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临床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07 04:56:15

肿瘤临床论文

肿瘤临床论文范文第1篇

由于腮腺MPT的多灶性、多病理及多时性类型特点,完善而细致的术前检查十分关键。依靠病史及症状可以对腮腺肿瘤进行初步的良恶性的鉴别,但其局限性也是显而易见的。就腮腺MPT而言,了解肿瘤数量、部位、边界的情况尤为重要。因此,通过影像学手段如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CT检查及磁共振成像(MRI)检查获得更多信息以指导治疗方法十分有必要。

1.1多普勒彩色超声检查超声波在软组织中传播时,由于组织的密度和特性差异而产生不同的回声,对软组织肿瘤和囊性的鉴别有帮助,通过连续多切面扫查腮腺,观测病变的大小、数量、形态、边界、包膜、内部回声、衰减特征,而且其能明确辨出淋巴结的皮质及髓质,区分淋巴结与肿瘤。另一方面费用低廉、安全无创、便于复查、动态追踪等优点在腮腺疾病诊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B超对肿瘤还是缺乏特异性影像学表现,并且对深叶结构显示不够清晰。

1.2CT检查

CT对头颈部各种类型组织结构都有很好的显示能力,可确定肿块大小、数量、形态、边界等,诊断困难病例可通过造影,突出血管、肌肉等与肿物的关系,判断肿物的范围、大小及性质,并能及时发现周围动静脉的受压情况和肿块存在的关系。正常腮腺组织密度较低,低于肌肉,但是却比脂肪组织高,而肿瘤组织为实质性,密度高于腮腺。一般认为,圆形、界限清楚,多为良性;分叶状或不规则,但分界清,多见于有局部侵蚀性良性肿瘤和生长较缓慢的低度恶性肿瘤;弥漫不规则,界限不清,多为恶性肿瘤。CT的问题主要在于单纯依靠CT片不能区别炎性肿块和肿瘤,无法直接显示出病变与面神经的关系等。

1.3MRI检查

MRI其对软组织的病变显示性能优越,能清晰显示病变部位、范围和与重要神经血管关系,对肿瘤的治疗方案的选择很有价值,特别适用于腮腺深叶肿瘤。MRI具有良好的软组织分辨率及多参数的应用可获得丰富的诊断资料,能够提供如下信息:是否存在实体肿瘤,肿瘤的数量、位置、范围,常见腮腺良、恶性肿瘤的各自特点,肿瘤与神经、血管的关系。

1.4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

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FNAC),因其价廉、快速、安全、诊断准确率高而被广泛用于头颈部肿块的术前诊断。何悦、吕炳建等分别对腮腺区肿块患者进行细胞学检查,诊断准确率超过85%.定性诊断准确率超过90%,并且均未出现人们所担心的肿瘤针道种植和扩散等严重并发症。因此,目前很多学者均建议FNAC列为常规检查,确定肿瘤性质,尽可能地对肿瘤进行鉴别,指导治疗方法的选择。

2治疗方法良性

MPT手术治疗为首选方式。Franzen&Koegel主张切除全部或大部腮腺,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复发率,但是其弊端在于手术创伤大,术后面部凹陷畸形明显,发生面瘫和Frey综合征的概率大。俞光岩等主张肿瘤包膜外切除术或腮腺浅叶部分切除术更适合于大多数WT,因为大多数的WT定位于腮腺的尾部,同时多数淋巴结亦定位于腮腺的尾部,即腮腺腺体后缘和胸锁乳突肌的前缘的交界处。在这些淋巴结的显微镜检查中,时有发现微腺瘤或肿瘤细胞占据,故应切除位于腮腺尾部边界淋巴结,以防复发。对于非WT的其他腮腺肿瘤,外科手术是目前治疗腮腺肿瘤最为有效的手段,首次术式是否正确是影响手术效果的关键,因此临床应根据肿瘤的大小、位置及良恶性质确定手术术式和切除范围。对良性腮腺肿瘤,多数学者主张采用保全面神经的腮腺浅叶或全叶+肿瘤切除术,即位于浅叶则单纯切除浅叶,如位于深叶则须行全腺叶切除。由于良性腮腺肿瘤多为多形性腺瘤,一般包膜不完整,手术不彻底者容易复发。故行腮腺区域性切除、腺叶切除或腮腺全切除,可避免因残存或种植而引起的复发。目前,随着功能保留性外科的兴起,越来越多的学者倾向于对位于浅叶、直径不超过4.0cm的良性肿瘤,且其边界清楚者采用肿瘤+部分浅叶的区域性切除术,该术式创伤小,减少了面神经损伤和Frey综合征的发生率,保留了部分腮腺功能,且其复发率与传统术式相比并无明显的差异。但对体积较大以及源于深叶的肿瘤仍以传统术式为宜,以保证安全地切除边缘,防止复发。对于恶性腮腺肿瘤,则应尽可能采取腮腺全叶切除+术后放疗,如肿瘤已突破腺体被膜而出现局部广泛。浸润者则需行扩大切除术,扩大切除范围应依据术前影像资料和术中所见来决定,常常包括全腮腺、下颌深枝、颧弓和颧骨、耳廓及部分乳突等结构,以减少复发率,提高术后生存率。

