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道“全程助学”,怎知春色如许

时间:2022-08-16 12:11:27

俗语说:“十年磨一剑。”回顾近十年来我校探索课堂教学的改革之路,五味陈杂,有浴火的痛苦、破茧的喜悦,也有理念转变的阵痛、革新推进时的无助与思考……然而,有思考便会有收获,有付出才会有所得。

我校坚守“轻负担、高质量”的阵地,从借鉴优秀教学模式(尝试教学法、讲学稿)开始,结合学校特点,吸取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专家的意见,最终将原初的“导学稿”锻造为现在的“全程助学单”,完成了质的飞跃。

在十年的摸索中,我们发现,课堂教学能否取得成功关键在于三个方面:(1)教师是否了解学生的学情;(2)一节课教学目标的达成度如何;(3)教师组织教学活动的策略。这就如同教师带着学生去旅行,在旅行之前,必须先解决三个问题:(1)从哪里出发;(2)去哪里;(3)怎么去。学生的学情就好似我们旅行的出发点,课堂的教学目标便是旅行的目的地,教学策略就是旅行的方式。所以,“基于学情,忠于目标,优化策略”是我们进行教学改革的基本要求。而“全程助学单”可以将这三个环节整合起来。(1)“全程助学单”由课前、课中、课后三部分组成,贯穿于学生学习的始终。(2)“课前助学单”中的“知识准备”立足学生的学情来设计,关注起点,旨在唤醒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课中助学单”明确目标和方向,是师生体验教学的过程,教师在此进行个性化的灵动处理,注意难度、重点、梯度,优化教学策略;“课后助学单”旨在课堂检测,是教学目标达成的终点式检验。

一、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一) 丰富有效的教研活动――源头活水之一

2011年3月7~9日,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的专家在我校进行了为期三天的全方位调研,为我校的课堂教学改革注入了新的生机。在众专家对教学的追根溯源及争论研讨之后,“全程助学法”应运而生;与此同时,它也被省教研室列为省重点研究课题,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此“活水”一经注入,我校教师纷纷响应,各级各类的教学研讨活动相继展开,如名师示范课、骨干教师座谈会、学生问卷调查、党员探索课等,不仅挖掘出一批经典案例,而且优化了“全程助学法”的实施。特别是在2011年的第二学期,学校针对“全程助学法”开展了“三评一讲”活动:“三评”是指评各学科每月的“优秀助学单”,评“全程助学法”专题校优质课,评期末“最佳全程助学法备课组、教研组、教研之星”;“一讲”是指长兴县实验初中“第四届全程助学论坛”活动。

如果说省教研室的研讨带来的是一次水波相荡的涟漪,那么“三评一讲”活动的开展则是在此基础上席卷的波浪。丰富有效的教研活动让“全程助学”的水渠日渐清澈。

(二) 勇于探索的新生力量――源头活水之二

“三评一讲”的余音未尽,我们便欣喜地看到一种氛围正在形成――不受时空限制的团结、合作、帮扶,而这种宝贵的氛围是青年教师快速成长的沃土。青年教师充当着每一次“全程助学”活动的排头兵,他们在县、市、省各级评比中,捷报频传。成绩的背后是他们一次次“抽丝剥茧”的打磨,当然也少不了同伴、团队的支持与帮助。正如2011年12月19日的“全程助学”青年教师交流会上,发言代表沈国庆老师说,令他最为感动的是他在“全程助学”优质课评比的试教时,初一科学备课组在沈雪娥老师组织下的多次磨课的过程,大家牺牲了自己的休息时间,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令他受益匪浅。

(三) 顺应时势的观念转变――源头活水之三

1. 教师在“全程助学法”探索过程中的精神状态、教学理念的改变

“宁做在课堂探索中获取幸福的勇士,不做在抱怨声中应付工作的庸士。”教师对幸福的定位在发生根本的转变。通过实践,多数教师的理念从“以教定学”转变为“以学定教”,从一味的“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在全程助学的过程中,逐渐成为教学活动的策划者、启发者、指导者。

