代艺术陶瓷拍卖也给拍卖行出了不少难题。

“首先是价格问题,”李卫说,“由于当代陶瓷长期在一级市场流通,销售价格只在很小范围内得到认可,在更大的市场还没有形成相对固定的销售行情,有些作者会把单件销售作为流通标准,因此,在上拍价格上就会存在误差,当代陶瓷拍卖最大的问题,还是作品的量化及作伪问题。当工艺师完成一件作品创作后,往往会根据市场需求进行复制甚至量化――“量产下限量”会带来很大负面影响。还有 些人在仿制名家作品后伪造名家名款,这也增加了征集拍品的难度。”

陶瓷大师们对于拍卖的理解与拍卖行显然存在着一定分歧。

饶晓晴分析说:“现在,艺术陶瓷的拍卖还是一个操作的概念,进来的人还是很少,大多是内部人在运作,大师们往往不会拿出最好的东西上拍卖会。因为一旦在拍卖会上拍不到一定价格,甚至达不到自己在作坊销售价格的话,除了自己蒙受损失外,也无法向以前的买家交代。”

也许正是这种大师与拍卖行的分歧,拍卖往往成为很多中青年陶瓷艺术家的舞台。成交纪录对于他们而言,有着定价标准的含义。

定位与定价

当代艺术陶瓷作品定价,不是来自拍卖行,而由大师亲自给出,尽 管不少大师们表示“不懂市场”。

“十几年来,大师作品价格年涨幅都在30%以上。”韩小英说“,每位大师都对自己作品有一个心理定位,每年都有一定的价格涨幅,涨幅都是大师们自己掌控,其中掌控不准的也不乏其人。”

大师们掌控作品的价格涨幅会考虑市场兴盛的大方向,此外就是各种不同的想法,比如说,有的大师会考虑年纪越来越大,作品越来越少;有些大师则觉得自己处于艺术造诣的上升趋势中,价格攀升反映艺术水平的提高……心理价位与市场落差的一个直接结果,是大师们最好的作品往往不会出现在市场上。

“大师们最好的作品往往是秘而不宣的,很多人都见不到更e提买到。”饶晓晴说,“出现这种情况,一方面是因为大师们出于寻找艺术共鸣而惜售,但更主要的原因,则是目前市场价位没有达到一定的高度,起码没有达到这些大师们自己的心理价位。”

按照这种逻辑,以当代龙泉青瓷代表人物徐朝兴来说,2005年,他的一件仿宋龙泉青瓷五管瓶曾拍出70万元的价格,现在的商店里,其作品的价格从几千、几万到几十万元不等,据说,在其家中成交作品有上百万元价位的,如果这些仍不是最高水平作品的话,那么他的市场价位到底应该是多少?

饶晓晴表示:“现在对于当代陶瓷没有一个准确的艺术定位,也没有陶瓷馆和博物馆在收当代陶瓷,艺术陶瓷还是在走钢丝,没有落脚点。”

不过,当代艺术陶瓷还有一个定价标准,那就是大师级别,市场价位在按照国大师,省大师,高级工艺美术师……这样的序列形成阶梯价格。当然,大师评级与市场价格之间的对应关系一直争议不断。

“新玩”觅知音

与古代陶瓷动辄天价相比,民众对于当代艺术陶瓷并不了解,蹒跚起步的当代艺术陶瓷市场正在苦苦寻觅知音。

韩小英从2002年开始运营龙泉青瓷,那时在北方几乎没有人知道龙泉青瓷,她的经营甚至一度都在赔钱,直到2006年左右,开始有人关注龙泉青瓷,而即便现在,龙泉青瓷的市场仍局限在北京、上海,杭州等大城市,很多省会城市依然没有,而景德镇陶瓷,在大城市的销路也并不顺畅。

北京怀瓷楼负责人钱军益说:“为推广当代陶瓷,我曾在杂志上做一个广告,去景德镇的时候就有人间,你做这个广告的钱能赚回来吗?从这句话看出。景德镇的一些人眼界不够开阔,他们也不懂得宣传,我做广告是为了提高我企业的知名度,知名度提高之后会有更大的效益,相比较而言,做广告花的钱又算什么呢?”

从2001年时起,钱军益开始接触当代陶瓷生意,那时全北京也只有五六家经营艺术陶瓷的店。

他回忆说:“那时普通民众基本没人认同当代陶瓷,大家对陶瓷的认识仍停留在古陶瓷上,直到2006年,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当代艺术陶瓷,开始把它当作艺术品,收藏品。而不再是日用品,经营当代陶瓷的店也多起来,现在北京大的店铺至少有20多家。”

韩小英也感觉到当代艺术陶瓷市场的变化,“虽然人数仍然不够多,但已经在慢慢增长。”

“今日的新玩,就是明日的古玩,当代艺术陶瓷其实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资深藏家张海国如是说,

张海国的当代艺术陶瓷收藏史可以追溯到1958年,之后的50多年里,他从未放弃过当代陶瓷的收藏。

张海国认为,古代陶瓷价高,东西少且水深,不如收藏当代陶瓷更加现实。而人品好的艺术家创作的具有文化品位且有传承精神的好作品,一定具有绝不低于古代陶瓷的收藏价值。

责编 晓寒

上一篇:金属胎珐琅器的保护与修复 下一篇:读懂景德镇大师瓷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