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社会稳定关联因素分析

时间:2022-10-11 12:47:47

农村社会稳定关联因素分析

摘 要:农村社会稳定受诸多相关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农民就业、农村利益分化、农村社会保障、农村文化建设、农村基层民主、农村土地征用等均与农村社会稳定密切相关。系统地探讨这些相关因素与农村社会稳定的关联(正相关或负相关),有助于我们从不同方面、从关联的角度找寻实现农村社会稳定的长效机制。

关键词:农村社会稳定;关联因素;正相关;负相关

中图分类号:F912.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194(2007)06-0122-05

中国是一个农业和农民大国,农利的稳定是整个国家、社会稳定的基础和决定因素。农村社会稳定从表面看似乎是一个农村内部的单纯社会或政治问题,但就其实质和根源而言,却是一个突破农村范围、与农村内外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领域众多问题和相关因素交织在一起的复杂和多元问题。因此,思考和解决农村社会稳定问题就不能仅仅局限于农村内部、停留在社会、政治领域,而是要开阔眼界,转换视角,把更多的关联因素纳入考虑。

一、农村社会稳定的正相关因素分析

(一)农民就业与农村社会稳定的正相关

农民就业与农利社会稳定的正相关主要是通过其功能实现的。第一,就业保障功能的发挥有助于实现农村社会稳定。这是通过农民就业获得相应的收入、为其生存和发展提供物质和文化生活条件实现的。伴随经济的发展,农民就业实现的程度不断提高,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逐年增加:1990年为686.31元,2000年为2253.42元,2006年为3587元,农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因此不断提高。安居乐业的农民对社会的认同感不断增强,这对于实现农村社会稳定发挥着积极的保障作用。第二,就业激励功能的发挥有助于实现农村社会稳定。这是在利益机制和竞争机制的作用下,通过农民就业充分调动和发挥其主观能动作用实现的。一方面,利益机制的作用,对于农民在就业过程中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产生巨大的内在推动力。另一方面,竞争机制的作用,对于农民在就业过程中主观能动作刚的发挥形成巨大的外在推动力。这两种力量交织会形成一种巨大的合力。这种合力的作用形成一种会形成有为的社会氛围,这种氛围对实现农村社会稳定发挥着积极的推动作用。第三,就业分流功能的发挥有助于实现农村社会稳定。这是伴随农业生产的发展,通过农民就业的演进实现的。乡镇企业的崛起,实现了农民就业的第一次大规模分流。从农业生产中分流出来的农民就业岗位非常广泛,他们在自己所选择的就业岗位从事着适合自己的工作。这产生了两个方面的社会效应:一是普遍增加了农民收入;二是实现了农民就业途径多样化。这两方面效应对于实现农村社会稳定发挥了积极的减压作用。第四,农民就业协作功能的发挥有助于实现农村社会稳定。这是伴随着生产专业化与协作程度的提高,通过农民在就业过程中所形成的协作关系实现的。正是这种协作关系转化为农民的协作理念、协作意识和协作行为,进而又转化为实现农村社会稳定的纽带。这对于实现农村社会稳定发挥着积极的带动作用。

(二)农村利益分化与农村社会稳定的正相关

第一,农村利益适度分化为农村社会的动态稳定奠定了基础。改革开放特别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促进了农村利益的适度分化,这种分化肯定了农民个体利益的存在及其合法性,电肯定了农民在利益分配和地位上的差距。这种肯定激活了人们追求自身利益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维护了农村社会的稳定。第二,农利‘利益适度分化有利于推动农利‘民主政治建设,实现农村社会的稳态发展。农民阶层利益多元化引起农民利益表达多样化和政治参与的多样化,推进r农村民主政治发展。农村民主政治的发展,可以平衡各个群体的利益,充分保证社会经济利益分配的公平性,从经济根源上消除农村不稳定的社会因素;可以不断化解社会矛盾,逐步释放农村社会动乱的能量,杜绝农村社会矛盾的整体激化;可以有效制约公权的行使,充分保证政治权利分配的公平性,从根本上解决极易造成党群对立、政民对立问题;可以从根本上解决国家决策的科学化和公平性问题,防止农民不满情绪的大爆发及其相应的社会动乱。第三,农村利益适度分化有利于扩大农村中间阶层比重,巩固农村社会稳定的基础。现阶段我国农村普遍存在“温饱有余、小康不足”的现状,我们可以将当前我国农村存在的一些中等收入者看作是农村中间阶层。他们是勤劳致富者,是农村改革开放的受益者,是国家改革政策的最大拥护者和积极推动者,也是农村基层组织和地方政府最可靠的同盟,其在平衡和协调农村高收入群体和低收入群体间社会矛盾与利益冲突方面起到了无法替代的缓冲作用,成为农村社会稳定的平衡器。

