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析新加坡中央公积金制度下的住房保障

时间:2022-10-12 07:38:35

透析新加坡中央公积金制度下的住房保障

摘 要:新加坡,国家占地面积有限,起初的国民住房问题也一度困扰着这个国家。然而,住房是每个公民的基本生活保障之一,解决不了这个大问题,社会就会有很多的不稳定因素。新加坡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充分的发挥了政府职能,实行了中央公积金制度下的住房保障模式。历经时间的考验,新加坡仅仅用了三十年的时间便解决了住房问题。新加坡的组屋类似于我国的经济适用房,其的成功经验值得借鉴和思考。

关键词:新加坡 住房 住房保障 中央公积金

中图分类号:F8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08-106-02

一、新加坡住房保障的发展

1959年新加坡成立自治政府时,殖民主义给这片国土留下了贫困、房荒和失业。新加坡国土面积小,仅仅600多平方公里,而人口却相对的集中,土地资源在这种情况下甚是宝贵,严重的房荒随然而生。住房建设成本高,大多数家庭根本没有能力解决自身住房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唯一的办法便是政府发挥其职能缓解居民的住房难问题。新加坡中央公积金制度的实行,最早的初衷是为了解决大多数中小企业雇员的养老问题。鉴于严重的房荒,新加坡政府将中央公积金制度的重点放在了国民的住房保障上,大规模的进行住房建设。随之相应地也出台了一系列政策。

新加坡政府不仅在政策上给予支持,在资金上也充分发挥了政府的高效管理职能,因此,新加坡的公屋建设速度日益加快。具体体现在:由原先每年平均建设一千多套住房提高到一万多套,到1964年底,已有40万人住进了公共组屋。随后,新加坡政府设立了“居者有其屋”的政策,鼓励中低收入者购买政府公共组屋,但是却仍有大量家庭无力支付房款。基于种种原因,1968年,新加坡开始对中央公积金制度进行了调改,允许公积金会员动用公积金购买公共组屋,并且设立了――公共住房计划。由此从根源上解决了中低收入家庭购房支付能力不足的问题,这一改变,极大的推动了中低收入家庭的购房热度。而政府通过政策的支持,出售公共组屋收回建设资金,使得资金链得以循环,重新投入国家的住房建设,加快了住房建设的步伐。1968年―1979年期间,每年平均建房3万套,是原住房建设速度的3倍。1981年6月,新加坡政府又推出了“特准居住财产计划”,其主旨在于允许动用公积金储蓄购买私人建造的住宅。该计划的推行,改变了以往公积金不会流向私人产业的模式,使得政府组屋与私人房产之间开始出现竞争,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公积金的保值增值能力。1981年11月实施的“住房保障计划”是为保障会员及其家属住房的保险计划,主要是为解决在意外情况下的住房贷款的偿还问题。这也使得中央公积金制度不再仅仅局限于单纯的自我保障,而开始出现了少量的社会保障。截至2000年底,建屋发展局共建造组屋99557套,86%的人口居住在公共组屋,其中90%住户自己拥有组屋。人均住房面积约为20平方米,已基本解决住房问题。

二、新加坡中央公积金制度下的住房保障

新加坡中央公积金制度下的保障项目主要有:退休保障、医疗保障、住房保障、家庭保障。其中退休保障包括,公积金提取计划、最低存款计划、填补最低存款计划;医疗保障包括医疗储蓄计划、自雇人员医疗储蓄计划、健保双全计划、医疗基金;住房保障包括,公共组屋计划、居住类财产计划、非居住类财产计划、多样性财产计划;家庭保障包括家属保护计划和家庭保护计划。保障项目涉及着居民的衣食住行,涉及项目之多,保障全面,要将制度落实到位就需要切实的运行模式。

公积金制度不仅是新加坡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已经超出了社会保障的范围,确切的说是新加坡的基本社会制度。

针对中央公积金下的住房保障,1960年颁布了《建屋与发展法》,并设立了建屋发展局来统一负责组屋的工作(建设、分配和管理)。这是因二战后人口迅速增长使得房屋短缺建立的。说到新加坡的住房保障就一定不能不说建屋发展局,因为它的主要职责就是改造市区,建设,管理和分配公共住房,其承载着新加坡的主要组屋建设。根据资料,截止2001年,建屋局管理着85万套公共组屋,其中79.3万套是居民所有,6万套出租。新加坡公民可以直接向建屋发展局申请和购买四房式(三间卧房加一个客厅)或五房式组屋(三间卧房加一个客厅及一个饭厅,或四个房间加一个客厅)。每月家庭总收入不超过$1500元的低收入家庭申请者,可向建屋发展局直接购买三房式组屋单位。而新加坡永久居民不能申请购买新组屋,但可在公开市场购买转售组屋。

中央公积金可用于购买公共组屋政策的调整使得更多的家庭能够拥有自己的住房,例如:家庭月收入2000元,每月公积金存款为800元,其中600元可以用来购买公共组屋。之后公积金也被批准用于投资私人保险,其中就包括房屋保险,此外,建屋局也可以提供为期10年的装修贷款。公积金按照雇员月工资一定比例缴纳(见表1),其中一部分由雇员缴纳另一部分由雇主缴纳,缴纳的公积金连同利息均属于会员名下,公积金局统一管理。