3展望

由于腮腺MPT的低发病率,肿瘤多灶性、多中心性等特点,导致漏诊和误诊,出现术后复发甚至更严重后果。因此,对该类疾病的前期诊断应慎重谨慎。而对该类疾病病因学的研究还应进一步深入。目前多数学者观点认为,除MT外,其他类型腮腺MPT的易感倾向无明显规律,不排除是一种偶然的巧合现象。但也许是现阶段的研究还只是在疾病的宏观上,分子水平和DNA特点依旧不得而知。未来,分子分析可能会帮助分析这些瘤细胞在起源上的联系。

肿瘤临床论文范文第2篇

1.1材料收集

2008~2013年鞍山市第四医院胰腺手术标本最终确诊为PNEN的病例12例,应用WHO(2010)胃肠胰神经内分泌肿瘤的新标准整理全部资料。

1.2方法

所有标本均经10%的中尔马林固定,石蜡包埋,HE染色,镜下观察。免疫组化Envision法所用抗体CgA、Syn、广谱CK、E-Cadherin、vimentin、CD10、CD56和β-catenim均购自中杉金桥公司。

1.3结果

判定每种染色每张切片均计数10个高倍视野,每个视野计数100个肿瘤细胞,阳性细胞数占全部瘤细胞的10%以上者为阳性病例。

2结果

2.1临床资料

12例患者中男性7例,女性5例,男女之比1.4:1,发病年龄10~78岁不等,中位年龄50岁,有症状者4例有相应的激素分泌症状;无症状者8例体检发现或以腹泻、腹胀、背痛就诊。12例中6例为G1,4例为G2,2例为G3。发生部位4例发生于胰体尾,5例于胰头,2例于胰颈部,1例于胰头胰体。从分型上看8例为无功能型表现为胰腺炎症状;4例为功能型肿瘤。

2.2病理检查

2.2.1巨检

肿瘤通常呈实性,切面灰白或灰红,质中等,部分质软伴有出血。肿瘤最大径0.8~16cm不等。

2.2.2镜检

瘤细胞形态相对一致,有“器官样”结构,细胞呈腺样,管泡状,巢状排列,胞质为嗜酸性颗粒,核居中圆形或卵圆形,部分核仁清楚,可见核分裂像。

2.2.3免疫表型

10例CgA(+)(83.3%);8例Syn(+)(66.7%),但未见CgA和Syn都为阴性患者;CD56在G1,G2中表达较好,在G3中灶(+);广谱CK、E-Cadherin、vimentin、CD10、和β-catenim等标记多为(-)。

3讨论

3.1临床特点

PNEN较少见,占胰腺肿瘤的1%~3%,发病年龄30~60岁,无性别差异,与解剖学位置和细胞功能无关,临床分为功能性和无功能性,其中无功能性占45%~60%;功能性占40%~55%。本组功能性患者多是以相应的激素综合征就诊,临床表现为顽固性低血糖、难治性胃溃疡等。无功能者大多在体检中发现,2例以胰腺炎就诊,另1例患者肿瘤侵犯邻近器官才在临床显现。

3.2诊断

大多数PNEN属低级别,镜下瘤细胞形态相对一致,有“器官样”结构,细胞呈腺样,管泡状,巢状排列,胞质为嗜酸性颗粒,核居中圆形或卵圆形,部分核仁清楚,核分裂少见。

3.3鉴别

诊断胰腺实性—假状瘤常有以下特点:(1)肿瘤未表现出激素综合征而仅有局部症状;(2)肿瘤直径常超过5cm;(3)肿瘤常含有由透明泡沫状胞质的细胞组成的细胞族;(4)肿瘤中常见到细胞内或细胞间聚集的PAS阳性透明球;(5)肿瘤中可见到宽的,透明变性间隔包绕小血管;(6)肿瘤中见到出血、坏死灶和偶见胆固醇结晶;(7)瘤细胞不表达CgA及Syn,表达vimentin和CD10;结合免疫表型及常规形态可鉴别诊断。

3.4分级、分期与预后及治疗

目前认为所有的胰腺内分泌肿瘤均为恶性肿瘤有转移和复发风险。PNEN发生于胰腺各个部位,临床表现多样,易被误诊,有早期发生远处转移的可能。确诊依靠病理诊断,手术是主要的治疗手段,预后较好,肿瘤分级和临床分期是影响PNEN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分级低、临床分期早、肿瘤体积小和年龄小的患者预后好。

肿瘤临床论文范文第3篇

1.1一般资料

1.1.1护生分组情况选择2012年6月~2013年4月来我院我科实习护生20人,其中本科生6人,大专生10人,中专生4人,各学历护生按均等的原则随机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各10人,观察组实行人文关怀护理带教法,对照组实行传统护理带教法。观察比较两组护生的护理效果。

1.1.2肿瘤患者分组情况选择我科住院肿瘤患者90例,男61例,女29例,年龄37~78岁,中位年龄(55.6±2.5)岁。按随机抽取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5例,分别为护生相对应组的护理对象。观察比较两组患者被护生护理的效果。

1.2临床护理带教方法对照组:实行传统的带教法。即按照教学大纲要求,制定和写成教学计划,每周1次小讲课,按班次及资质安排临床带教。观察组:实行人文关怀护理带教法。即均由心理学专家统一培训相关人文关怀知识及沟通技巧,考核合格的有资质的护理带教老师带教。具体方法如下:

