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学习中的“跳跃”思维

时间:2022-10-11 10:35:17

初中数学学习中的“跳跃”思维

摘 要: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经常发现学生学习中出现思维“跳跃”,不按教师的要求做,针对这个问题做了一些探讨。

关键词:初中数学;思维;跳跃

一、初中学生的思维特点,喜欢“跳跃”思维

数学学习是对新的数学知识的学习,而要掌握新的知识需要经过几个过程,见证、理解、模仿、巩固、掌握。初中的学生处于接受新生事物最快速的阶段,但是没有耐心,表现在学习过程中的“理解”喜欢搞“模糊理解”,跳跃思维;“模仿”过程喜欢步骤“跳跃”;“巩固”过程希望一遍到位,节奏跳跃。如,在分式方程中去分母,方程两边都乘以最简公分母时,课本中为了书写简练而省略了这一步,而这一步是去分母最重要的一步,这关系着思维中乘以方程中的每一项,若不写这一步,学生就会把常数项漏乘,就会约分错误。再如,约分后分子和最简公分母约剩的因式相乘时,多项式的应先添括号相乘然后再去括号,学生往往不爱添这个括号,直接相乘,尤其这一项前是减号时,容易出现符号和分配错误。

在教学中,数学教材为了简洁,经常省略这些步骤,或者说这些思维过程,教师应该注意到这些,实实在在地做到每一步都写出来,掌握牢固了,再省略不必要的步骤。

二、如何形成思维定式

在知识形成定式的学习中,“跳跃”思维出现的学生,有的是头脑灵活的,他理解比较快,一说就懂,这是典型的思维活跃,这类学生中有些人对知识形成定式的训练不耐烦,不愿意;有的是理解能力不够的,理解中断,模糊理解,实际是思维间断;有的是学习习惯形成的,有的是性格特点形成的,这些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都不能按部就班地完成,不是丢三落四,就是断断续续,这些都不利于形成定式。

举个例子,优秀的篮球运动员为了达到投篮动作的定式,达到稳定的高命中率,每天练习投篮达两千次,而我们的学生在第一次练习时就不能按要求完成,第二次练习就不耐烦,这怎么能形成思维的正确定式呢。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该进行多次的训练,克服学生性格、能力、习惯上的弱点,形成思维的正确定式。

三、如何培养和看待“跳跃”思维

“跳跃”思维就像奔腾的河水,既要引导约束又要激励,让“思维”像河水一样奔流不息。“跳跃”思维是数学学习中的“发动机”,是发散思维和创新思维的种子,正确的“跳跃”思维可以演变成灵感。在数学学习中有不同的学习对象、不同的思维方式,应区别对待。对“天才”的学生要发现、鼓励,更要培养他们扎实基础的能力和技能,才有可能产生灵感的火花,这样的“跳跃”思维才是可取的。

“天才”的学生毕竟是少数,教师在教学中可适当培养学生“活跃”思维,不鼓励学生“跳跃”思维,更不鼓励学生“跳跃”过程和步骤,因为这会造成掌握知识不牢固。

四、要做到学生不“跳跃”思维,必须教师思维不“跳跃”

教师队伍中有相当一部分教师的思维是相当“活跃”的,尤其是自认为学习成绩优秀的教师,他们可以最快的速度解出难题,他在给学生讲解知识时,用自己的思维方式来对待学生,造成所谓的学生听不懂课的情形,这就是所谓的“天才”的教师教不出“天才”的学生,教师教不会,并不是教师的解题不行,而是教师没有设身处地地从学生的思维方式设计教学方式,所以,教师的“跳跃”思维要不得,而且要以身作则培养学生思维的不“跳跃”。

为了培养出更优秀的学生,出成绩、出人才,教师在教学中多注意这些问题,处处留心,长此以往,集小成可为大事矣。

参考文献:

赵振威.中学数学教材教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上一篇:农村初中英语中的朗读与背诵 下一篇:浅谈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