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的绿色仓储

时间:2022-10-12 12:00:01

粮食的绿色仓储

一、设施方法落后导致储粮损耗严重

很多人对农民家中墙角堆粮、简易土仓储粮的景象是再熟悉不过了:千百年来,我国广大地区的农民一直使用着原始而简陋的工具来储藏他们手中的余粮:木箱、木柜、箩斗、囤子……

然而正是这种延续千百年的存粮方法造成了惊人的损失:据国家粮食局抽样调查,我国农户储粮设施简陋,方法不科学,导致储粮过程中损耗严重,每年损失量接近200亿公斤。

这一数字相当于有着“北大仓”之称的黑龙江垦区粮食总产量的2倍,也就是说每年约有两个“北大仓”消耗于无形,折合金额将近240亿元。

调查发现,目前农村储粮的状况是“一多一少一差一大”,即鼠、虫、霉害多,防护措施少,仓储技术条件差,产后粮食损失大,农户的储粮损失率在8%-12%之间。

粮食储藏技术专家感叹说,挡不住的虫害、鼠害以及霉变,再加上农储粮服务机制不健全,农民缺乏科学储粮知识,每年都要把农民的一部分劳动果实化为乌有,十分可惜。

二、农户储粮关系国家粮食安全

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武拉平指出,在我国,农民一直沿袭着通过自己储备粮食来保证粮食安全的传统。粮食储备不仅影响农民自身,更极大地影响国家的粮食安全。

目前,我国的粮食储备主要由中央储备、地方储备、农户储备等三级储备构成,其中中央储备和地方储备经过长期的努力,储藏损失已经减少到0.1%-0.2%,而占我国粮食产量60%左右的农户储粮却损失惊人,仅河南、山东、河北每年农户储粮的损失就达600多万吨,相当于166.67万公顷良田的粮食产量。

当前,从粮食的产前、产中来看,由于水和耕地资源日趋紧张,农药、化肥和农膜等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不断上涨,粮食生产成本不断提高,致使粮食生产增收的潜力变得越来越难以挖掘。于是,人们把目光盯在了粮食的减损上,“减损即增产”的观念也开始被人广为接受。

我国农村2.4亿多农户每年储存粮食约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60%左右,是我国粮食储备体系中名副其实的重要“蓄水池”,对国家粮食安全的意义非同一般。开发农户粮食储藏这个“无形粮田”,减少粮食产后损失,成为粮食增产、保持和提升粮食质量、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途径。

2004年下半年以来,国家组织有关科研单位研究农户科学储粮技术,开发了适合不同区域特点的层叠相套圆筒仓、钢结构筛网通风仓等10种先进实用经济的农户储粮新装具,研制了2种农村储粮保护剂,集成创新了5种农村储粮技术模式。

三、各地也在积极探索开发农户科学储粮技术,以保障粮食安全。

黑龙江省率先在全国开展了农户安全储粮项目,项目中推广的新式粮仓格外引人注目:高约2米,容积为3-4立方米,用砖依墙砌成,离地约25厘米高。这种新式粮仓靠墙的两面和接触地面处都做了隔潮处理,同时仓顶用水泥预制板取代了竹泥结构,内壁光滑,可防止返潮霉变,减少害虫。据介绍,这种粮仓已推广到该省20多个主产粮县市,每年可储粮4亿公斤,按减少损失10%计,可减少损失4000万公斤。

为帮助农户减少产后损失,我省开发了梯下仓、歇台仓、砖混仓、编织袋住房仓、格子仓、金属圆筒仓等7种实用仓型,并设计了详尽的图纸,方便农户按需选用。对粮仓材料和内部结构进行改造,仓内分设早稻仓和晚稻仓,方便了取用,使成本降低30%左右。

专家说,晒干密藏是安全储粮的前提。现在推行的新仓密闭性好,只要入仓前的稻谷水分控制在一定的标准之内,就可实现低湿低氧储粮,基本接近国家粮仓的储粮标准。

目前,全国三大平原11个粮食主产省份都建立了“核心试验区”、“技术示范区”、“技术辐射区”,确定了1500多个科技储粮示范户,并对上万名农民进行了培训,积极推广这些比较成熟的农户科学储粮技术,试点农户储粮的鼠、虫、霉害损失得到有效控制。

不仅如此,最近出台的《关于“十一五”粮食科技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十一五”期间粮食仓储将重点发展绿色、高效、实用的仓储技术,促进储粮方式由传统型向绿色生态型转变。绿色储粮是以储粮生态学为理论基础,在粮食储藏过程中,通过自然低温、强制制冷及无公害综合防治害虫体系达到储粮品质无劣变、无污染。同时,确保对环境不造成污染和危害,实现对储藏环境的净化。据了解,“十五”期间我国以绿色储粮技术为主导的粮食仓储技术已经获得全面提升,这些技术的持续运用,可以使农户粮食储藏损失减少一半以上,每年约100亿公斤粮食,这个数字和有着“北大仓”之称的黑龙江垦区一年的粮食总产量基本持平,相当于一年就可以“抢”回来一个北大仓。

(作者单位:164035黑龙江省建设农场粮食科)

上一篇:青皮冬瓜无公害栽培技术 下一篇:日光温室黄瓜栽培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