(三)农村社会保障与农村社会稳定的正相关

第一,农村社会保障是一种社会安全制度,它通过对各种风险的防范和化解,缓解社会风险的破坏力量,从而实现农村社会稳定。健全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对农民可能出现的各种风险都有相应的保障措施和方法,它不仅能化解和分散已经发生的各种风险,而且还能预防备有关风险的发生,不致因众多个体的风险无法化解和规避而酿成群体的社会风险,从而消除农村社会稳定的不利因素,第二,农村社会保障具有调节农村社会人群之间利益关系、削弱农村社会利益矛盾的功能。目前,农村利益分化严重,阶层矛盾比较突出。农村社会保障通过利益再分配可以保护农利‘弱势人群的基本生存权,调节社会利益关系,削弱社会人群之间的利益矛盾。第三,社会保障可以通过维护社会公平来保持农村社会稳定。农利社会保障通过维护机会公平、起点公平和结果公平,把社会成员不分阶层地纳入社会保障范围,为农村社会成员提供基本的生存条件和生活条件,通过利益倾斜分配等方式努力缩小农村分配差距,扶助贫困者解除贫困,从而维护农村社会稳定。

(四)农村文化建设与农村社会稳定的正相关

第一,农村文化建设的减贫效应有助于农村社会稳定。农利文化建设有助于增加农民受教育的机会,有助于农民突破技术贫困的瓶颈而增收并缩小与其他群体的收入差距。相关研究显示,如果我国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受教育水平达到第二产业的同等水平,那么城乡劳动者的收入差距就可以缩小15%~20%。这种差距的缩小对维护农村社会稳定极为重要。第二,农村文化建设的村:会结构优化效应有利于农村社会稳定。农村文化建设能够为维护农村社会稳定提供智力支持。一方面,有助于提高农民素质,培养新型农民,这时 减少农村犯罪至关重要。海南省的调查显示,农民犯罪人员中文盲、半文盲占38%,高中文化的仅占5%。农民犯罪人员90%以上没学过法,也不懂法。另一方面,有助于农民实现向上的社会流动,进而形成有助于农村稳定的社会结构。第三,农村文化建设的社会心理优化效应有利于农村社会稳定。农村文化建没有利于确立符合社会主流价值准则的心理导向,夯实农村 的思想道德基础;有利于提高农民的心理承受力;有利于农民进行心理调节,形成稳定的心理品质。第四,农村文化建设的社会化效应有利于农村社会稳定。农村文化建设为农民的社会化提供良好的礼会环境,有助于农民的早期社会化;有助于农民的主动再社会化,即根据环境变化自动接受新的社会活动、生活方式。在社会快速转型期,这种积极主动的社会化和再社会化能够减少在社会变迁过程中产生的文化矛盾和文化冲突,维护农村社会稳定。

