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式教学在数学课堂上的应用

时间:2022-10-11 09:15:41

开放式教学在数学课堂上的应用

摘要:新课程改革呼唤着教学方式的变革,教学方式的变革期待着教师改变传统的封闭型教学方式,实行开放式教学。所谓开放式教学,是指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从培养学生学习和实践的态度、思维和能力出发,以激活学生主动地去发现、去想象、去探索,形成科学品质、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的一种教学实践。

关键词:开放;课程;学生;数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7-0055-02

新课程标准中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基础上,变“学知”为“知学”,成为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如何使开放式教学走进初中数学教学课堂呢?下面谈一谈自己的粗浅认识。

一、开放教学目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所谓“开放教学目标”是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数学教学在获取知识的同时,让学生主动学习自行获取数学知识的方法,学习主动参与数学实践的本领,进而获得终身受用的数学能力、创造能力和社会活动能力。在教学中让学生能够按各自不同的目的、不同的选择、不同的能力、不同的兴趣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综合应用数学知识的本领,体现学习数学的价值。

二、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中学习

教学要打破“问题――解答――结论”的封闭式过程,构建“问题――探究――结论”的开放式过程。新课程所倡导的学习方式就是自主、探究、合作,因此数学课堂上学生的主要活动是通过动脑、动手、动口参与数学活动,教师要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共同探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注意以下几点:

1.创设开放的课堂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长时间的教学实践证明,精心创设各种教学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意识倾向,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如:在七年级“5.4平移”一课中,教师提前用多媒体显示小朋友滑梯和运输带运输货物的过程时,教师突然问:“在我们生活中还有哪些这样的例子”,有的说上下运动的电梯,有的说天空中飞翔的飞机…接着教师又说有一句诗“小小竹排水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所蕴涵着什么意思。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一次被激发,从而达到在师生的互动中学习,在学习中投入情感,在感情中解决问题。

2.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适当地把一些间接经验转化为学生学习的“再创造”的实践活动中,让他们直接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在学习“三角形的内角和”一课中,教师先出示一张三角形纸片,问用什么方法来验证三角形的三个内角的和等于多少度,然后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这样借助三角形纸片折叠得到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从而达到探究新知和培养创新能力的功效。

3.设计开放式的课堂练习。传统的练习因机械、重复或难度不适而使学生有枯燥乏味之感,在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在练习中有着良好的积极体验,能够满足全体的需要,这就要求课堂练习从单一走向开放。教师可以采取分层练习的办法即根据学生的数学基础和能力,设计基础题、提高题、综合题或分成几个层次,由学生自主选择不同层次的练习,然后在此基础上同学之间进行交流,看一看有几种方法来解每一道题和结果的正确与否,这样学生在探讨中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也弥补了学生能力之间存在的客观差异。

三、开放教学环境,创设民主氛围,促使师生关系朋友化

在教学中教师的首要任务是营造一种生动活泼、民主平等的教学气氛,使学生性格开朗、兴趣广泛、思维活跃、富有创造气息。这种开放课堂必须确立在:(1)民主化师生关系的建立。(2)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与教师角色的转变。(3)教师要学会倾听、沟通、尊重,学会向学生学习,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理解、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观念与理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交往昭示着教学不是教师教、学生学的机械相加,传统的严格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为实现师生双方的相互交流、相互沟通提供了一个有效的操作平台.让师生共同体融入情境教学中去,营造一个和谐民主的学习气氛。课堂成为师生心灵交融、情感呼应的园地。这时,教师才真真正正地成为学生的良朋知己。

四、开放探索空间,让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形成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开放式教学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学校和教师还应开放学习空间,让学生走出教室、走向社会,去参加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与实践活动,开阔他们的视野,在感受新知的过程中,根据已有的数学知识,去发现,去思考、去探索,从而解决问题。

1.重视开展数学活动课。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可以开设形式多样的数学活动课,让学生从生活和劳动中寻找数学问题,拿到活动课上来,自我设计,自我解决,并且在学生之间相互切磋、相互启发、互相交流。比如,开展数学竞赛、数学游戏、开展数学学习研讨和交流,举办数学讲座和展览。

2.鼓励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活用数学知识。新教材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安排许多研究性活动课和实习课,让学生联系生活和劳动,在活动的过程中寻找数学问题,所以教师要重视这些课的教学。譬如在教学实习作业课《测量倾斜角》时,我就和同学们一起制作了测量工具,一起测量了国旗旗杆、教学楼、校园古树的高度。这些实际活动可以培养学生观察、应用、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激活他们的创造潜能,最终使他们达到灵活创造的境界。

总之,开放式教学的实施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满足每个学生的心理需求,使学生的良好个性品质得到了充分的发展,更加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能力,初中数学迈向开放式教学,将会对当前教育改革产生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叶瑞祥,鲁澄南,柯炳嘉,朱双利.创新学习能力论[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4.

[2]潘新德.培养发散思维的途径和方法[J].中小学数学,2000,(9).

上一篇:巧用心理暗示 静等花儿绽放 下一篇:培养初中学生数学反思习惯与能力的几个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