1.2.1人性化优质护理理念的输导当人类进入21世纪,人们更加关注身心健康,护士不再只是被动而机械地执行医嘱,而是要融入人性化的护理,以人为本,关爱生命健康。对护生进行人性化护理服务理念的输导。护生初到多数对带教老师敬而远之,这就要求带教老师应以友好真诚的态度热情接待学生,用亲切自然的语言介绍自己,重视入科宣教,介绍科内人员及科室工作情况,要在较短的时间内消除护生的陌生感及紧张心理。护生缺乏沟通技巧,对于在实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困难,容易产生焦虑等心理。带教老师应通过各方面的人文关怀,加强与护生的交流沟通,较好地解决护生刚进医院过程中出现的各种负面情绪及心理需求。工作中,带教老师要亲力亲为,以身作则,让学生充分体会到自己作为一名未来的护理工作者与带教老师在人格上是平等的,从而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使他们在轻松和谐的气氛中实习及工作。这样,既消除了教师与护生间的隔阂,增加了信任感,又提升了带教老师的形象。在老师这种人性化模式的引导下,护生会自动地接受并把人性化服务理念融入到临床护理工作中去。

1.2.2换位思考教学理念的介入开展换位思考的教学理念,首先要求带教老师以身作则,树立良好形象,注重加强自我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的培养。帮助护生提高在患者心目中的威信,护生初到临床难免会畏手畏脚,患者因此会对护生产生不信任,甚至会拒绝她们,时间一长,护生的紧张恐惧心理会越来越深。作为带教老师要善于观察护生的心理,努力帮助她们提高在患者心目中的威信,比如:在对患者输液时,带教老师可以有意选择血管暴露明显、容易一针见血的患者,先示教,然后鼓励护生操作,如果一次成功,带教老师应予以肯定,这样会使护生的自信得到提高。重视业务讲座、操作示教的效果。带教老师进行业务讲座和操作示教时,应以护生能理解和接受为目标,并为此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质量。提倡鼓励式教学,切实执行教与学双向反馈制度。这样,换位思考的教学理念才能自然地介入到临床护理实践中。

1.3调查方法分别对两组带教法的护生对应组护理后的肿瘤患者给予自制的调查问卷进行健康知识和护理满意度调查,按照肿瘤患者回答的得分进行评分,分为10题,每题0~10分,80分以上认为知晓。护理满意度分为4个等级,非常满意、满意、一般满意、不满意,满意度=非常满意率+满意率。

1.4统计学方法本研究数据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护理后的肿瘤患者对健康知识的知晓率、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χ2=31.58,P<0.01;χ2=19.53,P<0.01);肿瘤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护患纠纷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χ2=11.2,P<0.05;χ2=6.97,P<0.05),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从本研究结果可见,实行人文关怀肿瘤临床护理带教法后,肿瘤患者对健康知识的知晓率提高至88.9%,护生护理满意度达93.3%,无1例严重并发症发生,护患纠纷率仅为2.2%。说明实行人文关怀临床护理带教法,能树立起护生人员的主动服务意识,为临床全面更好地开展优质护理工作,也为提高临床整体护理水平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肿瘤临床论文范文第4篇

1.1一般资料选择2013年6月~2013年12月收治的77例良性卵巢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年龄21~60岁,平均年龄(35.7±5.8)岁;患者中未产19例,经产妇58例,29例患者有腹部手术史;单侧病变68例,双侧病变9例。全部患者均经病史、妇科检查、肛诊检查、B超检查确诊。

1.2治疗方法给予患者全麻或硬膜外磨石,取仰卧位,常规消毒铺巾;于脐轮下作约10mm小切口,置入气腹针,注入CO2,形成气腹;经切口置入腹腔镜,探查腹腔情况及肝脏、脾脏、胆囊,子宫、附件等形态、大小及颜色情况;于两髂前上棘内上作穿刺口,置入手术器械,了解肿瘤情况,有无粘连等,如肿瘤较大,可另在耻骨上3cm处并左旁开4cm处置入套管;如行卵巢肿瘤剔除,先将卵巢肿瘤撬起,助手固定后,采用电凝刀切开肿瘤表面卵巢皮质,使卵囊壁与皮质间边分离边断开,或钳住皮质上下缘撕开,完整剔除肿瘤;畸形胎瘤可行将瘤体置入自制袋中再行分离;采用电凝钳行残端止血,将剔除的标本放入标本袋内取现,冲洗腹腔,缝合。术后监测患者生命体征情况,6h后拔导尿管,给予抗感染药物治疗。

2结果

患者均在腹腔镜下顺利完成,平均手术时间为(60±30)min,术中出血量(60±29)mL,1例患者术中探查包块较硬,开头欠规则,有腹水,转为开腹手术治疗,术后证实为良性囊性畸胎瘤。患者术后病理证实,均为良性肿瘤,其中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39例,浆液性囊腺瘤27例,良性囊性畸胎瘤8例,单纯性囊肿3例。患者多数于术后24h内排气,平均住院时间(3.1±1.2)天,术后未发生并发症,1个月复查均恢复良好。治疗临床疗效较为满意。