(五)农村基层民主与农村社会稳定的正相关

第一,农村基层民主的广泛性与农村社会稳定正相关。一是农村基层民主的享有者是除依照法律被剥夺政治权利以外的年满十八周岁的村民,民主主体的广泛性有助于实现农村社会稳定。二是村民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本村事务,充分享有选举权、决策权、管理权和监督权。村民通过多种渠道广泛行使自己的民利,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能够有效解决农村的内部纠纷,抑制农村的不稳定因素。民主内容的广泛性有助于实现农村社会稳定。第二,农村基层民主的直接性与农村社会稳定正相关。一是广大村民直接行使选举、决策、监督等民利,直接参与管理村民自治范围内的同他们的利益直接相关的社会公共事务,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村民民利行使的这种直接性有助于实现农村社会稳定。如江西崇仁县各村村民直接参与讨论解决与其利益攸关的治安问题,并积极参与到维护治安的行动中,最终建立了村乡群防群治网络,农村治安形势好转。2001年治安案件比上年下降38%,刑事案件下降57.2%,农民集体上访、宗族械斗、车匪路霸绝迹。二是村委会与村民利益的直接结合有助于实现农村社会稳定。一方而,村委会是由村民选举产生的,是村民利益的直接代表,当国家权力与村民的利益发生冲突时,对委会作为村民的代表能够利用正当的政治参与渠道,争取和维护村民的利益,减少村民一些自发的过激或不合乎法律规范的政治参与,从而减弱乃至消除有可能由此激化的农村社会矛盾。第三,农利‘基层民主的自治性与农村社会稳定正相关。民主选举、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民主监督这“四个民主”是当前农村村民自治的主要内容。通过“四个民主”的运行,村民利用自己拥有的自治权利,直接参与农村公共事务的管理,拓宽了村民表达自己意愿的制度化政治参与渠道,进而保障农村社会稳定。如四川省眉山市在实行村民自治后,民事纠纷调解率达98%以 上,基本达到了纠纷调解不出村上防告状不出乡镇。

二、农村社会稳定的负相关因素分析

(一)农民就业与农村社会稳定的负相关

其实的农民就业存在着诸多问题,这些对农村社会稳定具有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体现为负相关。第一.农利大量剩余劳动力的存在影响农村社会稳定。日前农村尚未实现就业的劳动力和滞留在农业生产中的剩余劳动力有1.8亿,尤业和隐性失业率超过33%。这些劳动力就业无门,致富无路,终日无所事事,其中一些人养成种种恶习,引发了严重的农村社会治安问题,导致农村暴力犯罪突出侵财犯罪多发、制贩危险物品严重、社会丑恶现象。2006年1~9月份,全国农村发生盗窃粮食、牲畜、生产资料等侵财案件88万起,发生杀人案件 :8031起、伤害案件5.9万起。这些与农村大量失业人口的存在有极大的父系。第二,农民就业权益缺失影响农村社会稳定。在农民现实就业过程中,农民的平等竞争权、自由选择权、自我维护权等都存在着小同程度的缺失。有的地区实行“先城镇、后农村、先本地、后外地”的用工原则,使得农民就业的平等竞争权受到限制;有的地区对外来农民就业规定了很多职业限制,这使得农民就业的自由选择权难以实现;承包农户依法自主经营的权力和在外资企业、私营企业务工农民依法维护自己正当权益的权力等在现实是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这些导致农民非公平就业和无保障就业乃至难以就业,诱发其认同危机和心理危机,滋生对社会等的不满情绪乃至仇视、报复心下,致使偏激乃至违法行为发生。第三,农民就业竞争力弱影响农村社会稳定。由于受教育程度低,农村劳动力素质普遍较低。2004年流动就业的农民工中初巾文化程度的占65.5%,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l与18 4%,受过技能培训的占71.8%。(p84)受教育程度越低,择业能力越弱,择业余地越小,就业路子越窄,他们中的大部分只能选择一些苦、脏、累、险而又收入少的体力劳动。由此而导致他们中的不少人心理失衡,有的甚至铤而走险。第四,农民外出就业对“留守儿童”疏于管理影响农村社会稳定,我国目前有1.2亿农民常年外出就业,“留守儿童”数量已达2290万人。(P229)这些“留守儿童”在缺少父母引导、关爱和教育的情况下,出现性格缺陷、心理障碍乃至心理畸形,出现了厌学、逃学型、自由散漫型、孤僻型、逆反型、浪费型等一系列“留守儿童综合症”。这些严重影响着“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并由此而引发青少年犯罪。所有这些都会影响农村社会的稳定。

