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犯罪原因浅析

时间:2022-10-11 06:47:46

大学生犯罪原因浅析

【摘要】当代大学生犯罪的现象日益严重,给社会造成了重大损失。如何减少大学生犯罪,已经逐渐成为社会亟待解决的问题。大学生犯罪的原因,有家庭、大学教育及管理、社会等外部环境的影响,也有自身心理不成熟等主观因素。只有真正明确了大学生犯罪的原因,才能够对症下药,找到预防大学生犯罪的良好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犯罪,原因

犯罪是一个社会不可避免的社会现象。有人类学家曾尖锐地指出:“从某种程度上说,当一个文明趋向于更高,或许还是更有价值的目标时,社会性越轨(犯罪)的可能就越大。”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时期,出现犯罪的严峻态势并不奇怪。然而大学是一个国家创造思想、建设思想、传播思想的重要思想阵地。近代以来,所有的大国的崛起,所有重大的文明历史进程,无一不与大学的核心作用相联系。大学生作为我国青年群体的典型代表着较高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素质,是我们事业的希望,民族的未来,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他们的思想状况如何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关系着国家的前途和命运。随着大学生犯罪率的上升以及药家鑫、马加爵、李启铭、郭力维等大学生引起的典型刑事案件进入人们的视野,影响到整个社会的稳定,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不和谐因素。研究分析预防减少大学生犯罪,已经成为刻不容缓亟需解决的社会问题。研究大学生犯罪原因则成了犯罪研究中的重中之重,有着较高的理论价值及广泛的社会意义。

犯罪原因不明,则不可能防治犯罪,查明犯罪原因,才可能预防犯罪。只有真正明确了大学生犯罪的原因,才能够对症下药,找到预防大学生犯罪的良好对策。

大学生犯罪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造成犯罪的原因也是多种多样的,也是社会各种消极因素在个别大学生中的集中反映,从司法实践来看,引起大学生犯罪的原因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即主观因素与社会、学校、家庭等客观因素相结合所造成的。

一、不良社会文化的影响。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各种西方腐化的“泊来品”蜂涌而入,加上我国体制转型和法制建设的相对滞后,社会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的变化对大学生造成极大地影响。近年来,文化事业受到消极因素的严重冲击,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滋长,封建迷信活动和黄赌毒等丑恶现象泛滥,宣扬凶杀、暴力、色情等内容的非法音像制品、书籍、报刊杂志随处可见,校园周边开设电子游戏室、网吧、卡拉OK厅等,部分业主唯利是图,使得一些不健康、不科学、甚至色情文化垃圾通过种种渠道传播给广大学生,造成严重的后果。

社会风气的不良影响。社会上请客送礼、贪污贿赂等腐败现象的影响,部分大学生对社会产生怀疑和矛盾心理,失去了是非观念,甚至对正确的东西也持怀疑态度。

二、家庭教育的影响。

在人的一生所受的教育中,家庭教育成分占75%以上。因此,做家长行为对孩子的成长都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家庭在孩子的整个成长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这主要表现在:(1)、家长的奢靡生活方式不当或不端的。如家长不限制给孩子零花钱,养成不良的生活态度。参加、封建迷信活动等,孩子缺乏鉴别能力,视第一教师为“榜样”,对孩子产生了潜移默化的不良影响,给其违法犯罪心理的形成提供了物质条件和思想基础;(2)、离异家庭现象。父母离异已成为现代文明社会中一个不容回避的现实。据统计,在近年,我国离婚率每年以超速度递增,父母离异后,许多孩子无人照管,即使有人照看,“后妈”、“后爸”冷暴力现象严重,给孩子心理留下痛苦的创伤,形成孩子“仇恨心理”“报复心理”。(3)、家长重养轻教,或重教轻育。有些家长重养轻教,以为孩子生下来把他养大,自己的“任务”就算完成了,至于将来能否成人、成材却不往深处想。因此,他们只顾供孩子吃喝,而对孩子的行为品德等等漠不关心,直到孩子出了“问题”方才悔悟。在高考指挥棒的指挥下,有的家长往往只重视智力教育,而忽略了对子女健康人格的培养。在教养的方式上多采取简单、粗暴的家长制手段。家长无原则的溺爱、偏袒,等孩子出现问题后则采用极端粗暴的压制,导致孩子不能接受这种粗暴教育,产生抵触心理,从而滑向犯罪深渊。药家鑫案发后,其父母对其教育做了深刻反思。

所以我们在研究“犯罪大学生”时,也不应忽略了其背后的“问题制造者”,家庭教育是影响大学生犯罪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

三、校园因素影响

从学校方面的因素来看,学校教育体制存在缺陷。学校教育观的偏颇、教师素质问题以及校园暴力都会给青少年的成长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比如学校忽略对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世界观的培养;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带来破坏性的影响。此外,一些学校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法律基础课形式单调,只对新生进行授课,内容浅显,不生动针对性不强,很难引起学生兴趣,导致一些大学生接受法律课的效果不理想。随着高等学校招生规模逐年扩大,学生人数增多,管理却未加强。有的学生夜不归宿、逃课旷课、醉酒等也无人过问。由于未做到防微杜渐,导致个别学生自觉性越来越差,自我控制能力越来越弱,很容易突破道德的防线而走上犯罪歧途。

四、大学生个人因素

1、独立性较差,无法应对挫折。大学生多数都是没有离开父母生活过,远离父母独立生活之后,对挫折没有准备,一旦遇到困难的事件,容易产生过激行为。如郭力维案,因和室友有些小矛盾,最后,挥刀相向,酿成惨案。还有一些大学生因出身贫寒,或有某些缺陷,一方面对家庭和社会不满、仇视,另一方面敏感自卑,自我调控能力差,无法应对社会的一些不公和挫折,对人生悲观,以至于不能自拔,最终走向极端。如马加爵案。

2、心理迷乱,情绪失控。随着高校扩招步伐的逐渐加快,大学生难就业现象严重。许多大学生的自信心受挫,他们感到前途充满渺茫,他们不再身为天之骄子感到自豪,而是这就使他们极易产生消极颓废心理,导致心理迷乱,情绪失控,失足犯罪。清华大学学生刘海洋用浓硫酸泼大熊猫一案。

预防和减少大学生犯罪是一项紧迫而艰巨的工作,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家长要注重对自己孩子的了解,配合学校教育;学校应建立良好的校园环境,同时加强校内的司法宣传教育;政府职能部门则应力所能及地为大学排忧解难。要切实采取可行的措施,优化社会大环境以及校园环境,加强教育领导,把大学生犯罪率降到最低限度。

上一篇:高三语文复习中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下一篇:浅析我国司法鉴定启动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