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工程”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新一轮质量工程集成式发展的思考

时间:2022-10-12 01:11:55

“质量工程”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新一轮质量工程集成式发展的思考

[摘要]本文在总结质量工程实施以来存在的主要问题的基础上,通过对已实施质量工程中项目间关系的分析,构建了质量工程项目的集成体系,强调将学科建设纳入新一轮质量工程,作为评估质量工程建设成效的载体,并提出了质量工程集成申报和集成式发展的思路。

[关键词]质量工程 问题 集成式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2)02-0127-03

质量工程是“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简称,自2007年实施以来,在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方面发挥了积极的引领作用,是“十一五”期间高等教育领域具有重大影响的改革措施。但也必须看到,以项目建设为出发点的思路,暴露出了一些不足,使质量工程的示范引领作用受到了限制。笔者根据多年从事高校教学管理,特别是质量工程管理的经验,对质量工程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梳理,并就新一轮质量工程的建设提出建议。

一、质量工程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 重项目申报,轻项目建设

质量工程建设初期,各高校对质量工程项目非常重视,工作认真踏实,成效比较显著。随着质量工程项目在高校影响力的增强以及标志性特性的显现,部分学校出现功利性倾向。为使项目申报成功,专门组织人员对项目进行打造、包装,在人员结构上进行调整,在科研和教研成果上进行组合,使整个申报队伍的结构、成果尽可能地符合申报要求,这样的项目一旦申报成功,由于后续建设跟不上,往往造成项目进展停滞甚至瘫痪,建设工作无法进行。另一方面,对于那些确实具有实力获得立项的项目而言,通过3~5年的建设应达到什么样的效果才能符合建设要求,大家心中并不清楚。由于目前质量工程项目只有评审指标,没有最终完成期限的指标,使得质量工程项目失去了后续发展的方向,最终造成质量工程项目日常管理不善或轻视项目建设等现象。

2 单一项目建设的方式削弱了质量工程的整体性与效果

质量工程是国家为提高本科教学质量而实施的一项重要改革,根据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精神,质量工程的建设以特色专业、精品课程、万种新教材、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教学团队等项目来实施,这样的思路本无过错,但数量的累积比质量的变化更易显现,使本为提高教学质量设立的质量工程演变成为项目数竞争的数量工程。那些在科研和教研方面有着明显优势的重点大学,在国家级、省级质量工程立项中占尽优势,而数量众多的一般大学特别是省属地方院校明显处于劣势,只能凌乱地填补一些数量空白,即便通过多年的努力也很难实现由量变到质变的转化,要想全面提高本科教学质量显然是很难的。从内容来看,质量工程所建设的内容不是各自独立的,而是相互关联而构成一个系统,项目是其中的子系统。按照系统论的观点,整体具有不同于各个要素的系统质或新功能,具有非加和性,也就是说,每个项目的最优并不能达到整体效果的最优。事实上,现有的质量工程是以项目制运行的,项目的负责人只负责本项目的建设,考虑的最高目标恰恰是项目的最优,质量工程整体的效果不在其考虑的范畴,使项目与项目之间各自为政,本身具有紧密关系的质量工程内容被人为地分割,无法形成合力,从而削弱了质量工程的整体性,影响了质量工程建设的最终效果。

3某些项目评审指标描述模糊,对评审结果的客观、公正造成潜在影响

质量工程项目自实施以来,国家即制定了各个项目的评审指标,用于国家级项目的评审,各省也根据国家的标准制定了本省的评审指标,对于质量工程项目建设起到了引导作用。但从已实施的评审指标来看,各项目的评审指标有较多定性描述,且描述较为模糊,在评审过程中难免出现主观理解偏差,使评审结果出现差异。如《精品课程建设评审指标》中关于“课程内容”的评估标准有“本课程与相关课程内容关系处理得当”,“教学内容组织与安排”的评估标准中有“教书育人效果明显”,《教学团队评审指标》中“教师培养”指标的评审标准有“指导和激励中青年教师提高专业素质和业务水平的措施科学、合理”等模糊描述。这样的描述还有很多,评审时,评审人对“效果显著”、“科学、合理”等词句的认定标准直接关系到评审结果,影响到评审的公正,也为各种项目评审的人为操作预留了空间。