(二)农村利益分化与农村社会稳定的负相关

第一,农村利益过速分化突破了政治制度发展和社会整合力量的可承受限度,影响农村社会稳定。一方面,我国农村利益格局的快速变化和利益关系的急剧调整,极大地激发了农民利益表达的愿望和政治参与的热情;另一方面,我国农村政治制度化水平还不高,其民主动和开放性尚未达到能够容纳公众进行广泛政治参与的程度,使一些农民的利益要求通过政治参与得不到满足,导致政治参与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形成农民政治参与的挫折感。如果这种挫折感不能得到很好地调整和正确的引导,就被引申到制度本身,对基本制度产生不满,甚至对国家和社会失去信任和信心,走向极端,形成一种目的破坏欲,危及农村社会的稳定。第二,农村利益过度分化会使低收入者产生相对剥夺感,影响农村社会稳定。农村利益过度分化会使低收入者产生相对剥夺感,这会冷漠人们对于社会改革的热情和期望,继而逐渐丧失对社会的信任感和道德责任感,产生严重的社会心理不平衡。社会心理小平衡往往转化为对社会的不满、怨恨和对占有财富的畸形渴望,从而加剧其道德、行为失范。第三,农村中不合理、不合法暴富者既得利益的过分膨胀成为影响农村社会稳定的直接诱因。在农村,一些人通过非法行为暴富,成为先富群体,他们与其他群体特别是尚未富裕群体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成为诱发农村社会不稳定的直接原因。不合理、不合法致富群体的不断扩大,也从组织纪律和道德支持的层面对执政党的合法性和农村社会稳定带来了影响和冲击。此外,不合理、不合法暴富者炫耀性消费、对贫困阶层的轻蔑和羞辱等不明智行为,更足起到了一种为这种紧张的社会关系火上加油的作用,往往成为另一种冲突爆发的导火线。

(三)农地征用与农村社会稳定的负相关

农村税赞改革之后,土地问题成为农村经济中 的突出问题,由此引发的矛盾成为农村最尖锐的矛盾。而在所有这些问题和矛盾当中,由农地征用引发的矛盾又占了绝大多数。有关资料显示,目前因征地引发的农村已占全国农村的65%以上。看似简单的土地问题已经由纯粹的经济问题衍变为经济、社会、政治上的综合问题。农村土地征用与农村社会稳定之间存在着显著的负相关。

第一,失业与农村社会稳定负相关。我国目前因农地征用导致的失地农民数量在4000万-6000万之间,按照目前城市化进程和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十年后失地农民总数将达到l亿。这些失地农民大多没有就业,失地即失业的情况相当普遍。失业对农村社会稳定构成很大威胁。一是失业导致失地农民的大规模流动,这种流动不可避免地带来众多的社会问题,影响社会稳定。二是失业导致失地农民没有正常的收入来源,成为新的弱势群体,加上这些弱势群体普遍认为导致自身弱势地它的主要是社会原因而非个人原因,由此滋生对社会和政府的不满,这种不满情绪有可能引发一系列的社会问题。三是失业导致失地农民成为无业游民,处于无所事事的生活状态。这种状态很容易使他们成为社会的不稳定因素。第二。失权与农村社会稳定负相关。农地征用导致农民的土地权及附着在土地上的其他权利《自由交易权、合法财产权、正当民等》严重缺失:这些权力的缺失严重影响农村社会稳定:一是农地征用对农民土地财产权的侵犯和剥夺容易引发农民的不满和反抗;采用暴力和强制的办法征地就更容易激化矛盾,导致纠纷和冲突。随着农民维权意识的强化,这种不满和冲突会越来越多,越来越激烈。有数据显示,目前有关农村土地的争议主要是征地方面的纠纷,占抽样总数的60.1%,其中,非法征地或强行征地占抽样总数的33.1%。二是随着近年来土地价值的上升,土地财产权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由此引发的冲突也就越来越激烈:三是农民失地后社会保障权的缺失使失地农民成为既有别于农民,又有别于城市居民的边缘群体,其生活水平和社会满意度下降。生活境遇的这种变化容易引发其心理和情绪的变化,使其成为社会稳定的潜在和现实威胁。第三,失利与农村社会稳定负相关。一是补偿标准太低削弱了农村稳定的经济社会基础。目前国家征用农民土地的补偿仅相当于农民3―5年的收入,只能够维持农民7-12年的基本消费。低廉的补偿金难以补偿农民的实际损失,不足以维持农民的长远生计,引发农民的不满。二是土地征用补偿价与土地出让价的悬殊价差、土地收益分配的严重不公大大强化了农民的相对剥夺感,导致失地农民_的心理失衡。目前土地收益的分配中政府占60%~70%,农民仅占5%~10%,土地收益分配严重不公。三是极少数地方政府热衷于搞“土地财政”,对农民土地进行“低征高卖”,以地生财(2003年我国土地出让金收入占地方财政预算内收入的比重达到了54.7%),更是引发了失地农民的不满,激化了农民与政府的冲突与对立。四是拖欠、截留、挪用、侵吞征地补偿金的现象普遍存在,给失地农民造成了较大的伤害,增加了农民的怨恨,激化了农村社会矛盾,很容易构成农村社会不稳定尤其是的导火索。