当购房家庭的资金和公积金不能支付房款时,政府职能部门为居民提供了低息购房贷款,年息一般比商业银行低3-4个百分点(见表2)。随着经济的发展,家庭收入的增加,政府职能部门也相应的推出高标准的公共住房,但是相对价格比一般的组屋要高,但是比私人房产价格低。

在新加坡,购置住房,有多种选择,可以购买由建屋发展局建立的公共组屋,也可以选择行政公寓,或者私人住宅。这种种的选择都基于购房家庭的收入情况和支付能力。政府给予了购房家庭多种选择,一方面要确保低收入家庭的基本住房保障,另一方面也要满足高收入者的高标准住房,争取实现居者有其屋。

三、新加坡中央公积金下住房保障的特点

新加坡将住房作为一种社会福利给予国民,其住房设施居民满足度达到了80%,远超过了欧洲的一些福利国家(见表3),住房问题解决的如此成功,使新加坡成为亚洲各国解决住房问题的典范。

新加坡公共住房政策的成功主要取之于政府的正确政策,其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和资金上的资助,为成功提供了经济基础。政府将解决住房问题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住房建设推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比如建筑业及相关产业。政府将解决住房问题作为提高国民凝聚力的重要手段,新加坡摆脱殖民统治而独立,但仍面临着进一步巩固国家地位的艰巨任务。新加坡领导人认为,要将全国人民团结起来,共同努力,发展国民经济,最重要的问题就是要让居民有自己的住房,只有居民有了归属感,才会对社会对国家有责任感。新加坡公共住房政策强调住房分配的社会公平性,住房是国家给予公民的福利,故此在分配中必须本着社会公平,在运作过程中高收入者的住房福利成分少,低收入者的住房福利成分多的分配方案,充分体现了社会公平;另一方面不同收入的家庭有适宜的住房标准。公积金制度的社会经济地位非常显著,公积金缴存率是新加坡政府进行宏观调控的两大工具之一。公共住房政策的目标群体和最终受益群体为广大中低收入阶层,正因如此,新加坡的公共住房政策有着很强的广泛性,这也是其住房政策能够成功的另一重要原因。

四、中央公积金制度推动着新加坡的经济发展

新加坡的中央公积金制度是“国营强制性储蓄积累式”,所有受雇的新加坡公民和永久居民都是公积金制度的会员,必须按标准缴纳强制的公积金,雇主和雇员都必须按照雇员月薪的一定比例缴纳公积金,按月存入雇员户下。它将个人努力程度与本人存款多少和他所享受的待遇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工资基数越高缴费越高,会员越是努力工作,公积金存款就越多,他所享受养老金、医疗保健等福利待遇也越多。从这方面看,公积金制度具有强烈的激励机制,这也促使新加坡形成了大批的勤奋劳动队伍,无形中推动着新加坡的经济发展。自由竞争的私人商品房市场满足了高收入者对房地产的需求。二元化的房地产市场保证了本地居民基本居住需求和社会的正常运作,同时也满足新加坡高度开放的经济环境。

五、结束语

新加坡经过40多年的努力,住房数量迅速增加,现有住房108万套,其中公共住房90万套,私人住房约18万套,新加坡政府实现了每个家庭都有一套住房的目标, 该国约85%以上的人口都居住在政府的公共住房里,人均居住面积达到了30平方米,在这个面积仅仅为626.4平方公里的国土上,“居者有其屋”的理想境界变为了现实。

市场和政府是解决新加坡住房问题的两大力量。多年来政府坚持行政干预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原则,时刻适应形势的发展变化,牢牢的掌握了房地产市场主动权,一方面解决了大部分居民住房难的问题,另一方面也有效的抑制了房价。中央公积金制度下的住房保障申请门槛低,公开透明的分配程序,高效廉政的管理人员这一系列特点都值得我国在发展住房建设时借鉴。我国的住房问题是个长期积累下的社会问题,解决并非容易,但我们可以通过借鉴其他国家的经验,发展我国的住房建设。首先,政府要明确政策目标和履行其职责,要关注民生,关注中低收入群体的急切住房需求;其次要加大住房建设力度,完善住房保障配套措施,要多管齐下,构建住房保障系统;再者要学习新加坡中央公积金的管理模式,建立专业的住房保障管理运营体系;最后不断完善多层次住房需求,多样化的住房保障手段才能最终达到供需平衡,满足各个消费群体的需求。

纵观新加坡的住房保障政策,虽然是成功的特例,但是由于各国政治社会制度、经济实力和文化背景等不同,因此在借鉴他国的成功经验时不能完全照搬,要据具体国情具体分析。只有从问题的根源着手,才能使住房保障向着健康、稳定、高效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珍.社会保障理论[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6

2.卫欣等.国外住房保障制度比较研究[J].城市问题,2008(4)

3.刘云华.新加坡公共住屋政策与管理[J].经济发展与文化变迁.2008

4.张其光.新加坡的住房制度、公积金制度及对我国的借鉴意义[J].北京房地产,1998

5.黄兴文.蒋立红等.住房体制市场化改革[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9

6.李珍.孙永勇.新加坡中央公积金管理模式及其投资政策分析[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4(7)

7.新加坡统计局www.singstat.gov.sg/

(作者单位:山西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山西太原 030000)

(责编:李雪)

上一篇:跨国并购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趋势 下一篇:灰色聚类方法在创业板股票投资价值评估中的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