3讨论

良性卵巢肿瘤是临床较为常见的妇科疾病,其可能发生于各年龄段的女性,且药物治疗效果差,临床多采用手术治疗,但手术治疗手术时间长、恢复慢等问题,在应用上受到一定限制。近几年,随着腹腔镜手术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采用腹腔镜手术治疗良性卵巢肿瘤受到广泛关注。腹腔镜下行卵巢肿瘤手术可避免腹腔脏器长时间暴露,减少手套、纱布对腹腔组织的污染,具有创伤小、患者恢复快等优势,符合现代医学美学特点,受到广大患者的欢迎。研究中,采用腹腔镜手术的方法治疗良性卵巢肿瘤,术中出血量较少,患者一般住院时间不超过一周,恢复快,对正常生活、工作不产生较大的影响,临床疗效较为满意。但是在应用此项术式时,有几点需注意。

3.1做好术前筛查术前筛查肿瘤性质是选择腹腔镜手术的关键,首先要根据患者的既往病史、体格检查结果、盆腔检查及超声检查做好术前评估,如果提示有恶性的可能,应给予CT检查或MRI检查,初步排除恶性肿瘤;阴道超声检查是目前行卵巢肿瘤筛查的重要手段,报道指出,其与病理检查符合率可达92%以上。对于超声检查无恶性特征的良性肿瘤,可采用腹腔镜手术治疗。研究中,在对患者采用腹腔镜手术治疗前,对患者症状进行术前评估及相关检查,行综合分析,因此,术前诊断肿瘤性质与病理检查结果全部相符。

3.2手术要点分析由于手术操作医师的技术熟练程度、卵巢肿瘤生长的复杂性,术中可能会出现肿瘤破裂,囊内容物溢出腹腔。术中应对肿瘤性质进行检查,判断肿瘤是否为良性,如发现为恶性,则需转开腹手术治疗。为防止术中肿瘤破裂,可采用抽液降低肿瘤张力等方式,利于肿瘤的取出。一旦发生肿瘤破裂,则取头高臀低位,使肿瘤内容物局限于盆腔,并用5%的葡萄糖液反复冲洗,尽量做到冲洗干净,防止肿瘤种植。肿瘤剔除后,给予手术线套扎卵巢基底部,使创口自然闭合,无需缝合,缩短手术时间,减小创伤;囊壁薄的卵巢浆液性囊肿,可先行穿刺吸取囊液,待肿瘤体积缩小后再行取出;畸胎瘤可行剥离手放于自制袋中,行剪除取出。

3.3手术止血由于腹腔镜采用机械手操作,术中止血不能像开腹手术一样自如,在手术创口的选择上,应以血管少的部位为宜,沿卵巢长轴作纵切口,剔除肿瘤时,采用低功率双极电凝行止血,或鼓点式手法,避免损伤过多卵巢组织,达到有效止血的目的。

3.4并发症的预防腹腔镜手术并发症多因手术操作不规范引起,表现为术后出血、皮下气肿等问题,为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应严格把握手术指征,肿瘤破裂的患者应行彻底冲洗,减少复发;术后排尽腹中空气,避免肩痛、腹痛等问题;术后严密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情况,对发热、疼痛等问题要给予重视,以做到及早发现、及时治疗。本组研究中,对全部患者进行生命体征监测,患者未发生严重并发症,临床疗效较为满意。

肿瘤临床论文范文第5篇

为了更好地搜集本研究的资料数据,研究者直接选取了近期来我院进行乳腺分叶状肿瘤治疗的38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在选择的研究对象中,38例患者都为女性,并且她们的年龄大致处于31~59岁,平均年龄则是45岁。其中,选取的对象中处于绝经期前的女性主要有17例,而处于绝经期后的则是21例,全部对象的病史时间可以从6个月延伸到15年左右。对于所有的研究对象,病情起初都是隐藏的,主要表现为无痛性的肿块,另外其中的18例出现肿块在短期内迅速增大的情形。检查其体表特征可以发现:患者的外形呈现不对称的现象,肿块明显,其直径可达6~16cm;肿块可呈球形,亦呈不规则状,其质地比较坚韧,能够自由活动。

2方法

2.1手术方法

在总体的研究对象治疗中,在正式进行手术治疗之前通过细胞血影像学的检查,可以大致得出其中的22例是乳腺纤维瘤,10例可能是乳腺囊性增生症,剩下的6例则大概是乳腺叶状肿瘤。对全部的患者进行手术治疗,34例进行局部肿块的切除,4例进行切除加肿大淋巴结的摘除手术。经过详细的病理检查,可以确定29例是分叶状纤维腺瘤,另外9例是叶状囊肉瘤。对于所有的患者,在进行手术治疗之后没有增加辅助治疗。

2.2统计学方法

使用统计软件对拥有的信息进行差异统计处理,如果P<0.05,就说明是有差异意义的,否则就没有意义。

3结果

3.1病理结果

所有选择对象在进行了严格的病理检查之后可以确定,其中良性肿瘤有24例,交界性则是8例,另外的6例则是恶性的肿瘤。其中,有6例患者进行了全切加腋淋巴结清除手术,在经过手术之后没有出现腋淋巴结转移的现象。

3.2随访结果

在进行治疗之后对研究对象进行了随访,得知患者的术后恢复情形十分良好,没有出现并发症、死亡案例的情况。随访结果显示,有15例患者进行肿块切除术出现复发的情形,经过再次的肿物扩大切除手术(9例)、乳腺全切(6例)手术之后,出现复发的患者均得到治愈。

