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提问要学会等待

时间:2022-10-12 06:11:04

课堂提问要学会等待

教师提问,是最寻常不过的课堂现象,但学会等待,让学生有足够时间思考的教师又有多少呢?从这一点看,等待又是多么不寻常。在这寻常与不寻常之间,不少教师选择了不等待,教学还是按照教学预设进行,“等待”成为相当一部分学生的奢望。

一、 等待是教师的职责

教师为何需要等待?这个问题再简单不过,可它往往又是许多教师不曾认真思考的问题。当学生不能即时回答,课堂出现一片寂静时,教师自己生怕背上互动效果不好的“骂名”,也为了不让课堂冷场,就急不可耐地跳出来圆场,自己替学生回答了。这时教师就把课堂沉闷的“罪名”扣在学生的头上,却从来不去从自己身上寻找原因。

首先从个体智力差异上看,课堂提问需要教师等待。每个学生的智力水平是有差别的,对问题的反应程度也是不同的。美国当代著名心理学家韦克斯勒提出智力心理理论,并制订了智力量表(如图1),该量表反映出:智力水平在70(低常)以下的个体占比与130(极优秀)以上的个体占比是一样的,都是2.27%;中等智力水平占到了68.26%;中等偏下(临界迟钝)和中等偏上(聪明)占27.18%。以一个班为考查群体,其智力分布是符合韦克斯勒量表的。

其次从素质教育的目的和宗旨上看,课堂提问需要教师等待。贯彻全面发展的思想,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贯彻素质教育的目的和宗旨。这要求学生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并重,要求全面发展学生的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和文化素质,重视培养学生的自我发展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重视全体学生。

再次从培养思维能力的规律来看,课堂提问需要教师等待。“问题”要能提升思维能力,必定要让学生有一定的综合分析时间,以形成最佳的方案选择。任何瞬间作出的回答,或多或少都带有一定的盲目性,缺乏深度和广度。匆忙回答也容易让学生形成草率的思考习惯,不利于培养其沉稳的思维品质。

二、 等待是教师的智慧

回答问题需要时间,而需要多少时间,却又因人而异、因题而异。可在实践中却经常见到教师把不能“按时”回答问题的学生,匆匆打发走,生怕“等待”耽误时间,有些教师甚至学生连站都没站稳,就公布答案了,整个教学过程都是教师自问自答,尤其是在公开课中,教师的自问自答现象更明显。

学会等待是一种艺术,也是教师的教学智慧。教师要是不想把课堂教学变成自问自答的“自耕地”,不想把自己变成自问自答的“自耕农”,就应该多去研究等待的规律,挖掘等待的沃土,掌握等待的艺术。那么,我们应该怎样等待学生呢?

(一) 教师应带着微笑等待学生思考

面对着五十多双眼睛,每个回答问题者都需要一定的勇气,在尊严和荣誉成为学生内在要求时,任何一次没有把握的回答都可能让学生欲言而止。因此,课堂提问这个紧张而又严肃的话题,要让学生既喜欢回答又能准确回答,教师可以做的就是努力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让微笑成为教师的教学常态,让轻松和谐成为课堂主基调,最大限度减轻学生回答问题时的紧张心理,让学生能够在轻松的环境里自由发言。

美国著名心理学博士戴维・霍姆斯研究发现:微笑有反馈效应,微笑不仅让人自己感觉良好,还是人们沟通接触的基础,有助增强彼此间的联系。那么,微笑到底能给学生带来多大的心理效应呢?如果我们在微笑与服务效果之间构筑一对函数关系就会发现,随着笑容的变化,服务效果开始呈正态变化,当出现最完美的微笑时,服务效果最佳,笑容继续扩大时,服务效果开始下降。

霍姆斯给这最完美的微笑总结出了一条公式:A*[(S+T+F)-(W+L)]。公式中的A指弓形,也就是微笑时嘴角上翘呈弓形,弧度一直延伸至眼角;S指充满自信的微笑,这种笑容更明显,让人感觉这是一个发自内心的微笑;T是牙齿状况,牙齿整齐,大小呈黄金分割比例,露出的牙齿不能有残缺;F为脸型,高颧骨、大眼睛和尖下巴让笑容更美;W是牙齿颜色;L是嘴唇的状况和颜色,最好是健康的粉色。

