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企业集聚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时间:2022-10-11 01:50:48

论企业集聚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摘 要:一国竞争优势不只依靠国内的大型企业,更重要的是那些扎根于国土上的企业集群。青岛市城阳区成立11年来,聚集了大量的企业群体,企业集聚促进了城阳区的就业和民营经济的发展,提高了区域生产率和竞争力。同时城阳区企业集聚效应发挥差异很大,规模效应不明显,企业分工和协作明显不足而且企业集聚的层次较低,因此需要政府部门和企业共同努力挖掘发展潜力,提高企业集聚的层次。

关键词:企业集聚;区域经济;城阳区

中图分类号:F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8)09-0093-03

0 前言

企业集聚作为区域产业组织的一种形式,能够产生集聚效应。Hendeson(1986)认为许多企业集中在一起,可以分享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其他组织机构的产品,能够很好的发挥其他组织和基础设施的规模效应。“集聚效应”是指各种产业和经济活动在空间上集中产生的经济效果以及吸引经济活动向一定地区靠近的向心力,是导致城市形成和不断扩大的基本因素。美国硅谷、中国浙江、北京、上海这样的城市都具有多种集聚效应。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企业为获取最大利益开始了全球范围的资源寻求,导致产业的价值链开始分解。产业价值链上的分解表现出空间上的集聚性,集聚成为了经济全球化的一种主要空间表现形式,创业活动频繁、集聚效应发挥好的地区经济迅速崛起。

城阳区作为山东省青岛市的一个下属区,内有青岛流亭国际机场,外临青岛港,胶济铁路、环胶州湾高速公路、青银高速公路、济青高速公路、308国道、204国道纵贯其中,形成极其便利的四通八达的海陆空立体交通网络,是青岛连接世界的桥梁和纽带。由于该地区便利的海陆空交通和良好的投资环境,吸引着诸多中外投资者的目光,使得该地区也成为青岛市外商投资企业的一个集聚地区。但是,这些企业由于自身的条件限制,面临着国内外的巨大竞争压力,如何充分利用集聚效应,拓展这些企业的外部生存环境,利用外部资源,增强区内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将是目前面临的迫切问题。

1 青岛城阳区企业集聚的特点

1.1 发展速度快

城阳区建区11年来,企业在数量、质量和规模上都取得了空前的发展,而且很大一部分都是外资企业,使得城阳区俨然已成为国际资本投入的高密度地区之一。截至2004年,累计批准利用34个国家和地区的外资项目1733个,合同利用外资29.3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3.8亿美元,开工投产企业1050家。其中,世界500强企业有11家,投资额超过千万美元的企业达62家。

随着越来越多的外资企业涌入城阳区,以及为了更好的吸引外商、服务外商,城阳区政府在全区范围内设立了国家级青岛出口加工区,以及玉皇岭、金岭、上马、河套、丹山、新城、国际空港7大工业区以及环海和海洋科技2个开发区,并以为依托形成了电子工业园、纺织工业园、橡胶工业园、台商工业园、新型建材工业园、再生资源加工区、韩国工业园等10余个专业配套的特色园区,总规划面积达167.19平方公里。这种“园区经济”的发展,使得企业能够更方便地接近市场,了解顾客的消费倾向,减少企业的学习成本,强化企业间的技术溢出效应,促进技术进步,加速企业的产品创新,这也是世界上很多国家的普遍做法。

1.2 企业来源广

截止到2004年底,城阳区实际吸收外商直接投资的国家(地区)已发展到15个。其中投资前5位的国家(地区)尤以韩国为首,其次是日本、中国香港、美国、中国台湾。在投资额过千万美元以上的62家外资企业中,仅韩国投资的就有23家,占总数的37.1 %,其次是日本11家,中国香港7家,美国4家,维尔京群岛4家,新加坡2家,丹麦2家,毛里求斯2家,中国台湾1家,澳大利亚1家,意大利1家,法国1家,泰国1家,加拿大1家,马来西亚1家。

便利的海陆空交通和良好的投资环境,吸引着诸多中外投资者的目光。伊藤忠商事、美国泰克公司、法国埃尔夫石油公司、加拿大庞巴迪等世界500强企业已在城阳捷足先登,以电子信息、电器机械、精细化工、纺织服装、食品饮料、新型建材、海洋生物等为主体的主导产业群正在建立,以玉皇岭、金岭、上马、河套、丹山、新城、国际空港七大工业区和环海、海洋科技2大开发区以及青啤、纺织、橡胶、建材、新材料等市级工业园为主体的区园联动、整体推进的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已经形成。

