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留守孩子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策略研究初探

时间:2022-10-11 08:16:23

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留守孩子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策略研究初探

【摘要】本文提出了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留守孩子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 “四个策略”:一是自我教育教育策略;二是传统教育策略;三是地方特色教育策略;四是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关键词】留守孩子 行为习惯 策略

近年来,山区农村留守孩子数量呈不断上升趋势。由于父母长期在外务工,他们在孩子的生活、学习、劳动习惯及社会交往行为等方面缺少关爱和指导,影响了孩子的健康成长。针对此情况,2014年我校申报了“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留守孩子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策略研究”市级规划课题。两年来,我们对留守孩子的养成教育主要实施了“四个策略”,起到了比较好的效果。下面我们就“四个策略”的实施情况做一个简要的介绍,希望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自我教育策略

1.培养留守孩子自我教育兴趣,激发留守孩子自我教育意识

自我教育是留守孩子成才的最重要的条件,学校、教师和家长通过介绍杰出人物的事迹以及山外世界的美好生活来激发他们内心的渴望,引导他们认识到自我教育与未来之间的关系,使其产生自我教育的兴趣。

2.引导留守孩子自我认识,确立留守孩子自我教育目标

教师通过谈心的方式,鼓励留守孩子进行初步的自我思考与自我分析,再通过班会、团队主题活动等多种方式进行师生交流和学生之间的互相交流、评价,让留守孩子从别人的评价中进一步认识自己。同时要求家长经常与孩子进行沟通,对留守孩子的价值观进行正确引导。

3.落实留守孩子自我教育规划,开展留守孩子自我教育实践

定期组织针对留守孩子自我教育的主题活动,关注他们,帮助他们走出自我封闭的空间,融入到集体活动当中去,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增强自信心和交际能力。通过一次又一次的自我认识,自我计划,自我教育,自我实践,让留守孩子不断完善自我。

二、传统教育策略

1.重视经典诵读,培养留守孩子道德品质

我校开发出了校本课程《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导读》,以校本课程的方式,厚实留守孩子的传统文化底蕴,培养留守孩子健全的人格。学校利用班团队活动、晨会、夕会、大课间活动等,组织师生集体诵读《三字经》、《弟子规》等。2014年11月常德电视台对我校有关经典诵读的情况进行了报导。

2.挖掘经典佳作中的德育价值,培养留守孩子继承优良传统

中华民族的爱国爱民、刻苦耐劳、诚实守信、勤劳节俭、谦虚礼貌、尊老爱幼等传统美德,在当今仍有很强的现实意义。这些文化传统在经典中随处可见,挖掘这些经典佳作中的德育价值,可以启迪他们的理性,做一个有涵养,有见识,敬父母,重师长,奉公怜人,爱国守法,明礼诚信的人。《美丽乡镇,道德先行》栏目组报道了我校用传统道德教育的方法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法。其视频在2014年11月18日中央新闻频道早晨8点《核心价值观百家经验》栏目播出。

3.传承规范引领,培养留守孩子行为习惯

学习《一日常规》,端正思想态度。对照《一日常规》,纠正行为习惯。开展“一个月养成一个好习惯”和“九评”活动,从到校、仪表、课堂、两操、午餐、行为、卫生、作业、路队等九个方面对学生进行评定,通过日评比、周小结、月汇总,评出“优秀留守孩子”及其“文明标兵”。

三、地方特色教育策略

1.积极开发校本教育资源,完善地方特色教育内容

一是我们重视了环境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把附近的“观音寺镇水泥厂”、“会人溪电站”、“万阳山风景带”等作为环境教育基地,通过组织观察、进行采访、专题研究、参与管理等形式,让留守孩子感受环境与生活、与社会、与人类的紧密联系,获取环境保护的初步知识,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二是开发生活教育资源,我们让留守孩子走进家庭学当家,走上街头管交通,走进商店学营业,走进银行学储蓄,走进车站学服务,走进社区学管理……从而让他们在生活中感受生活,认识生活,学会生活,使他们成为生活的主人。三是开发科技教育资源,我们通过学校广播站、镇林业站等科技教育基地,抓住“银杏节”等科技教育时机,开展“走进银杏”、“五彩的秋叶”等主题的实践活动,通过上网查询、调查访问、实验研究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向留守孩子打开科技的大门,让他们尽快接受科技新信息,了解科技新成果,认识科技新发展。

2.立足本地德育基地,创新开展特色教育活动

一是定期开展祭扫颜有才烈士墓,学校每年4月5日组织全校师生祭扫在剿匪战斗中牺牲的革命烈士颜有才,对留守孩子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英雄主义教育。二是每学期组织一次团员、队员为本镇敬老院的孤寡老人送温暖,为他们送食品、晒被子、打扫卫生,陪他们拉家常等。这些在本地德育基地的特色教育活动,对于留守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都注入了正能量。

四、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1.丰富教育内涵,创新心理健康教育内容

通过对留守孩子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帮助他们克服由于竞争机制强化,节奏加快,学习、生活的紧张度增加带来的心理压力,增强心理承受力,形成良好的个性,健全的人格,健康的情感,乐观的心态,坚强的意志等。同时,将诚信意识、效率意识、合作意识、竞争意识、创新意识等扩充进来,将心理健康教育与智育的各个学科进行整合,创新了心理健康教育内容。

2.整合教育资源,创新心理健康教育机制

建立精神激励与物质激励相结合的激励机制,建立教育与管理互补的制约机制,建立自评与他评相结合的评价机制等。这些心理健康教育机制,整合了教育资源,潜移默化的让留守孩子形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

3.拓展教育渠道,创新心理健康教育形式

心理健康教育从单向式走向多向式。如加强师生交流、同学间交流、各学科间交流。加强个别教育,即心理咨询,帮助、指导留守孩子减轻内心矛盾与冲突,增强对挫折的忍受力,开发与发掘自身潜能,适应环境,加速人格成熟。

心理健康教育从平面式走向立体式。一方面学校应与家庭双管齐下,家校配合,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另一方面学校与社会共同参与,建立心理健康教育大网络,形成心理健康教育合力,力求实施多渠道、多层面、全方位的立体式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从包办式走向自选式。我们为留守孩子提供了营养丰富的“自助餐”,让留守孩子“自己动手”选择,改变过去班主任“一人掌勺”的做法,创设了留守孩子喜爱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模拟情景,使留守孩子在一种仿真的、独特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感悟心理健康教育力量。

上一篇:期待政策与教育接轨 下一篇:新常态下校长应做到“四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