教师带着这最完美的微笑等待学生回答,不仅能让学生感到亲切,让师生感情融洽,沟通师生之间的信息交流,更能打消学生回答问题时的紧张心理,开启他们无拘无束的心扉,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自尊心,从而提高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和准确性。

(二) 教师应带着耐心等待学生思考

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当紧张心理成为思维的障碍时,问题的解决往往变得困难起来。这时,问题的解决则需要经历更长的思维过程。心理学家认为,思维对“问题”的反应是有一个酝酿过程的,最开始是在潜意识里面进行,也就是“问题”与储存在记忆里的相关信息不断组合,直至找到最匹配的信息为止。这要耗费学生相当的思考时间,所以教师在提问时应耐心地等待学生思考。

教师在提出问题后,要等待足够长的时间,不要马上重复问题或指定别的学生回答,其目的是为学生提供一定的问题思考时间;在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也应该等待足够的时间,再对学生的回答作出评价,或者提另外的问题,这样可以使学生有一定的时间来详细说明、斟酌、补充或者修改他们的回答,从而使他们的回答更加系统、完善。

研究表明,教师在进行课堂提问时,如果只给学生瞬间时间去思考问题,并在学生还没有想好时就重复问题或请另外的学生回答,其结果往往使学生对回答问题失去信心,减少学生的思维,从而达不到训练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

(三) 教师应带着鼓励等待学生思考

心理学把强化分为正强化与负强化。正强化是从正方向予以鼓励,负强化是从反方向予以刺激,这与我们常见的表扬与批评理论相似,是激励中不可缺少的两个方面。俗话说得好:“小功不奖则大功不立,小过不戒则大过必生。”鼓励属于正强化一类,它能刺激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思考。心理学家们认为,激励力量的大小,可用如下公式表示:激励力量=期望值×目标效价。

这里,激励力量指调动个人积极性,激发人内部潜力的强度。期望值又叫期望概率,指一个人估计目标能实现的可能性的大小,期望值大,其积极性就高;反之,就低。比如某人估计目标有100%的把握能实现,期望值为1(最大值),那么他就会信心十足,积极向目标推进。反之,他认为目标的实现只有30%的把握,即希望不大,其积极性便大受影响。如果期望值为0(即毫无希望),那么他就完全失去追求的动力。

教师在提问学生时,应表现出对学生足够的期望值――一种鼓励的等待。在等待中教师要注意保护他们的自尊心,要注意树立他们的信心,切不可讽刺挖苦。教师在等待中最忌表现出不耐烦、怀疑或是轻蔑的态度。教师在提出问题后,不要催促学生回答,也不要多次重复问题,而要注意等待或倾听学生的回答。这样既是对他们的鼓励,又是对教学的一个有效促进。对回答不理想或答错的学生,教师要积极寻找他们在问题回答中的闪光点,并予以肯定,保护他们的自尊心,使他们树立自信心。

三、 等待是教师的美德

在一个学习能力参差不齐的班级里,思考应当属于全体学生。面对教师的课堂提问,不管是成绩优秀的学生还是中下的学生,都不可能对教师的每一个课堂提问有十足的把握。而不管是什么问题,教师都应该考虑到每一个学生的思考权利。当每个学生的学习权利都得到尊重时,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就能得到很好地贯彻,所以等待便显得相当重要。等待需要教师有相当的耐心和相当的品格,是教师的课堂教学美德。

笔者至今还能清楚地记得十五年前的那一次语文课,老师提问笔者时的那种期待与信任的眼神,至今还清楚记在笔者的内心深处:那种和善的微笑,是多么地有力量、有深度!正是那次长达一分钟的等待,充满着信任的期待,让笔者有充分的时间把问题理清楚,并准确和流畅地表达出来,最终赢得全班同学热烈的掌声。正是那次经历,让笔者深深懂得“等待”的重要性。

上一篇:游戏在中职英语课堂中的应用 下一篇:巧借阅读教学,助推写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