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素育教育操作误区

时间:2022-10-12 01:38:29

浅谈素育教育操作误区

【摘要】素质教育是全民教育的问题。本文就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的一些现象、做法提出个人看法,指出素质教育中的误区及其原因和解决办法,以求与同仁探讨。

【关键词】素质教育;误区;因素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由‘应试教育’向全面素质教育转变”。素质教育的必要性、重要性被专家、学者广泛关注,同行各级各类的教师更是身体力行,无不将之应用到教学实际。推陈出新的过程,也是良莠杂揉的过程。素质教育操作的可行性是必然的,可行性中的误区的存在也是必然的。解决迫在眉睫的误区是推动素质教育顺利、迅速运行的先决条件。现将当前推行素质教育过程中的误区提出来加以讨论。

误区一:“皮肤教育”。有些学校把素质教育看作学校教育中“带香味”的点缀物,如亮丽的新潮小姐擦肩而过,就会香气扑鼻,只不过一阵香气罢了,不给人留下任何痕迹。如把名为实施素质教育的课程排入课表,或作为第二课堂教学内容,其实只是蜻蜓点水,只触皮毛,不求实质。美其名曰已实施素质教育。实际只不过供检查、参观或者学校积累活动资料而临时搞的一些活动罢了。

误区二:“移山教育”。素质教育本是从挖掘能力,多层次、多方位发展出发,减轻学生负担,不拘一格地培养人才。但有些做法与实质背道而驰。如有一所小学规定每个孩子必须学会一种乐器,必须学会一种棋类,另外还得参加奥数培训、写作培训等等,致使寒、暑假,星期六、星期天常能看到家长带着孩子上各种培训班。这是搬走一座旧山,又换了一座新山。这山冠以“素质”,学生越发沉重。

误区三:教育学生。有些教师把素质教育仅视为学生的任务,教师只是旁观者。某校星期一举行升旗仪式,要求学生不讲话,肃立,行注目礼。站在学生队伍前面的老师们却低头私语,不时发出窃笑声。某语文老师因不懂音乐,把语文教材中有关音乐的篇目删去不讲。某中专学校为了适应社会需求,提高学生参与社会的能力,开设《法律》课,但无法律专业的老师,且为了拉平教师工作量,请一位学食品卫生的老师教法律,如果这位老师不继续学习的话,岂不是张冠李戴?试问这样能对学生进行很好的知育、心育教育吗?

误区四:心理教育的“盲区”。素质教育不可否认要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包括各种技能,所以学校非常重视技能的训练,特别是一些中等技术专业学校。但有些学校在重视技能教育的同时却忽略了学生是否具有健康的心理。99年11月某日的《中国青年报》刊登一则消息:某城市一位十六岁男孩,开着汽车故意撞人,致使当场有二人死亡。事后据该男孩称因和人吵架,由此看谁都不顺眼,就出现了如上悲惨一幕。从技能看,该男孩十六岁就能开车,据称技术相当不错,但却有一种不健康的心态,导致犯罪,所以仅重视技能远非素质教育的要求。

出现上述几种误区因素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传统应试教育的观念根深蒂固,一些教师很难在短时间内接受新的教育观念,实施新的教学法。另外,考试制度老化,某些教育主管部门仍以升学率高低衡量一个学校的教育质量,社会群体同样凭借升学率给学校论资排辈。重点小学、重点中学的存在,严重束缚了家长们的教育观念。其次,教师没有忧患意识,满足于现有的知识结构,不更新知识,不给自己“充电”;教师为人师表应有的素质不健全。再者,把素质教育简单地理解为提高某方面技能技巧的教育,会开车,会使用微机,会打算盘,会外语,会作文章,会弹琴,把素质教育最终归结到“会”的简单公式上,而忽略了素质教育过程中的其他因素。且技能训练能在相对短时间内见成绩,而心智教育的成绩却一时难见分晓,所以一些急功近利者舍心智教育求技能训练。

解决误区的首要任务是彻底更新教育观念。观念的变革是教育改革的前提,观念变革了,就会产生巨大的促进力量。如果观念问题没有解决,旧的观念残留于人们脑海中,必然对人们的认识及至行为产生影响,必然要阻碍改革的发展。纵观社会和文化发展的趋势,现代的教育观已由重知识向重能力和素质转移。这不是说不再重知识,而是说以能力和素质统帅知识,把知识提高同能力和素质发展联系起来,而不应为知识而知识,是否重视创新能力培养是新旧教育观和人才观的根本区别。美国80年代就实行了以传授知识为中心向以培养能力为中心转变的教育改革。因此必须从灵魂深处接受重能力、重素质的教育观念,而不是仅喊口号,做表面文章。

第二,学校开设的课程要有合理性,持续性,可选择性。学校课程是实现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是学校组织全部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课程设置如何,直接关系到学校的教学质量,影响到学生的素质。中小学校可在必修课之外开设多种选修课,学生根据自己爱好选择选修课程,无需统一规定。课程的开设要由浅入深,由持续性向纵深发展,避免虎头蛇尾,蜻蜓点水,这样学生的潜能才能得到进一步挖掘,才能培养出多样性的、多层次的人才。

第三,切实提高教师自身素质。教师要靠“言传身教”来教育学生,教师对学生的未来、社会的未来承担着不可推卸的责任,所以教师必须具备相应的素质。约翰-雷恩-刘易斯在《未来的科学教育》说:“未来不仅要渗入他的骨髓里,而且还铭刻在他高瞻远瞩、富有想象力的头脑和见多识广的胸怀里”。教师必须具备变化意识、超前意识。而今,知识更新迅速,如仅满足于原有知识,变化意识、超前意识只不过是空谈。没有变化意识,猴子永远是猴子;没有超前意识,也就无法科学地预测和迎接明天,必将难于适应充满变化的未来社会,难于承担跨世纪一代的素质教育任务。教师应该给自己创造再学习的机会,教育主管部门也应该给教师提供再“充电”的条件。再者,教师应认清自己在教育过程中所在的位置,教育是教和学相辅相成的过程。叶圣陶老先生也曾说过“教师教学生,除开‘身教’就是‘言传’”,没有教师的活动,一切伟大的改革也势必在实践中失败,因此教师绝对不应该是旁观者,而应该是一位积极的参与者,最佳的导演。

第四,真正改革考试方式,改革评分方法。考试是测定经过某种学习之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技能形成的水平。但从目前的状况看,考试仍偏重于对知识的测定,且百分制的评分方法仅一分之差就形成优等或差生,给学生造成不小的压力,所以改革是势在必行。考试方式和方法的改革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但必须以不仅对学生所掌握知识的测定,而且对学生人格的测定为原则,测定的过程应该是动态的,是对整个发展过程的测定,而非只对结果的测定。如某中专学校《口才训练》课,以阶段性的考查学分制取代期中、期末考试百分制,取得实效。

素质教育是一个全民性、全社会性的问题,每一个社会人都应该关注,使之切实可行,真正作到既治标又治本。

作者简介:李红霞(1966―),江苏无锡人,文学学士,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基础部副教授。

上一篇:中国乳品制造业集聚效应实证分析 下一篇:文化产品外部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