二、新一轮质量工程的集成式发展

“十二五”期间质量工程应如何发展是我们必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不论是教育主管部门还是高校都应该总结“十一五”期间质量工程建设的经验与教训,认真透析质量工程建设的内涵,理清各项目之间的关系和层次,将项目作为子系统,集成到质量工程这个大的系统中,构建质量工程项目的集成体系,以集成式发展的思路开展新一轮质量工程建设。

1 确立质量工程项目的集成体系

在过去的发展过程中,质量工程以项目方式推行,所有的项目在一个平面展开,项目与项目之间的内在关系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相互依托的层次也没有形成,项目建设更多考虑的是项目本身,而不是该项目在质量工程中所处的位置以及对质量工程整体建设的作用,很难将各个项目整合到一条发展的主线上形成合力。在评价质量工程的效果时,无法用一个有效的载体来对质量工程建设的整体效果进行评价,只能根据项目数量的多少进行排列,导致发展的最终目标不明确。因此,在新一轮质量工程建设中,首先要认识到质量工程是一个大的系统工程,由相关的项目(子系统)集合而成,项目之间是相互关联相互促进的,所有项目应集成到系统中形成体系,系统内项目之间有层次和结构,相互依托,每一个项目的建设不仅为项目本身服务,同时也为其他项目的申报或发展服务,以此达到一个或多个优势学科的形成,最终实现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笔者认为,一个或多个优势学科的形成是新一轮质量工程的目标,它可以体现各个项目集成发展后的整体效果,是质量工程建设成效的载体,应该将其作为质量工程建设的新内容纳入质量工程体系,使质量工程不再是过去那种简单的数量堆积,而是为形成优势学科开展的有选择、有目的的系统建设工作。为使新一轮质量工程建没能有明确的发展目标,笔者以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为最终目标,以优势学科的形成为载体,从课程建设入手,分析了质量工程各项目的内在关系,构建了质量工程项目的集成体系(见图1)。

2 集成申报,分类评审

在现有评审指标中,精品课程作为质量工程的基础,在特色专业、教学团队、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的评审指标中都有体现,但这种体现只是得分项目,也就是说有精品课程可得分,没有不得分,是否有精品课程作为基础对于上一级项目评审的意义不大,其结果势必造成对课程建设的不重视,也难以将课程与其他项目联合做大做强。集成申报是将精品课程作为上级项目的必要条件,精品课程的门数以及课程性质将对上一级项目的申报起着决定作用,这样高校在申报精品课程时就会认真对待,以优势(特色)

学科的形成为目标,认真思考申报精品课程的学科所在及这个学科的后续发展能力、有没有培育的希望与价值等,避免申报时的随意性以及拼凑申报等现象。此外,还应将教学团队作为特色专业建设的必要条件,将特色专业作为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的必要条件。通过层层引导,使高校清楚教学工作必需从最基础的课程建设抓起,只有课程质量和数量并举才能为其他项目争取更多机会。因此,学校应沉下心来思考课程发展,仔细分析课程发展的方向,在已有的资源中发掘、培育突破口,通过实实在在的工作,使新一轮质量工程不再是各个高校数量比拼的面子工程,而是根植于课程,以促进教学团队培育、形成专业特色为主线的教学质量工程。

目前已建质量工程项目的评审,主要是采取分级评审的方式,即国家级由教育部组织评审,省级由各省教育厅组织评审。由于我国高校发展层次有着明显的差异,重点大学特别是“211”大学,在学校发展上得到了国家的大力支持与大量财政投入,其发展的水平远远高于一般省属高校,现有省级评审方式使“211”大学在各省内具有绝对优势,削弱了一般省属高校开展质量工程建设的愿望,长此以往,不利于“211”大学的发展,也背离了质量工程建设的初衷。分类评审是将“211”大学统一到国家层面,由教育部统一组织质量工程的评审,使立项项目为我国高等教育整体发展起到示范、引领作用。各省负责本省一般重点大学和省属普通高校质量工程项目的评审,评审时按类进行,建设效果显著的质量工程项目可申报到教育部与“211”大学竞争国家级项目。

