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中学政治教学中实素质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时间:2022-10-12 07:01:05

谈谈中学政治教学中实素质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摘要:本文从素质教育出发,探索其中可行的方法与措施,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水平的目的。

关键词:政治教学素质探索

中图分类号:G42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实施素质教育能够使学生在德、智、体等诸方面得到生动、和谐、充分地发展,能够使学生在生理、心理和科学文化方面的素质得到提高。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也是主渠道,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和发展,最终要落实到学科课堂教学之中,如何在政治课堂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结合自己教学实践谈几点看法,恳请斧证。

一、课堂教学中,要重视养成教育的训练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良好的习惯,是在他的神经系统所储蓄的资本,这个资本不断增值,而人在整个一生中就享受着自己的利息。”中学生的认识水平还稚嫩,但可塑性强,在课堂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是培养学生素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1.培养学生“会听”的习惯

“会听”是指学生不仅要对老师的讲解,同学的回答听的清楚,听明白,而且更重要的是对老师和同学的观念进行评判,再认识。培养学生会听的习惯,首先,教师必须吃透教材,灵活地驾驭教材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精心创设既有趣生动又平等民主的课堂氛围。注意随时运用激励手段,鼓励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有意注意。如果堂上教师提出问题,一个学生发言,另一个学生能及时补充并阐述自己的观点,作为教师表扬这位同学会听课,听的仔细认真。教师的赞扬和肯定,会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2.培养学生“善问”的习惯

著名科学家李政道博士说:“什么是学问?是要学怎样问,就是学会思考问题。”根据学生好奇的心理特点,利用政治知识的魅力,创设情境,启迪学生思维,使学生主动思考,积极发现问题,从而激发学生多思善想。如:在“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制度的矛盾和斗争”教学中,同学们对两种制度存在的矛盾和斗争有较为深入的了解,但对两种制度之间的共存和合作大惑不解,有多重的疑问,针对学生这种认知矛盾,我们利用录像资料“跨越大洋的握手”来创设问题情境,在情境交融中学生的疑团被解开,认识不断升华。

3.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与合作精神

二十一世纪对人才的要求,决定我们教师以什么样的世界观、价值观去影响、教育现在的学生。各人的生存和成长离不开别人的协作,尤其是科学技术之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里,社会各方面的竞争日益激烈,而人类的活动更加需要与别人的合作。因此,在政治课堂教学中,要有意识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合作精神,如教育学生在相互尊重、理解、信任的基础上,同学之间要建立融洽的合作关系;通过学生间的“讲思路”、“抢答”“接力赛”等富有激励性的练习活动,使其在竞争的环境中学习、钻研、思考、探索、交流,培养他们互相激励,敢于竞争的意识,养成平和善良的性格,唤起既讲竞争,又讲合作意识。

二、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智力因素的提高

学生学习的不仅仅是长知识,更重要的是增强学生认识世界,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因此我们在政治课堂教学中,注重观察、操作和思维的有机结合,发展学生的认识能力,促进智力素质的提高。

1.有序观察,掌握知识

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感知活动。学生通过具体事例,有目的、有步骤地观察,可以使具体事例的自身特点,较长时间的作用于大脑,从而提示事物本质属性,建立新的概念。如在“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教学中,教者设计了三段录像画面:、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让学生丰充分观察与思考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小结他们各自失败原因。接下来启发学生想一想,从三次志士仁人的探索失败中,我们得到什么启示?最后学生懂得: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是行不通的。这样,学生通过有序地观察,把感知、思维和语言有机结合起来,明确了认识,掌握了知识。

2.注重实践,加深理解

实践是感知的重要手段,多种感官参与感知活动能增强感知效果。中学生思维活动正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的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他们的学习必须建立在感性认识基础上,只有让学生进行实践操作,在实践操作中去探索、去发现,才能理解深刻,有利于掌握知识内在本质的联系。例如:在“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教学中,为增强学生民主意识,了解我国的选举制。我们在活动课上,专门进行了模拟练习,从划分选区,选民登记到投票公布选举结果等所有程序进行了全程选举制,增强了民主意识。同时也为学生以后积极参加各项民主活动,进行了一次深刻的教育。

3.重视思维过程,促进思维发展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学进程就是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思维的活动过程,中学政治课堂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要发展学生积极的思维,提高自己的认识能力。当教学新知识与学生已有知识有联系时,要引导生运用迁移规律,有根据、有条理地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推论,并注意新旧知识的区别;当教学新知识与学生已有知识没有什么联系的内容时,则要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与周围熟悉的事物,创设情境,提供思维材料,组成学生观察、思考,引导他们进行比较分析、综合,在感知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

三、教学中要注意非智力素质发展

学生在学习知识,是在知、情、意、行的共同感情上进行的,是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和谐作用过程。现在多数教师对非智力因素的作用认识不足,某种程度上影响着智力因素的发展,针对这种情况,教学应在发展智力因素的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非智力因素,使其相辅相成,同步发展。

1.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从新课的导入到新知识的传授,从教学方法的选择练习的设计,都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学生的内部动力为出发点,如以故事导入,以思念导入,以游戏、猜谜导入等,学生的兴趣激发起来以后,还要采取各种手段,保持兴趣,使兴趣的动力作用贯穿于学生认知的全过程。

2.注意把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在知识的探究过程中设置一定的困难,磨炼学生的意志,设计问题不宜过细,既有一定的坡度又有一定的跨度,鼓励学生不怕困难,树立战胜困难的信心,自己攀登知识的高峰。

3.注意对学生情感的培养

研究表明,人的情感对思维活动有重要影响。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师生的情感交流,一方面教师自身要力求教态亲切,教学情绪饱满,教学语言生动形象,教学方法灵活多样;另一方面要发扬教学民主,以平等和蔼的态度对待每一个学生积极鼓励质疑问题,循循善诱,使每一个学生热爱老师,热爱学习。

总之,政治课堂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必须在现代教育思想指导下,充分利用科学的方法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认真研究教学内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和造就未来社会的能力,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上一篇:如何在数学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能力 下一篇:浅淡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