4讨论

乳腺分叶状肿瘤的主要临床特点是单发性的无痛肿块,起初病情是隐匿的,病程特别的长,出现短期内肿块迅速增大的情形较少。如果患者出现较大的肿块,或者是出现肿块突然增大,或是进行了乳腺纤维腺瘤切除手术之后还多次复发的情形,则极大可能是患有乳腺分叶状肿瘤。乳腺分叶状肿瘤的诊断难度比较大,应该结合术前穿刺细胞学检查、术中冷冻切片检查等方式进行慎重的诊断。对于乳腺分叶状肿瘤治疗最好的措施是进行手术,在治疗的过程中需要对患者的病理特征有全面、深刻的了解。手术的方式包括了局部以及全切,具体可以依据患者的年龄、肿块的大小、检查结果等因素最终确定方式。具体而言,如果患者的年龄较高、肿块较大,并且是恶性的分叶状肿瘤,则需要进行单纯的切除手术。乳腺分叶状肿瘤极易出现误诊的情形,并且患者的预后恢复情形和肿瘤大小、病理分化程度、手术方式有极大的关联,需要医护人员谨慎对待。

肿瘤临床论文范文第6篇

1.1一般资料

收集1999年1月至2011年4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医院收治的经手术切除、病理证实的乳腺叶状肿瘤患者69例,均为女性,年龄14~67岁,平均年龄40.5岁;左侧29例,右侧40例。病程3d至20年;均因发现乳腺肿块就诊,肿块直径1.0~25cm,平均5.6cm;既往有乳腺肿物手术史12例,病理为纤维腺瘤9例,3例不详。15例有肿瘤短期迅速增大史;术前诊断15例,粗针穿刺确诊10例。1.2治疗方法(1)已经穿刺明确诊断者直接行扩大切除术;(2)行肿瘤切除术后冰冻或常规病理确诊为叶状肿瘤的患者,可再次接受扩大切除术、乳腺切除术或改良根治术,以保证2cm以上的切缘。共计5例行肿物切除术,47例行局部扩大切除术,7例行单纯切除术(其中保留乳晕复合体乳腺切除术2例),4例行单纯切除+即刻再造术,6例行改良根治术。

2结果

2.1术后病理

69例患者中恶性8例,交界性19例,良性42例。6例行改良根治术的患者术后病理均无腋窝淋巴结转移。

2.2随访结果

随访时间5月~12年,平均随访时间27个月。获得随访54例:4例局部复发,复发时间7~27个月,平均15个月,其中良性2例,交界性2例。远处转移3例,发现时间16~58个月,平均33个月,其中肺转移2例(死亡1例),脊柱转移1例,均为恶性叶状肿瘤患者。肿物切除术2例复发未接受再手术,局部扩大切除术1例复发行单纯切除术,单纯切除+即刻再造术1例复发后行改良根治术、再次复发后行胸部肿物切除术2次、最后辅以局部放疗痊愈,1例肺转移患者行肺叶楔形切除术,椎骨移者行椎管手术,现生活质量良好。

3讨论

乳腺叶状肿瘤病因不明,可能雌激素分泌和代谢紊乱有主要关系或在纤维腺瘤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而成,种族、地域、卫生习惯、生育哺乳等也是影响因素。本病多见于女性可发生于从青春期到绝经后的任何年龄,绝经前患者多于绝经后,发病高峰年龄在40岁左右,25岁以下少见,终生未曾结婚、生育的女性以及长期使用口服避孕药的女性患本病的危险性更高。男性十分罕见,偶见于接受激素治疗和一些男性乳腺女性化者。本组患者均为女性,平均年龄为40岁。临床表现主要为无痛性肿块,单侧单发为主,病史一般较长,但常有肿瘤短期内迅速增大史,可累及全乳。肿块呈圆形或不规则形,多为膨胀性生长,呈分叶状,质地韧实而有弹性,有时可有囊性感,一般边界清楚,可活动,不侵犯胸肌和皮肤,局部皮肤温度正常或稍高,无桔皮征,少见凹陷。当肿块较大时,有时张力增加致使局部皮肤受压变薄,皮下浅静脉曲张明显,偶有巨大肿瘤侵及周围组织伴溃烂,甚至菜花状隆起或侵犯胸肌。本病按生长过程可分为双相生长期和单相生长期,前者肿瘤发病先经历一个较长的稳定期,之后在短期内迅速发展,临床上提示恶性的明显变化;后者是指肿瘤在一开始即进行性生长,呈现恶性。在本组患者中,均可观察到上述情况。乳腺叶状肿瘤在临床上误诊率较高,首先因其发病率较低,医生认识不够,其次与其和纤维腺瘤在组织来源、临床表现及影像学上相似,许多特征相互重叠,无论超声、钼靶摄片还是核磁共振成像检查都难以明确分辨纤维腺瘤与叶状肿瘤的差别有关。文献报道,12%~20%的患者有被诊断为纤维腺瘤而行手术治疗史,其中有的患者病理标本可见纤维腺瘤与叶状肿瘤并存。本组病人中亦有此现象:有乳腺手术史12例,多为纤维腺瘤。故当患者表现为

(1)中年女性,一般大于35岁;

(2)单发肿物短期迅速增大,尤其是长期稳定的乳腺肿块变化者;

(3)既往有多次纤维腺瘤手术史原位复发;