1.3 韩资企业多

城阳区是韩资企业密集区,如今,在城阳开工的韩资企业已有1500多家、累计实际投资额达到18.2亿美元,大约有3万名韩国人在城阳经商和生活。在城阳区已投产的60多家投资总额500万美元以上的外资企业中,仅韩国投资的就有23家,占总数的1/3以上,加之那些小规模的加工企业就更加数不胜数。

2 企业集聚促进城阳区发展

2.1 提高了就业率

随着城阳区企业集聚的增加,外来务工人员越来越多,韩资企业的密集分布,也成为了朝鲜族人员聚集最多的地方。同时,城阳区通过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让城市人口就业率和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目前,全区职工年平均工资达到15000余元;农民人均年纯收入达到5200多元;农民人均居住面积达到30多平方米。在城阳,因为企业集聚影响而找到新的工作岗位,生活水平和质量得到显著提高的村民很普遍。统计显示,城阳区每年转移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达6000人以上,全区目前从事非农生产的农民达到22万人,占全部农村劳动力的80%。

2.2 促进民营经济发展

企业的聚集和在此工作生活的30余万外来务工人员,还带动繁荣了城阳的第三产业。以往握锄种地的城阳农民坐地当起了“小老板”,仅2005年,城阳区就通过政策引导培育“创业小老板”4100户。南疃、王家女姑等社区通过建外商居住小区和打工者公寓,为村级经济的发展壮大找到了新的门路。2006年上半年,城阳区新材料、电子信息、石油化工、机械制造、纺织服装、生物医药食品六大主导产业中规模以上企业实现产值350多亿元,其中235亿元来自民营企业,比例数达到67%;增加值突破120亿元,增长31% ;实现税收8.56亿元,增长23.9%,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

企业集聚形成于一定的空间范围内,这种地理上的集中使得区域经济很快产生规模经济效应,从而提高区域生产率,使区域内的生产和销售份额增大,流通速度加快,并节约了各类交易成本,有效地提高了区域内的生产效率。

2.3 加强了区域产业竞争力

集群加剧了竞争,竞争是产业获得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动力。竞争不仅仅表现在对市场的争夺,还表现在合作上。同居一地,同行业的相互比较有了业绩评价的标尺,也为产业中各企业带来了竞争的压力。绩效好的企业能够从中获得成功的荣誉,而业绩差的企业因此会感到压力。同时,由于地理位置接近,产业集群内部的竞争自强化机制将在集群内形成“优胜劣汰”的自然选择机制,刺激企业创新和企业衍生。同时企业集聚环境有利于企业拓宽融资渠道,获得发展所需要的资金。企业集聚环境下,企业的交易活动不仅仅依赖于经济交换,而且还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相互之间的信用关系,企业集聚环境下高的信用依存度大大提高了企业实施“道德风险”的机会成本,正因为如此,企业之间更容易建立彼此信任的关系,这使企业能够在需要时,从产业园区内获得其它企业的资金资助。

城阳区按照“强化第二产业、扩张第三产业、精化第一产业”的思路,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加快调整所有制结构、产业结构、农业内部结构和劳动力结构,努力构筑可持续发展的经济体系,形成电器机械、化工橡胶、新型材料、电子信息、纺织服装、食品饮料、生物医药七大产业集群;形成了以有机食品、绿色和无公害农产品为主的农业生产格局;形成了以集市贸易、金融服务、交通运输及旅游为主的第三产业体系,年增加值达到50多亿元;形成了外向型经济的良好发展态势,累计实际利用外资突破20亿美元,提升了区域核心竞争力。

3 城阳区企业集聚存在的问题

3.1 企业分工和协作明显不足

城阳区经济发展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外商直接投资带动的,对外国和大企业过分依赖,而忽视与本地企业的联系,很难发挥集聚效应的有效作用。规模小而全,而不是专门从事各个企业所占比较优势的生产环节的生产,资源利用率与生产效率不高。大多数企业各自管理各自的生产,每一个企业自身负责自身的从生产到销售的一条龙服务,专业分工程度低,尽管集聚了很多企业,但是对集聚效应利用程度不足,对于提升自身的竞争力的提升也不足。

