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标志物TPS\VEGF在乳腺癌诊断中的应用

时间:2022-10-11 10:01:01

肿瘤标志物TPS\VEGF在乳腺癌诊断中的应用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9.261

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现居中国女性恶性肿瘤发病率首位。寻找理想的乳腺癌肿瘤标志物用于乳腺癌诊断、疗效监测将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为探讨组织多肽特异性抗原(TPS)、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乳腺癌中的应用价值,特进行本研究。现总结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女性乳腺癌患者50例,年龄40~65岁,平均49.2岁,均经病理证实。同时取乳腺纤维腺瘤患者15例,年龄34~55岁,平均41.5岁,作为良性对照;另取同期体检的健康女性10例,年龄38~45岁,平均40.3岁,作为正常对照。

仪器与试剂:TPS采用ELISA法检测。试剂盒购自美国的BPB Biomedicals公司。其正常分界值为4.5ng/ml,超过此分界值为阳性。VEGF采用ELISA法检测。试剂盒购自深圳晶美生物制品有限公司(美国R&D公司进口分装)。其正常分界值为125ng/ml,超过此分界值为阳性。BIORAD酶标仪检测。具体操作方案参照试剂盒说明。

标本采集:清晨空腹外周静脉血4ml,分离血清,-20℃保存待测。

统计学处理:统计由SPSS12.0统计软件包完成。采用LSD-t检验和X2检验。

结果

乳腺癌组血清TPS、VEGF水平均较良性组及正常对照组均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良性组与正常对照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乳腺癌组、良性组、正常对照组三组TPS、VEGF阳性率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果见表1。

TPS诊断乳腺癌的灵敏度为70%,特异度为92%。VEGF诊断乳腺癌的灵敏度为56%,特异度为84%。VEGF联合TPS联合诊断乳腺癌的灵敏度显著升高,为88%;特异度为95%。

50例乳腺癌患者行改良根治术后,血清TPS、VEGF水平较术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果见表2。

讨论

乳腺癌肿瘤标志物的研究由来已久,CA153、CEA、CA125等是目前临床常用的乳腺癌血清学标志物。近年来,组织多肽特异性抗原(TPS)、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作为肿瘤血清学标志物的研究被逐渐关注。

组织多肽特异性抗原(TPS)是细胞角蛋白18片段上的M3抗原决定簇[1]。细胞角蛋白是上皮组织特有的成分。与传统反应肿瘤负荷的血清学标志物(CEA、CA153、CA125等)相比,TPS是反映细胞增殖状态的指标,代表细胞的恶性增殖潜能[2]。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是特异作用于血管内皮细胞、上调血管生成的最有力、最具特征性的因子,在生理和病理性血管新生中起重要作用[4]。

本文研究结果显示,乳腺癌患者血清中TPS、VEGF水平均较良性组及正常对照组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PS诊断乳腺癌的灵敏度为70%,特异度为92%。VEGF诊断乳腺癌的灵敏度为56%,特异度为84%。VEGF联合TPS联合诊断乳腺癌的灵敏度显著升高,为88%;特异度为95%。而文献显示,传统的血清学指标如CEA诊断乳腺癌的敏感度为20%~30%;CA153诊断乳腺癌的敏感度也只有40%~50%。表明血清TPS、VEGF对乳腺癌均有一定的诊断价值,TPS的敏感性相对最高。而联合二者检测则可大大提高其对乳腺癌的诊断敏感度,对诊断有重要价值。

本研究中比较了乳腺癌患者行改良根治术前后(术后5天)血清TPS水平的变化,发现根治术后TPS水平下降显著。TPS阳性的乳腺癌患者中71.43%(25/35)手术后降至TPS正常水平。TPS在该研究中表现出的迅速反应可能原因在于手术治疗能够更快更有效地减少体内肿瘤细胞的数量;TPS在血清中的半衰期相对其他肿瘤标志物均短(<24小时)。TPS在乳腺癌手术治疗中反应早,敏感性更高。所以,临床上应尽量创造条件进行手术治疗,在此基础上辅助其他治疗方式。

本研究同时发现乳腺癌患者行改良根治术后血清VEGF水平亦显著下降。本研究显示VEGF阳性的乳腺癌患者中仅21.43%(6/28)手术后降至正常。分析原因可能与乳腺癌根治术手术创面大,在创伤愈合过程中继发于创伤的血管生成爆发等有关[3]。

总之,血清学标志物TPS、VEGF对乳腺癌均有一定的诊断价值;二者联合检测对乳腺癌诊断有一定优势。检测血清中TPS、VEGF水平对乳腺癌疗效监测是一种有效的手段。

参考文献

1 张延龄,金忱.组织多肽特异性抗原[J].国外医学外科学分册,2004,31(3):152-155.

2 徐兵河.乳腺癌[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5:988.

3 李云涛,范忠林,李海平.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手术前后血浆VEGF的变化及其意义[J].肿瘤防治杂志,2005,12(6):432-434.

4 马涛,谷俊朝.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与乳腺癌的临床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外科学分册,2005,32(1):66-69.

上一篇:DR在胸部肋骨骨折诊断技术中的价值 下一篇: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技术在急性脑梗死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