(四)农村文化建设与农村社会稳定的负相关

第一,农村文化建设受益不均衡不利于农村社会稳定。一是受益不均衡易产生文化冲突和矛盾,而文化矛盾和文化冲突是影响社会稳定的一个特殊而关键的因素,是社会动荡的内在诱因。二是农村文化建设(如教育等)受益不均衡易形成不同的知识水平和专业技能,由此使个人就业机会和收入水平不均等,这种不均等会影响农村社会的稳定。因为基尼系数每上升一个百分点,偷窃案件发生率将上升0.0788%,凶杀案件发案率将上升0.00065%。侵财案件发案率、暴力案件发案率将分别上升0.0.99l%和0.0188%。第二,农村文化建设的过度社会动员效应不利于农村社会稳定。莫顿认为,犯罪等行为主要是由文化所诱发的过高愿望同阻止这些愿望实现的社会结构之间的断裂导致的。农村文化建设的社会动员会唤起农民的变革热情,但同时也刺激了农民需求欲望的膨胀,加上传统规范的打破和新制度的功能缺失,极易使社会失稳。第三,农村文化建设带来的信息失稳效应不利于农村社会稳定。过去农村信息相对封闭,而文化建设势必会对农村原有的信息相对稳定造成影响。一是信息不稳定必然会导致信息分化,导致信息资源在农民中分配失衡,致使“信息贫困者”可能产生相对剥夺感。二是信息供给的不稳定;难以满足人们对有用信息的需求,易引发人们瞬时的过度社会参与和引发社会关系的紧张,从而导致社会矛盾和冲突增加。三是信息结构不稳定会与原有信息结构产生冲突,对农民原有思想认识形成冲击,若缺乏先进文化的引导,易导致农村文化的结构性退化,引发农村社会的不稳定。

三、基于关联视角的农村社会稳定对策

(一)强化相关因素与农村社会稳定的正相关

第一,强化就业与农村社会稳定的正相关。从增加农业的资金和科技投入入手为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增收创造条件,从推进劳动力市场工资指导价位、最低工资保障等制度入手,为从事非农业生产的农民工增加收入提供必要的制度保证;从而强化农民就业的保障功能;完善农民就业的利益机制和竞争机制,强化农民就业的激励功能;加大对加快乡镇企业发展和对农民外出就业的支持力度,强化农民就业的分流功能;健全和完善强化协作的管理制度,开展协调人际关系的价值观教育,强化农民就业的协作功能。第二,强化农民利益分化与农村社会稳定的正相关。积极促进农村利益适度分化,推动农村中间阶层的增长。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打破“一国两策、城乡分治”的不公平政策体制对农民进一步发展的限制;创新土地制度;实行农村土地产权有偿转让,健全土地流转机制,增强土地的合理流动;鼓励非农收入较稳定的农民(如农民工)向种地农民转包、转租其土地;使之“离土又离乡”,加快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使社会阶层结构中该缩小的社会阶层尽快地小下去。第三,强化农村社会保障与农村社会稳定的正相关。建立农村贫困户的分类管理机制,建立社会救助与扶贫相结合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分层推进农村社会保险制度的构建,逐步建立农村失业保险制度,实行农民、政府和企业三方共同负担的失业保险制度;全力推进农民特别是农民工参加工伤保险,加快推进农民工较为集中、工伤风险程度较高的行业及各类企业参加工伤保险;将农业保险纳入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积极争取中央财政对政策性农业保险的支持,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通过中央财政建立国家农业巨灾风险保障基金,用于应对农业灾区可能对农业保险体系造成的毁灭性打击。第四,强化农村文化建设与农村社会稳定的正相关。抓好农村文化建设的“三个到位”:思想认识到位、

上一篇:科学发展观形成动因分析 下一篇: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和核心价值观的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