3.2 企业集聚的层次较低

近年来城阳区企业集聚现象有了很大发展,但是大部分企业产品技术含量低、资本含量低,缺乏创新及完善的体制和社会化服务体系。例如,城阳区的韩商企业,多数是“两头在外”的、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的中小型加工贸易企业,技术含量低。截至2005年10月份,批准韩国电子机械类项目437家,分别占韩资企业总数的19.3%和33.1%。比较有代表性的企业有青岛乐金浪潮数字通信有限公司、浦铁(青岛)钢材加工有限公司、青岛培明金属有限公司。纺织服装类项目458个,分别占总数的20.2%和19.9%,比较有代表性的企业有青岛大农纺织有限公司。工艺品、玩具企业637家,分别占总数的28.2%和7.6%,比较有代表性的企业有青岛茶山人造首饰有限公司、青岛图南工艺品有限公司。这种低层次的企业发展不利于吸引丰富的资金和专业的人才,缺乏经济发展的后劲,前景不容乐观; 即使能够吸引外资,劳动密集型企业也占绝大多数,而技术密集型企业比重相当有限。

3.3 产业配套条件不完善

城阳区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完善的配套产业链为其提业支持,城阳区作为青岛的出口加工区,加工贸易大部分为机电、海产品、服装等行业,而配套产业区尚未开发,精密机械、电子信息、新型材料、精细化工四大产业的产业配套尚未形成规模,不能为区内企业提供配套产品或者配套产品的质量和技术达不到区内企业的要求,致使很多企业使用外地的配套产品,据统计,斯蒂尔(青岛)动力工具有限公司的配套产品50%来自上海,40%来自广东。

3.4 政府政策有缺陷

在建区初始,由于政府经验上的缺乏,在引进企业进驻园区的时候,有重复引进、企业结构不合理等出现。而且随着园区的发展,这一情况越来越明显。前几年韩资企业就出现了大量撤资的情况。

4 对策建议

针对企业集聚的现状及问题,城阳区应采取积极措施,提高企业集聚效应,并将其作为经济政策的重要目标。

4.1 调整产业结构,发展高薪技术产业

区域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产业的发展。其中,产业结构的变化对于经济发展有着重大影响。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时,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往往不再是投资量的增加,而主要取决于结构的优化和技术的进步。产业结构不合理,往往制约着集聚现象的产生和发展,并对经济总体造成不利影响,因此,城阳区应该逐步改变自身这种规模小,劳动密集型企业的格局,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企业。

4.2 加快配套产业区的开发建设步伐

配套产业区发展好了,可以为城阳区企业提供强有力的依托,如为城阳区企业提业配套,为企业提供完善的生活服务设施,提高区内企业的区域竞争力,为区内企业拓展税源、增加收入等。

4.3 营造良好的企业集聚环境

政府对于企业集聚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应该采取积极主动的措施为企业集聚的发生营造良好的环境。第一,地方政府应为企业集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区域环境。一方面,政府要制定优惠的政策激励各种优势企业进入本地,诱导企业集聚的发生;另一方面,政府要充分了解本地区的企业状况和集聚现状,提供公共产品,搞好基础设施建设,努力创建企业所需的宽松市场环境。第二,政府应为企业集聚的发展提供合理的制度保证,带动并引导区域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首先,要逐步形成区域的利益协调机制,消除行政分割和障碍,建立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其次,要打破地方性政府保护政策,以区域整体利益为目标,构建整个区域发展的宏伟蓝图。第三,要积极培育促进企业集聚发生的文化环境。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还应结合国有企业改制与重组、工业园区的调整、老工业园区的搬迁、招商引资等方式,围绕主导产业,将一些相同、相关与相近企业逐步集中到某一特定区域内,加强相关企业间的联系,促进集聚的发展。一方面,要加大园区资源整合,调整空间布局,提高园区的承载能力;另一方面,要整合园区内产业链条,减少中间环节的浪费,为企业集聚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

参考文献

[1]迈克尔•波特著.竞争论[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3.

[2]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3]Hendeson,J.V.Efficiency of recource usage and city size[J]. Journal of Urban Economics, 1986,19,(1):7~70.

[4]刘建勇.产业集群内中小企业信用机制的构建[J].理论界,2007,(1).

上一篇:国库集中支付风险与控制探讨 下一篇:浙江省产业区域转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