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进评课作风提高评课的有效性

时间:2022-10-11 07:05:24

【摘要】本文从分析教师的职业道德规范与特点入手,阐述了知识经济时代教师职业道德新的内涵,并根据我国日前教育的现实状况,提出了加强师德建设的三种实践途径。

【关键词】改进;提高;有效性

评课议课是校本教研活动的重要环节,是学校提高教师教育理论水平、教学实践能力和教研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而严谨的、实事求是的评课作风是确保评课有效性的保障。但是,笔者近年来下乡检查调研,了解到一些农村学校的评课议课活动流于形式。走过场、“公式化”评议较多。基本表现有:一是评课议课作风不端正。在开展评课议课活动时,个别教师持“明哲保身,但求无过”的“和事佬”态度,或者一团和气,哥们义气;或者人云亦云,相互奉承;或者无视事实,空话漫天。二是评课作风不扎实。部分学校虽然认真组织了评课议课活动,但无实质性内容。为了上好一节课,讲课的教师精心设计,认真准备,但在教学实践中总有遗珠之憾,为了提高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执教者多么希望同行能指点“迷津”。“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嘛。但是,“旁观者”就是不能实话实说,总是充满“还好”、基本成功”、“希望……”等等套话。尤其在评判缺点时,总是避重就轻,隔靴搔痒,生怕伤感情得罪人。大多数教师凭经验搞教学,任凭教改浪潮连天涌,我自巍然不动。分配的青年教师缺乏锻炼环境,刚参加工作时的一腔热情,在那种特殊的环境里,很快地冷却,并被同化,他们只好“跟着感觉”教书育人。长次,教师工作惰性滋长,教学思维不断僵化,教学方法逐渐陈旧,这对推动基层教育科研、提高教师教学艺术水平和教育质量都极为不利。

针对上述现象,我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探索研究

一、加强师德教育,提高职业道德水平

教师,是向受教育者传递人类积累的文化科学知识,并对其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从而把他们培养成一定社会需要的人才的专业人员。教师职业道德,则是指教师在从事教育的过程中所形成的比较稳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它是在教师职业范围内,调整教师与社会、教师与学生、教师与学生家长以及教师内部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是一定的社会或阶级对教师职业的基本伦理要求。

人们常把教师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把教师职业赞为“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这实质上都是对教师职业道德的赞美,是教师独特的职业道德特点所决定的。教师职业道德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的显著特点:

1、先进性。教师职业道德比其他职业道德有更高、更先进的要求。我们知道,教师负担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的任务,也就是说,教师在传授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还必须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因而教师的世界观、人生观和道德品质,不仅体现在自身,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社会的下一代,影响着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社会对教师职业道德的要求,就要比其他职业道德在内容上要广,在水平上更高。

2、示范性。“师者,人之模范”。教师职业道德比其他职业道德具有更强烈的示范性。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职业道德不仅是自身行为的规范,而且是作用于学生的教育手段。教师就是学生的最直接的榜样,教师职业道德具有极强的示范性。这就是人们常说“为人师表”。

3、自觉性。教师职业道德比其他职业有更大的自觉性。一方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极强的独立性,这种独立性就要求教师在遵守职业道德方面有较强的自觉性;另一方面,教师职业又有较强的自尊性,这种自尊性又使得教师无论是在公共场合、还是在学生面前,都要能自觉地遵守公共秩序,讲究社会公德。教师这种严于律己、以身作则的美德,反映了教师职业道德有更加自觉的特点。

4、奉献性。教师的工作是“树人”工程,虽功在千秋,却难以取得立竿见影的收效。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有“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高尚品质,特别是在当各种利益调整、碰撞的改革形势下,更需要以无私奉献为基础的职业道德情操。

5、继承性和稳定性。教师的道德规范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长期积淀、继承、发展的结果。从孔子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到今天的“春蚕”、“红烛”、“园丁”、“人梯”精神,两千多年来,教师道德已成为我们民族宝贵的道德伦理财富。

评课作风不正,是教师没有上课领会《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精神,没有认真履行教

工作职责。因此,学校党、政、工、团组织,要坚持教师政治学习例会制,始终如一地坚持把对教师崇高理想教育和高尚职业道德教育,放在学校工作的首位,扎实开展师德师风教育整顿活动和行风评议活动,努力增强每个教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要紧密结合目前的校本研修教育活动,采取集中学习和分散学习的方法,促进教师学习现代教育思想理论,转变陈旧教育观念,构建一种“校园学习化”氛围。使他们树立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的高尚人生观,严谨治学、教书育人的崇高职业观,甘为人梯、施教无悔的教师价值观。