(4)肿物较大一般>5cm;(5)肿物导致皮肤变薄、甚至出现皮肤溃烂,创面反复不愈等情况时,我们需要警惕叶状肿瘤的可能性,而如钼靶摄片呈不规则分叶状,边界较清晰,密度高,外周呈稍低密度影,发现脂肪成分,则注意恶性乳腺叶状肿瘤的可能。对此类患者我们应行粗针多点穿刺活检,即使这样因良性叶状肿瘤和纤维腺瘤在病理切片上难以区分,仍有漏诊误诊的发生。因为术中冰冻切片亦较难区分良性叶状肿瘤和纤维腺瘤,同时肿瘤成分有可能误诊为未分化癌,导致不必要的过度治疗,所以冷冻切片诊断效果不满意,目前可靠的诊断要依靠术后病理组织学检查。因此,多数病例均先行肿瘤切除术,待石蜡切片报告为叶状肿瘤后,根据其危险性,行进一步如扩大切除术、切除术等。手术是本病的有效治疗手段,乳腺叶状肿瘤是一种从良性有局部复发危险逐渐到恶性有远处转移风险的肿瘤疾病,属于潜在恶性肿瘤,具有很高的复发率,6%~40%,多发生于术后4~12个月,恶性有远处转移的风险。目前认为影响肿瘤复发的因素不一,但大多数研究认为肿瘤复发主要原因为首次手术切除时切缘未达到干净,Mangi等发现所有复发病例均发生在手术切缘<1cm者。一般认为,叶状肿瘤局部扩大切除至少需切除周围1cm的正常组织。如果术中发现肿瘤与胸肌粘连,应将肿瘤基底部分的胸肌一并切除。对于复发的患者进行第2次切除,切缘应>2~3cm,如果无法保证乳腺的外形,亦可行乳腺切除术。而保乳手术切缘阳性的患者呈现较高的局部复发率,有报道1/3的患者在接受保乳手术后因发生局部复发再次接受了全切除术。所以无论其病理类型如何,均需保证手术切缘阴性。但选用何种手术为佳,目前尚无定论,但绝大多数学者都认为单纯局部肿瘤切除并不适宜此病的治疗。我们认为应根据病变分类来确定手术方式。对于良性叶状肿瘤,由于部分区域缺少包膜,单纯切除肿瘤易造成切缘阳性而复发,应采取局部扩大切除术至少切除周围2cm正常组织(必要时行MRI判断肿瘤周围组织受浸润的程度)。对于交界性叶状肿瘤,应根据肿块大小采取不同手术方式:肿瘤<7cm,可切除周围正常乳腺组织2~4cm;肿块>7cm或为复发病例,可行单纯切除。对于恶性叶状肿瘤的治疗,现在仍然存在争议,单纯乳腺切除应是首选术式,且对大多数肿瘤是足够的,如发现不能排除其他癌或癌并存时,可同时行腋窝淋巴结清扫,怀疑存在下胸肌转移则需同时切除胸肌或伴有淋巴结肿大,则可行改良根治手术。史凤毅等报道良性叶状肿瘤术后复发率为27.7%,而且复发后肿瘤细胞更加丰富,故对于良性病肿瘤局部切除反复复发者,应按恶性对待。本组随访2例良性复发病例均为肿物切除术(切缘0.5cm)后,而后行扩大切除术良性病例无复发,效果满意。叶状肿瘤转移途径主要通过血行转移,常见部位是肺、骨及脑,一般为3%~4%,腋窝淋巴结阳性率仅为1%~2%,本组6例行改良根治术均未发现腋窝淋巴结转移,故对于术前不考虑腋窝淋巴结转移者,直接行单纯乳腺切除术,可不必行淋巴结清除。对于术后是否还需其他治疗方法,以往认为放射疗法对乳腺叶状肿瘤无效。但有观点认为,当肿瘤直径>5cm,基质过度增生,核分裂象>10个/高倍视野可在术后采用局部放疗来降低局部复发的风险,Barth等的一项研究,分析了46例交界性或恶性叶状肿瘤手术后行放疗患者,平均随访56个月发现均无局部复发,延长无病生存期,亦支持这一观点。至于化疗,目前虽有散在成功病例报道,但一般认为本病对化疗不敏感,本组出现远处转移的3例患者,均为恶性叶状肿瘤,其中死亡病例曾行化疗,效果不满意。而对于无法手术切除复发转移病灶的患者,是否可行放、化疗尚需我们进行大样本临床观察才能确定。

肿瘤临床论文范文第7篇

活水科技进步需要不断创新,不断开拓新视野,为解决面临的难点寻觅新的突破方向。如果把科学发展的园地比喻为一塘池水,那水中的鱼儿便是科学家及其从事的科学探索。鱼儿生长需要澄明洁净的池水和水中的营养,这要由汩汩流淌的源头活水来提供。同样,科学家及其从事的探索需要不断注入新鲜的思想活力,这活力便是作为源头活水的创新精神。这是一条科学发展前进的自然规律,已为几千年科技发展的历史所证明。古罗马哲学家塞内加(公元前4年至公元65年)就曾说过:“如果我们只满足于以前的发现,因此停止不前,那就永远不会有新的发现”。在当时那个权威主导一切的环境下,人们都小心翼翼地遵循着既有的认识和规则行事,塞内加能讲出这番话,既充满了勇气,又高瞻远瞩,这话至今仍然完全正确,具有指导意义。所以,科学工作者必须将目光投向前路,瞻望远方,不断地探寻和发现新的事物。值得庆幸的是,大多数科技工作者都是洞悉并坚持这个道理和原则的,所以,科学能够在创新这个源头活水中不断获得新鲜活力,保持盎然生机,屡创屡新,不断前进,有了今天的灿烂文明,并且像大江大河那样,川流不息地发展下去。

