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饰工程技术专业工学结合探讨

时间:2022-10-29 06:01:25

装饰工程技术专业工学结合探讨

工学结合是将学习与工作结合在一起的教育模式,主体包括学生、企业、学校。它以职业为导向,充分利用学校内外不同的教育环境和资源,把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学校教育和直接获取实际经验的校外工作有机结合,贯穿于学生的培养过程之中。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在校内以受教育者的身份,根据专业教学的要求参与各种以理论知识为主要内容的学习活动,在校外根据市场的需求以职业人的身份参加与所学专业相关联的实际工作。这种教育模式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能力,同时提高学校教育对社会需求的适应能力。

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是我们学校的国家示范专业,从其成立初期,就确定走工学结合的道路,但从这些年的实践看来,效果并不理想。究其原因,发现有如下影响因素:

一、教师对工学结合办学理念认识不够

职业教育相对于本科教育来说,是一种新的教育模式,他的教育对象、教育目标都和本科教育不同。但从我们专业看来,学校绝大部分做职业教育的老师都毕业于本科院校,他们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都带有本科教育的烙印,也不明白职业教育和本科教育的区别,进入学校前也没做过相关方面的培训。当然喜欢按本科教育模式教学,省时省力,一切皆有可依据。另有一部分教师虽然来自于企业,他们知道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在授课时也按照这个目标传授知识。但是一来这一部分人数少,不足以撼动根本;二来缺乏理论支撑,他们实践经验有余而理论知识不足,讲课时不按大纲,只讲自己最熟悉的,也失之偏颇,效果不是特好。

二、企业积极性不高

工学结合必须有企业的参与,但企业参与的积极性并不高。企业积极性不高的问题是一个全球普遍存在的问题。所谓不高是相对学校而言,因为培养人才是学校的主业而非企业的主业,因此企业的积极性没有学校高理所当然。具体来说有以下原因:

(1)企业的经营目标与教育目标距离较大。教育以培养人才服务社会为己任,而企业以生产和经营获利为目标,两者存在较大的差距。企业参与了校企合作,势必要承担一些责任和风险,但短期内既不能获利又不能明显改善其社会效益,这与企业的经营本质相违背,参与工学结合的愿望自然不强。

(2)社会劳动力总体供大于求,企业并不缺员工。多年的高校扩招和大量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使得企业很容易招聘到一般的技术和操作人员,企业并不缺乏劳动力。而且由于近几年建筑市场发展迅速,建筑装饰专业的学生相对来说容易就业,这就吸引了许多高职院校开办这一专业,自治区就有二十多所院校有装饰专业(包括本科类院校)。这些学生都需要去企业锻炼,可是企业的接纳能力有限(大部分装饰企业是小型企业,大企业很有限,这是专业特点决定的)。企业为了避免厚此薄彼,干脆就都不接纳了。

由于以上原因,建筑装饰工程专业工学结合的步伐比较缓慢,已经不适合当今高职院校的发展。那么我们如何来破解这道难题呢?

首先,应调整观念,尤其是一线教师的观念。他们是工学结合的执行者。没有他们的理解、支持,工学结合就是一句空话、大话。所以学校应组织教师学习认识工学结合的意义。从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及自身生存发展的高度,深刻认识工学结合在培养高技能人才中的重要作用;认识到工学结合是经济发展对高职教育提出的客观要求,也是高职院校自身生存发展的内在需求;需要企业深层次参与教学过程是保证高职教育特色和质量的不可缺少的要素之一。同时应将教师分批次送出去参与企业实践,从实践中了解工学结合的必要性,化被动为主动,成为实际的推行者。学校应制定师资队伍建设规划,鼓励教师参加职业技能鉴定或考取资格证书(如设计员、施工员等几大员证、建造师证、监理师证、造价师证等十几种注册类证);进行学历学位进修,接受技能培训等(如工程硕士、管理硕士、研究生教育等);鼓励教师主动下企业锻炼、为行业企业提供各种技术支持与服务、参与行业标准的制订(如去企业做设计、施工、管理、预算等),积累实际工作经验,提高实践教学能力。具体实施上应充分利用学生工学交替和假期,采用系部指派和教师自愿相结合等多种形式,如此学校、企业、教师三方面互相推动、互相促进,既提高了教师自身的认识,又拉近了与企业的距离,使企业不再那么排斥这种合作模式,也为学生的实习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

其次,需要获得建筑装饰企业的认可,而这与政府的支持,不是口头的支持,而是实际的行动是分不开的。政府要把职业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和社会发展规划,要建立与完善有利于推动工学结合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法规,制定相应管理办法,使校企合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要引导、鼓励与支持建筑装饰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提高装饰企业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严格劳动准入制度,全面推进和规范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企业招录职工必须严格执行先培训、后上岗的规定;应提供一系列优惠政策如减免税收等,使企业见到实际利益。同时政府应建立利益驱动机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益机制是推动校企合作发展的动力和维系校企合作良性运转的纽带。政府、学校要站在企业的角度,为企业量身打造符合企业需要的高技能人才和培训员工,为企业解决技术、管理、经营方面的难题,开展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为企业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及提高知名度。只有这样,才能得到企业的支持与认可,为校企合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总之,作为一名高职院校的教师,我们应不遗余力的推行这一教育模式,使我们的高职教育真正办出自己的特色,为社会、企业输送更多优秀的人才而努力。

上一篇:高职学生就业心理存在的问题与解决之策 下一篇:不道“全程助学”,怎知春色如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