3 师资队伍是实现集成式发展的关键

在质量工程集成式发展的体系中,精品课程、教学团队和特色专业项目作为整个体系的支撑和主干,对体系建设起着重要作用。师资队伍作为核心,贯穿这些项目建设的始终,是建设的关键因素,抓好了队伍建设,就抓住了质量工程建设的主体,质量工程的集成发展就有可能实现。

在集成式发展的思路下,高校在选择申报精品课程时,不仅要考虑这门课程负责人的水平、能力以及课程内容的先进性,还要考虑这门课程现有教师队伍的水平,这样才能在课程负责人的带领下快速形成一支高水平的课程教学队伍,所以精品课程的建设过程是形成一流师资队伍的过程,也是培育优秀教学团队的过程,精品课程的建设可为教学团队以及其他项目申报打下良好的基础。

教学团队建设本质上是队伍建设,教师队伍由于其工作的性质,组织形式非常松散,首先要将他们组合到一个团队中,提供一个具有吸引力的平台,让他们在这个平台中有共同的愿景和奋斗目标,精品课程就起着这样的作用。由于有精品课程作为平台,使平台内人员的业务具有关联性,在研讨教学大纲、教学方法等教学改革活动中有共同的语言,从而达到取长补短、共同提高的目的,为教学团队的形成提供了保障。其次,为发挥精品课程的辐射带动作用,将与精品课程相近或相关的课程组合形成课程群,产生基于课程群的教学团队。团队中一课多人、一人多课,每个人都可以找到讨论的课程内容,多门课程的教学打破了课程原有的壁垒,使课程内容协调、融合和精简成为可能,那些有能力的教师在团队中相互交流和学习,脱颖而出快速成长。教学团队,特别是基于课程群的教学团队为教师队伍的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条件,成为教学骨干培养的有效载体,团队成员的教学能力和学术水平的提升,为新的精品课程的申报催生了增长点,进一步促进了教学团队的发展。如太原理工大学以“智能控制基础”精品课程促进教学团队的建设,使教学队伍由最初的课程负责人1人发展到8人,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学术水平高、责任心强、年轻化的教学团队,博士化率达到70%;国防科学技术大学以国家级精品课程“计算机硬件技术基础”为示范,将该门课程建设的理念推广到课程群中,创建了“计算机硬件技术与控制系列课程组”国家级教学团队,团队本着“立足原有、增强底蕴、依托团队、优化结构”的原则,通过实施教师培养和继续教育计划,提高团队成员的学术水平和教学水平,新增了“自动控制原理”和“计算机控制技术”2门精品课程。

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特色专业的关键和核心。教学计划的执行、人才的培养、课程改革的实施、教材教案的编写、实验实践的指导都需要教师的参与,教师的水平和能力直接影响到专业的建设水平。特色则体现为“人无我有、人有我优”,涉及到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力度和创新程度、课程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和科学性、专业人才培养与社会生产实践结合的推进程度等因素,教学团队在师资队伍建设中的成效对“人有我优”起着决定作用。如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土木工程专业结构类课程教学团队,以课程体系建设促进了土木工程专业方向建设,不断增强各专业方向的实力,着力于特色专业方向建设;桂林理工大学以高水平教学团队建设支撑了“化学工程与工艺”国家级特色专业等。

综上所述,师资队伍作为集成式发展的关键,是各类项目必不可缺的核心,各个高校只有建设一支高水平有特色的教学师资队伍,才能在质量工程建设中争得发展空间,最终实现学校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李鸿江,尹军,从国家级精品课程到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的建设经验启示[J],首都师范学院学报,2009,(4)

[2]廖红,基于心理契约的高校教学团队的创建[J],教育探索,2010,(1)

[3]谢克明,精品课程建设与中青年教师培养探索[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

[4]邹逢兴等,以国家精品课程带动系列课程建设,催生国家级教学团队,全面提升课程建设水平[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0,(3)

[5]赵顺波等,论课程组建设在实现教学团队科学发展中的作用[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2010,(1)

[6]刘长久,特色专业建设与高水平教学团队培育的思考与实践[J],高教论坛,2011,(1)

上一篇:历史视阈下的大学发展轨迹与时代特质解读 下一篇:高校教师专业发展动力探析:认知评价论的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