二、创新须有解放思想冲破藩篱的勇气和精神

科技工作者最忌讳的是思想凝固、抱残守缺、满足于既有的成就和知识。这种原地打转转的守旧作风,必将使自己思想僵化,缺乏作为。另有一种思想作风,就是缺乏冲破藩篱的勇气,瞻前顾后,左顾右盼,不敢为人先。至于那种只跟在别人后边亦步亦趋走的,对科技的发展就难有建树了。因此,作为科技工作者必须有锐敏的、远大的眼光,开放活跃的思想,勇于摆脱传统羁绊的勇气,去迎接明天。我们认为,开拓创新的主要思想障碍主要有这样三种:

一种是受经典的强有力束缚。大家都知道,一项优秀的科学成果出现,往往会带给他人以示范作用,人们会竞相效尤。而这种示范作用的结果,又会逐渐形成共识,发展为典范。典范一旦为绝大多数人所接受,定为规范,就会趋于绝对化,变成了难以撼动的经典。临床医生都知道,在我们一生的临床实践中,有着多少这样的经典作为铁律需要我们严格遵守,有的铁律,我们已经老老实实地遵守了几十年,乃至上百年之久。客观地说,经典的确是最具指导意义的科学实践结晶。它可以指引人们避开某些弯路走向通途,为科学的发展提供稳妥的路线图。问题是,科学是发展的,不是停滞不前的,既有的经典和规范在新的历史阶段里,是否仍然那么正确无误?那么能适应实际需要、完美无缺?是否能够永远正确地继续引导人们前进?科学实践的回答是否定的。科学家要在实践中、脑子里永远带着这个命题思考和行事。科学发展的历史告诉人们,随着科学的进步,人们的认识也一定会不断变更,步步提高。一定会经常回过头来重新审视现在和过去,一定会把惶惑的目光投向前方,去探寻新的出路。这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所以,有人说“经典是为颠覆而存在的”,也就是说,经典总是要被超越的。迈不过经典这道门槛,科技是不能发展前进的。上面这句话虽然尖利,但却一语中的!当然,也应当注意个人的科学修养,虚怀若谷,谦虚谨慎;切不可睥睨他人,顾盼自雄。因为前辈开拓者用他们的青春和汗水换来了重要的知识,成为后人的财富,对这笔财富应当继承;后人应以此为出发点,予以发扬光大,同时推陈出新,开拓新的天地。

第二种是缺乏独立思考意识。可以说,独立思考是开拓创新的必要条件,没有独立思考就无法点燃智慧之灯,就无法看清前路,就无法有所发现。懒于独立思考的人,即使面对很有价值的新机遇、新的线索、新发现也会熟视无睹,交臂失之。因为他们的思想里总以为跟着别人走是捷径,不会冒风险、犯错误,因而不去独立思考,眼睛总是盯着别人怎么做,以“从众”的心理状态,照方抓药,模仿、重复他人的工作,“邯郸学步”,自以为得法。其实,这样做的结果,也许不仅没有学到别人好的东西,就连自己原有的优势都可能丢掉了。德国哲学家叔本华(1788~1860)有句精辟的名言:“只有我们独立自主的思考,才真正具有真理和生命。”他甚至还说:“他人的思想就像别人餐桌上的残羹”没有多少营养,更谈不上美味!猛然一听,似乎言过其实,但仔细琢磨一下,确实是至理名言。创新的确都是源于自己的细致观察与独立思考,从而走出自己的路来。对客观事物的想象和怀疑,往往促使有心的人们去思考。勤于独立思考的人,其想象力大多都很丰富,而且对现状常持怀疑和不满足的态度,也许这就是创新的动力所在。肿瘤临床上,客观存在的问题很多,有的以为已经解决,但实践的结果却往往提醒人们:当前的认识似乎不甚对头,方法并不理想,甚至有的还有悖与实际需要,有损于患者的健康和生活质量,无助于提高生存率。目前许多临床医生都在思考这些问题,有各种各样的看法,各种各样的做法,但都在一定程度上感觉困惑。于是多年来,各个肿瘤中心的临床学家们就这些问题,通过学术研讨不断交换意见,希望集思广益,谋划出一个为大多数人所能接受的共同实施方案。这就是“专家共识”。这个“专家共识”实际是临床思考与实践验证相结合的产物,不失为一种科学探索的创新模式,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第三种是缺乏对真理执着的追求精神。一般来说,人们容易在困难面前却步,容易在成就面前止步,这正是科学探索的大忌。科学探索实际就是追求科学真理的历程,人类文明的进步与发展历史就是追求科学真理的历程,这个历程不可避免地要经过艰辛的长途跋涉,犹如攀登珠穆朗玛峰,没有锲而不舍的精神,到达不了光辉顶峰,看不到那奇光异彩的无限风光。真理之门平等地面对每一个想进去的人,但只有具备执着精神的人,才能触摸到打开真理之门的钥匙,进入真理的殿堂。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在《悼念玛丽•居里》一文中高度评价居里夫人的科学精神和贡献,说“她一生中最伟大的科学功绩……证明放射性元素的存在并把它们分离出来……所以能取得,不仅是靠着大胆的直觉,而且也靠着在难以想象的极端困难情况下工作的热忱和顽强”。这种顽强的精神同样也表现在被尊为“医学之父”的法国科学家巴斯德身上。他曾经说:“告诉你使我达到目标的奥秘吧,我唯一的力量就是我的坚持精神。”看,这就是所有做出重要贡献的科学家追求真理的精神写照!天道酬勤,当他们在探索的道路上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的时候,他们的快乐是难以形容的。英国哲学家培根(1561~1626)这样描绘找到真理时的愉悦:“没有能比攀登于真理的高峰之上,然后俯视来路上的层层迷障、烟雾和曲折更愉快了。”从这里我们不是能够得到开聪明目的启示和有力的精神鼓舞吗?