二、营造教研氛围,加强对教研活动的管理

加强精细化管理师改善学校教研作风的关键。一是学校领导在管理过程中,要坚持多角度、多层次地深入分析教师队伍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努力解决。二是要切实弘扬集体主义精神,要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集体活动,从而密切领导与教师、教师与教师之间的人际关系和相互学习、研究探讨的合作关系。要求教师善于向他人学习,在教研中提倡敢于探索、敢于求真敢于“下问”,勇于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三是要重视情感管理,激发教师的主人翁意识,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四是学校领导要经常深入学科(年级)教研组指导教研活动,努力提高教研活动效益。

三、结合实际开展评课议课活动,提高教师教研能力

(一)听课与观课

所谓听课,自己认为就是拿个本子和笔,“对”个耳朵和眼睛,听授课教师哪些地方做得好值得自己在教学中借鉴,哪些地方做得还不够有待改进。它只是单纯的“听”,而不思考——思考别人的教学行为,也反思自己的课堂。观课就与听课有很大区别了,它不但要求教师用眼看、用耳听,还重点要求教师用脑思。特别是它对观课者提出了新的要求,那就是观课前要首先确立观课主题,有“观”的侧重点,问问自己准备在此节课上关注什么;其次,观课时要依据自己确定的主题重点观察与思考:授课教师这个环节为什么这样设计?他想得到什么效果?是否达到?如果是自己会如何处理?等诸多问题,这样观课者才真、才实,观得才有效。虽然观课者肩上的担子重了,感觉累了,但效果往往使观课者受益匪浅,那就是你会发现这样做不仅从授课教师那学有所得,更重要的是让自己在不断的思考——选择——排除——确认——再反思的过程中提高研修能力。 (二)评课与议课

所谓评课,自己认为就是将听课时发现的问题、闪光点或者是一些建议说给授课教师听,将书面文字变成口头语言表达出来,使授课教师了解即可。它没有过多的思想交流和碰撞,没有知识的再次提升和飞跃。议课就与评课有极大不同了,它不是下结论,不是单纯地使听课者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而是解决问题,不断地对所提问题进行质疑,并且关注解疑问难的过程。如:课堂上发现授课教师所设计的教学环节效果不明显,自己就要首先思考:如果是我,我会怎么思考?怎么设计?这样设计效果如何?同时,还可以问一问授课教师:对于这个环节原来你是怎么设计的?今天怎么会这样设计?原来那样设计效果如何?今天做调整后感觉如何?今后再上此节课会再做什么调整?为什么这样做?像这样不断地问,不断地思考,我们的议课主题才会不断深入,议课质量才会不断提高。

“听课评课”到“观课议课”不仅仅是换了一个词语,而是教师研究课堂的一个质的飞跃。就像陈教授说的:评课是句号,而议课是不断的问号和逗号。只停留在听课评课层面上,那是在重复沿袭课堂,对学生、对教师都没有过多的意义和价值。相反,若提升到观课议课层面,才是对课堂有了真正的研究与探索。作为一名教师,特别是一名年轻教师,我们必须尽快走上观课议课这条路,以研修的生活状态走课改之路,使自己真正成为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要搞好评课议课活动一定要结合学校实际,设计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评课议课活动。可以根据农村学校教学方法陈旧,课堂容量小,教学频率慢,练习单调,媒体运用不当等问题,在校内或乡镇内安排公开评课议课活动。上课前,可以给老师们出一些思考题或提示。如:情境导入是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导课复习是否与本课新知密切;教学环节过度是否自然恰当;突破重难点的方法、手段是否得当;自学思考题设计的是否具有启迪思维的作用;思维表达训练是否及时;能力训练是否到位;归纳总结是否精炼准确;探究学

习是否有效,等等。这样让听课老师带着问题听课,可抓住一个活几个问题,边听边思考,评课时针对性强,效果好。“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这样评课议课,集中大家的智慧,既帮助了别人,又提高了自己,既促进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又能促进教学与研究的结合。

“教研乃教学的最高境界”。各校要以务实的精神,以求真的情操,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认真扎实地开展评课议课活动。

上一篇:基于B/S模式的水库兴利调度系统 下一篇:试论交通服务业增加值统计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