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本科生导师制 培育个性人才

时间:2022-10-11 11:17:28

改革本科生导师制 培育个性人才

摘 要 本科生导师制(以下简称本导制)是我国高等院校人才培养改革的重点之一,是培养多规格人才、个性化人才和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教育模式。从我国各高校的施行现状,总结出本导制存在定位模糊、指导失效、生师比例过大、运行机制及励机制缺失等几方面问题。从本导制的施行现状和存在问题出发,最后对完善、改革本导制的有效措施进行积极的探索和思考。

关键词 本科生导师制;人才培养;激励机制

中图分类号:G45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2)24-0029-03

Reform of Tutorial System, A Way to Nurture Individual Talents: Take Law School of Southwest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 for Example//Deng Beiyan, Huang Yuxin

Abstract Tutorial system is one of the highlights in China’s talents cultivation reform program of higher education and an important education model which focuses on multi-standard qualified, individual and creative talents building. Based on the enforcement of tutorial system in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around the country, the authors point out the existing problems of the system, such as obscure identification, ineffective guidance, disproportion between students and tutors and deficiency in operation and awarding. Significantly, considering the existing situations, it endeavors to seek effective measures for modification and improvement.

Key words tutorial system; talents cultivation; stimulation mechanism

Author’s address Law School of Southwest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 Chongqing, China 401120

1 本科生导师制在我国各高校的施行现状简介

本科生导师制(以下简称“本导制”)起源于14世纪英国牛津大学,后经浙江大学竺可桢校长引入我国。这几年很多高校都开始尝试施行本导制。在调研过程中,笔者发现各高校实行的导师制定位并不相同,有的借用英国对导师制的定位是一种教学制度;有的确定为学生管理与教育制度;有的定义为进行个别指导的顾问制度;有的把本导制视为课堂教学的补充形式……

西南政法大学2009级学生入学之初便首先推行学分制,并配套施行本导制,各学院按每30~50名学生配设1名导师的比例选聘导师,导师每学期初与学期末必须与学生见面;集体指导与个别指导相结合,每学期集体指导不少于2次,个别指导不少于1次,对有特殊学业需求的学生应及时给予指导。据了解,每班的导师均能围绕本科生大学4年每阶段遇到的不同问题进行专题座谈,囊括学业、科研、就业、考研等多个方面。

据调研小组对全国25所高校的部分学生的访谈和西南政法大学法学院学生每学期填写的导师评价,笔者得知超过80%的学生认可本导制的地位和作用,认为本导制构建了教师与学生间定期交流的平台(受访学生之一老家隆:清华大学土木水利工程学院土木工程系2009级学生);补充了课堂教学所不能触及的缺失部分(受访学生之一曾倩:华南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2008级学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学术素养的养成(受访学生之一施虹:南京财经大学金融系2009级学生)。

但不容忽视的是,本导制在施行过程中仍存在不少问题,从学生的回馈中可以总结出以下几点。

1)个别指导次数几乎为零。在现实操作中,学生没有很大的积极性主动联系导师;导师也因指导学生众多而无暇顾及,由于工作压力过大、时间紧张等原因缺位个别指导。

2)集体指导次数过少。每学期2次的集体指导一般安排在学期初和学期末以班会形式进行,但仅有2次见面让很多导师都无法记住本班所有学生的名字,集体指导次数的有限导致导师与学生之间无法建立紧密联系。

3)导师的指导实效不大。本导制的内涵在于因材施教,发挥自身专业优势,对学生选课、选择专业方向以及学习方法、科学研究、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进行指导。实际上,导师见面会往往是蜻蜓点水,没有就某一板块深入展开。学生也只能机械地接受导师的指导,很多情况下都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4)部分导师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尚未充分调动。导师们虽然对学校实行本科生导师制的目的、意义有一定的了解,但由于多数教师承担着繁重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与此同时再担任导师职位,难免力不从心,尽管很多教师非常愿意与学生交流。另外,由于导师本人因指导学生数量较多,很难对每个学生都有具体的个性的指导。

2 本科生导师制施行过程中的困境

2.1 本导制定位模糊,指导方向未定

明确本导制的工作职责(定位)是能否顺利施行的关键。本导制不应要求导师对所有本科生实行包括思想引导、生活指导、心理疏导等在内的全方位指导,这种性质的本导制看似面面俱全,但过于理想化;另外,该定位与辅导员工作职能有部分交叉,导致本导制定位模糊。

上一篇:浅析高职院校专业认知与职业规划教学 下一篇:对高等职业院校中实施气排球教学的可行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