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校大学生犯罪现象探析

时间:2022-10-02 06:36:21

在校大学生犯罪现象探析

摘要:如何预防和减少在校大学生犯罪已成为当前社会治安中亟待解决的问题。通过对大学生犯罪现象的剖析,对其犯罪特点、原因进行了研究分析,并对减少在校大学生犯罪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犯罪;犯罪特点;犯罪原因;预防措施

中图分类号: D9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1-1297() 200809-141-01

随着大学生犯罪报道的逐渐增多,这个特殊的犯罪群体已经引起各方的关注。近年大学生犯罪不仅呈现增长的趋势,犯罪也向多样化、智能化发展。

一、大学生犯罪特点

(一)从涉罪类型分析

大学生犯罪的类型以盗窃和故意伤害为主,从目前的统计情况看,盗窃案所占比重最大,且作案目标大多以移动性强的个人物品如手机、随身听、信用卡等为主,涉案金额比较小,以千元左右金额居多;而故意伤害犯罪,多由各种小纠纷诱发,其中蓄谋犯罪较少,多为冲动型犯罪。

(二)从犯罪主体分析

大学生犯罪男女比例约为7:1,涉案大学生多以民办高校的本专科及高等院校成人教育学院的本专科为主;从年龄状况来看,以本科一、二年级和专科一年级学生为主。

(三)从犯罪主观故意分析

总体来说,大学生犯罪的主观恶性比较小,极少蓄谋犯罪,且在案件被破获后,能如实供述自己所犯罪行,认罪态度较好。

二、大学生犯罪原因分析

(一)社会原因

1、道德和法律教育的缺失或不足。传统教育“重学历、轻素质”,“ 重分数、轻道德”,普法教育相对缺乏,思想道德教育也没有真正落实到学生的素质教育中去。

2、社会不良文化的影响。当前,社会的主流文化是健康向上的,但像色情、暴力、荒淫享乐主义以及极端个人主义的非主流文化,在社会上起着极坏的影响,从而诱导大学生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尤其是在文化商业化作用下产生的糟粕文化,通过电影、电视以及书刊报纸等形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学生的一言一行,对青少年进行着错误引导。

3、家庭因素的影响。家庭教育在思想道德教育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大学生犯罪中,一部分大学生从小在家娇生惯养,导致上大学后也自私自利,在与他人交往中容易发生冲突甚至引发报复心理;还有的大学生来自贫困家庭,由贫困导致自卑,由自卑产生虚荣的自尊,面对同学间生活水平的强烈反差,心理上很受刺激,一旦自我调适不当,道德品质薄弱,就可能抵制不住诱惑,妄图通过犯罪获得物质上的满足。

(二)犯罪大学生心理原因

1、虚荣心产生的攀比思想。20多岁的大学生大多具有极强的表现欲,竞争意识强,若未加正确引导极易产生过分的虚荣心理,并寻求各种途径满足这种虚荣心,尤其是追求物质享受方面的攀比,从而成为大学生走上犯罪的心理诱因之一。

2、冲动之下的盲从及报复心理。走入大学校园的青年学生,从一心追求学业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心理的放松以及社会经验的浅薄使得其在与他人交往中往往不能独立做出正确的判断,在纠纷与冲突中不能理智的解决问题,不能控制过激行为,冲动之下走向犯罪。

3、孤独感导致的心理失衡。大学生犯罪中,犯罪主体尤以外地学生居多,由于远离亲人和家乡,心理易产生失衡,孤独感也油然而生,一些大学生企图在寻找刺激的过程中得到心理的满足,由于缺少足够的认识能力和判断能力,以致陷入犯罪的泥潭。

三、大学生犯罪的预防措施

(一)加强思想品德教育,引导在校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大学生犯罪现象的增加,也可以说是社会整体道德素质下降的一种体现。道德观念、良好习惯的养成,并非是一朝一夕之功,因此要通过学校教育加强在校大学生的道德修养,提高思想道德水平,为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自爱和互爱的意识,实现科学文化水平和思想道德素质的协调发展。

(二)有针对性地加强大学生的法制教育

各大院校应采取各种方式有针对性地加强法律常识教育,通过不同形式的法制宣传活动,增强大学生的法制观念,培养大学生学法、懂法、知法、守法的自觉性,强化大学生的法律意识,这样不仅可以降低在校大学生的犯罪率,同时也可以为社会培养更多经得起各种考验的有用人才。

(三)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引导,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针对大学生心理发展不够成熟的特点,学校要有意识地开展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开设心理咨询机构,帮助大学生形成健康向上的心理,减少一些不必发生的悲剧。当前尤为重要的是引导大学生控制情绪,消除其人格障碍,学会宽容,提高大学生承受和应对挫折的能力;注意引导大学生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多交朋友,笑面人生,热情生活,使自己的心理常常处于轻松愉快之中;大学生还应当学会正确处理恋爱与性问题,树立正确的恋爱观,以友情为重,不应过早确立恋爱关系,学校也应该适当加强性道德的教育,并利用大学生心理健康中心指导和帮助大学生以严肃的态度对待爱情,正视恋爱关系,保持稳定的情绪及健康的心理。

(四)实施预防与挽救相结合的政策

从犯罪特点来看,大学生犯罪一般主观恶性比较小,相对于社会一般人员的犯罪社会危害性较小,也容易改造,多数大学生犯罪案件检察院也视情节较轻作出不决定,这种有条件的区别对待,充分体现了惩罚与教育相结合的立法原则。每个大学生都是未来社会的精英人才,有些大学生涉嫌犯罪完全是一念之差,一旦被,按照校规、校纪这些在校生往往面临被开除的窘境,但是在法律准许的范围内对其予以适当的酌情处理是完全有必要的。

参考文献

[1]盛跃明,毕霞,刘江,唐国红.大学生犯罪的特点、原因及其预防――

对江苏省65名在监大学生罪犯调查的思考[J].社会,2004.(1).

上一篇:论事业单位内部财经控制制度建设 下一篇:中小企业战略管理发展之低成本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