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商业的敏感者

时间:2022-10-12 06:09:24

新商业的敏感者

最近有朋友问,我们的slogan,从过去的“商业话语的策源地”,变成了“新商业的敏感者”,它为什么会这样变化?

这是一个应该清清嗓子回答的问题。

改革开放起初塑造的是一帮下海者、一帮走头无路跃身一搏的投机者、一帮大浪淘沙的冒险者。经过25年的磨砺,经过25年的浮沉,其中一些人一不留神做大了,冒险型的企业家做大了,他们的第一反应是:我的冒险和拍脑袋还能够走多久?我真的还可以像过去一样,用经验来控制我的公司吗?

这些聪明的企业家思忖着、沉吟着、斟酌着。不约而同,他们在21世纪初发起了对企业的正规化改造。IBM、麦肯锡的咨询和德鲁克的书籍在这个时候最炙手可热。冒险型企业家生怕漏过任何一个正规化的细节,他们渴望用一种科学的形态来规范和延续自己的成功,他们追逐新的管理知识,深入各种内外案例,获得对自己的定义和把握。

2004年的《二十一世纪商业评论》为这种需求而生,应运而生,它用细致的国内国外案例解剖,来填充冒险型企业家的内心。

这是合拍的、必要的和有效的。

《二十一世纪商业评论》也因此成为国内最具洞察力的企业管理类杂志,成为商业话语的策源地。

十年之后,变了。

在冒险型企业家之后,是大批的中国创业型企业家的崛起。创业型企业家没有太多经济转轨的漏洞机会可以利用。创业型企业家面对的,是一个看上去都似乎在“红海化”的竞争市场,例如,越来越高的劳动力成本和房地产租金。

幸运的是,创业型企业家面对的是技术、环境和消费的颠覆式变革,例如移动互联网带来的技术冲击、消费新生代的偏好立场、更加强调激励相容的伙伴结构,他们从一个尴尬的起点出发,但却用更高的技巧来完成。在这个过程中,冒险型企业家所渴望的内心填充、管理归纳,被一一丢弃。创业型企业家渴望的只有5个字:颠覆式创新。

于是,中国第一次因为大规模的创业型企业家群体的崛起,而变得更加有趣和不确定。最自然的结果是,过去的管理年鉴式的知识大规模贬值了。请问,哈佛的管理大师可以解释中国大淘宝的神奇吗?请问,西方的专家可以解释中国的互联网金融吗?消费投资“二分”、“它们是两股钱”的传统教条怎么在余额宝的横空出世下变成一堆垃圾的呢?

不能说中国已经完全特殊,“中国例外了”,但中国的很多方面已经是全新的商业、看不懂的商业、有待长期追踪的商业和不着急给出结论的商业。于是,《二十一世纪商业评论》必须要顺应新的市场、新的需求、新的势、新的风。

更重要的是,我们再也不能像过去那样提供胸有成竹的所谓定论。

在变化面前,先谦卑地观察,深刻地追踪,再慢慢地总结。

我们重新定义自己,新商业的敏感者。敏感于一切商业新知、商业产品、商业模式和商业英雄,敏感于新公司的新玩意、老公司的新改造、旧话题的新表达、老商业的新颠覆……

于是……

上一篇:国产配件走出国门 下一篇:产品与产品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