2. 学生自助学习习惯的变化

“课前助学单”的问题前置,加上教师及时有针对性的指导,使学生的学习有目标、有计划。在循序渐进中,每个学生知道每一天、每节课应该干什么,自主学习意识和学习能力不断增强。问卷调查的结果显示:学生无论是学习状态、学习习惯,还是学习兴趣、学习能力上都有了明显的变化,并对“助学单”的使用给予了充分肯定。

3. 师生在作业的布置、批改和完成态度上的变化

“全程助学法”的助学单改变了作业的结构。学生每天回家不仅有当天课程的“课后助学单”,还有第二天新课的“课前助学单”,而不再是单一的课后检测性作业。同时,教师的作业批改形式也发生了改变,即由原来单一的课后批改转变为课前抽批、课中面改、课后全批三种形式的结合:课前,教师通过预习作业的抽批,及时了解学生的学情;课中,教师利用与学生合作交流的时间进行面批,或学生通过互批来发现和解决问题。对此,教师普遍反映,与学生面批的效果十分显著,因为学生得到及时评价后学习积极性更高。

二、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

两年来,省内外的46所兄弟学校先后来我校考察学习“全程助学法”,参与人数近800人。为了共荣共进,兼收并蓄其他兄弟学校的优秀教学经验,从而不断优化“全程助学法”,我校又全力打造了县、市、省三级“全程助学法”课改联盟。

(一) 县级联盟“露春意”

在联合了县校际共建单位、县课改先进学校之后,我校举办了“全程助学法”教学观摩活动。此次活动有各初中校长、教研组长等200多人参加。活动先由我校邹忠明校长对“全程助学法”作介绍,然后由备课组长现场说课,再由各备课组骨干教师开设“全程助学法”的展示课。活动除了有精彩的说课、新颖的助学单,还有课堂所展示的,流畅的教学过程和教师高水平的操控能力,并请省教研室研训部主任张丰老师作了精彩点评和指导。

(二) 市级联盟“春意浓”

两年来,我们联合湖州市的5所实验学校,以学科课堂教学为切入点,以联盟课改论坛为平台,利用优秀的教学资源,开展了5次有创意、高质量的活动。活动的中心是以“全程助学法”为载体的课堂教学改革。每次活动主题鲜明,流程清晰,为我市的教学改革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三) 省级联盟“满园春”

为进一步推进和加强浙江省兄弟实验学校的交流与合作,在县、市学校联盟的基础上,我们又打造了省级联盟,切实搭建教学研讨互动平台,共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关注课堂教学过程的有效性。2011年12月16日,我校成功举办浙江省跨区6所实验学校联谊活动。参加活动的除了衢州市实验学校、宁波市东海实验学校、丽水市实验学校、舟山市南海实验学校、嘉兴市海宁宏达学校外,还有我市吴兴实验初中、德清千秋外国语学校、菱湖一中、菱湖三中等学校和安徽省马鞍山八中的学校领导、教师。此次联谊活动的开展,有力促进了校际间教育资源的共享,同时使我校的“全程助学法”在全省得到“绽放”。

孔子说“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又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在近两年的实践探索中,我们得利于省、市、县教研室领导和专家的全力支持,得益于兄弟学校的全力帮助。我校“全程助学法”的探索被多家媒体报道,也被省教研室列为重点研究的课题。不过,“打铁还需身要硬”,在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还需要冷静地思考:我们是不是在每一次实践之前都能慎重定夺?是不是在减轻学生负担的同时,还能尽量唤醒学生的心灵?是不是及时了解并掌握了教学研究的前沿动态,汲取了最新的知识与成果?

上一篇:装饰工程技术专业工学结合探讨 下一篇:上下求索,“全程助学”奏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