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经营业绩评价指标体系构建面临的两难选择

时间:2022-10-11 03:33:40

浅谈经营业绩评价指标体系构建面临的两难选择

摘 要:业绩评价作为全面预算管理的重要环节,要发挥激励效用,必须解决好人的积极性问题。笔者通过多年的实务工作,提出了要真正调动起人的积极性,在经营业绩评价中必须注重评价对象的选择和指标属性的选择对经营业绩评价的关键作用。

关键词:业绩评价;指标;体系构建;选择

作者简介:邱艳玲(1979-),女,中国长安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财务会计部项目副经理,中级会计师,注册会计师,硕士。

中图分类号:F272.5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3.03.25 文章编号:1672-3309(2013)03-59-01

全面预算作为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手段,要充分发挥其权威性,必须做好预算管理的考评与奖惩工作。而科学合理又具有激励作用的经营业绩考核评价体系就成为预算管理的关键。目前,大多数集团公司经营业绩评价指标体系在设置时,混淆了对企业的评价和对经营者的评价,忽略了业绩评价对企业经营者的激励作用;评价指标未能体现业绩评价对全面预算管理应起到的约束与考核作用,从而出现了预算松驰、鞭打快牛以及逆向选择等现象,不能真正激发经营者的积极性。笔者在多年的实务工作中发现导致上述问题出现的根本原因是,大多数集团公司或者所有者在对经营者考核时缺乏正确的考评观念,对评价对象的选择以及由此引起的评价指标的导向性与参考性的选择不当。

一、评价对象的选择——评价企业还是评价经营者

现代企业制度下,尤其是国有企业,企业的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所有者按其出资额享有资产受益、重大决策和选择管理者的权利,企业破产时则对企业债务承担相应的有限责任。企业在其存续期间,经营者受所有者的委托在一定时期和范围内拥有经营企业资产及其他生产要素并获取相应收益。所有者、经营者各自的权利和责任相对应或相平衡,应当建立起相互依赖又相互制衡的机制,他们之间是不同的利益主体,既有共同利益的一面,也有不同乃至冲突的一面。

所有者需要将某些权力授权给经营者,以实现自身效用最大化。而经营者也是效用最大化者,因此经营者为了追求自身效用最大化有滥用委托权的可能,而参与损害所有权人利益的活动,由于经营者和所有者的目标并不总是一致的,所有者需要了解经营者的尽责情况,从而产生了经营业绩评价办法。从这个意义上说,经营业绩评价办法的根本目的是评价经营者是否按照所有者的利益最大化的要求经营企业,经营者的努力程度是怎么样的,是否存在损害所有权人的行为。

事实上,一家运行良好的企业,可能经营者并不十分尽力,企业仍然能够取得较好的业绩;而一家经营困难的企业,经营者拼尽气力,可能仅有一点点改观,最后取得的业绩也不一定突出。如果从评价企业的角度作为业绩考核的基础,必然带来考评体系的不公平,从而产生经营者的激励问题。因此,经营业绩评价的对象应是企业的经营管理者,而不是评价企业的好坏。

二、指标属性的选择——指标的导向性与指标评价标准的参考性的选择

确定了企业经营业绩评价的主要对象是企业的经营管理者而不是企业后,指标的导向性与指标评价标准的参考性就比较容易确定。

指标的导向性,主要是指评价指标的选择要能引导企业的奋斗方向与所有者的利益最大化一致,经营者的努力方向要与上级管理者的战略方向一致,符合上级管理者的管理要求。评价标准的参考性主要是指通过将企业的经营指标与评价标准相对比,能公平公正的反映出企业经营者的努力程度, 充分调动经营者的积极性。

为了反映集团公司的战略导向,经营业绩评价体系的指标设定方面,需要设置与集团公司战略导向相关的指标;当然,集团公司的发展阶段不同,所追求的主要目标也不同,这就需要设置统一的导向性指标;而对于不同的企业而言,个体企业发展规模、发展阶段、面临的经营难点和发展瓶颈也不同,必须针对不同类型的企业设置不同的类别的评价指标,从而能更好地体现经营者的努力程度和实现的业绩,真正激发经营者的最大潜力。

对于指标标准的设定,要充分考虑指标的参考价值,由于行业发展周期以及经济环境的宏观状况不同,不能设定一成不变的标准。因此可以在固定标准的基础上,引入集团平均水平或行业平均水平,或者设置分阶梯的评价标准,从而正确地评价经营者的努力程度,激发整个企业的潜力,避免由于企业发展不平衡而造成业绩评价失真的可能性。

综上,为了正确合理的构建经营业绩评价指标体系,首先要确定业绩评价的主要对象是企业的经营管理者而不是企业本身,从而避免由于评价对象选取不当带来的预算松驰和逆向选择;更进一步地,从而在指标的导向性和参考性方面做出正确的选择,进而激励企业经营者的潜力,与集团公司的战略导向保持一致。

上一篇:公民环境权利与环境保护 下一篇:药品注册是药品价格形成机制的切入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