三、肿瘤战线上的医务工作者

肿瘤临床论文范文第8篇

(1)临床资料

1.一般资料:2010年2月~2013年2月收治不能耐受放化疗恶性肿瘤患者28例,男16例,女12例,年龄53~81岁,中位年龄61岁,其中18例为放疗或化疗后病情进展,无法耐受放化疗者;10例为未接受过放化疗,但高龄或一般状态较差,无法耐受放化疗者。原发肿瘤部位:肺癌8例,肝癌6例,胃癌4例,乳腺癌4例,肠癌2例,胰腺癌2例,鼻咽癌2例。

2.纳入标准:①原发肿瘤均经病理或细胞学确诊;②年龄≤85岁,卡氏评分(KPS评分)≤60分,预计生存期≥3个月;③血常规、肝肾、凝血功能及心脏功能基本正常;④患者距末次放化疗至少2个月。

3.排除标准:有以下任何一条则不能纳入本项研究:①伴有严重心、肝、肾功能损害者;②已知对本药品过敏者;③预计生存期<3个月者。

(2)方法

1.治疗方法:28例患者均予中心静脉置管,予榄香烯注射液500mg,加入0.9%等渗盐水中静脉滴注,滴注结束后予0.9%等渗盐水冲管,日1次,14d为1个疗程,间歇2周重复,3个疗程后观察近期临床疗效、毒副反应及生活质量改善情况。

2.疗效判定标准:(1)临床疗效:实体瘤疗效按WHO评价标准进行,分为完全缓解(CR)、部分缓解(PR)、稳定(SD)、进展(PD)。CR:肿块完全消失并维持4周以上;PR:肿瘤缩小50%或50%以上并维持4周以上;SD:肿瘤缩小不及50%或增大不超过25%;PD:肿瘤增大超过25%。(2)毒副反应:按WHO抗癌药物急性与亚急性毒性反应评定标准评定。所有病例均在治疗完成后4周评价疗效及毒副反应。(3)生活质量的评价:依据KPS评分标准,治疗后较治疗前评分提高≥10分为改善;下降10分为恶化;提高或下降<10分为稳定。

二结果

1.近期临床疗效:28例不能耐受放化疗的恶性肿瘤患者经3个疗程的治疗后CR0例,PR5例(其中肺癌2例,肝癌2例,乳腺癌1例),SD11例(其中肺癌2例,肝癌3例,胃癌2例,乳腺癌2例,肠癌1例,鼻咽癌1例),PD12例(其中肺癌4例,肝癌1例,胃癌2例,乳腺癌1例,肠癌1例,胰腺癌2例,鼻咽癌1例),总有效率达57.1%。

2.毒副反应:28例患者由于治疗前均予中心静脉置管,故无一例出现静脉炎;同时无一例出现肝、肾功能损害及造血功能的影响,5例患者首次应用后出现轻度发热(37.5℃以下),经对症处理后好转。

3.生活质量情况:经治疗后生活质量得到改善者14例(50.0%),稳定8例(28.6%),恶化6例(21.4%)。

三讨论

恶性肿瘤现已发展为常见病、多发病,治疗的手段主要为手术切除、放疗、化疗等。目前在国际及国内肿瘤研究方面的热点多集中在开发新型的化疗药物及分子靶向药物,以期提高早中期恶性肿瘤的临床治愈率、延长患者的生存期。而在实际临床工作中,有很大比例的恶性肿瘤患者到了中晚期,由于经过了手术、放疗、化疗等多种治疗措施,已经产生了抵抗性,放化疗已经无效,而且有很多患者经过多种治疗损伤了机体的整体功能,降低了机体的免疫力,无法耐受放化疗,临床上会出现不易控制的疼痛、恶病质和KPS评分的下降。对这部分治愈已不再可能的患者来说,过去传统的做法是采取营养支持治疗和对症治疗。但近年来,生活质量在恶性肿瘤患者的治疗中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目前许多国际性研究机构己将生活质量评估作为新药开发及新疗法疗效评定标准之一,肿瘤内科医生在注重有疗效的同时,越来越强调治疗的目的是延长患者生存时间,提高生活质量。

榄香烯作为一种高效低毒的抗肿瘤药物,在这方面具有十分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β-榄香烯是从我国特有中药温莪术中提取的抗癌活性成分,是非细胞毒性抗肿瘤药,抗肿瘤作用机制主要有:①直接抑杀肿瘤细胞;②诱导肿瘤细胞凋亡;③诱导肿瘤细胞分化;④抗肿瘤转移作用;⑤抗肿瘤血管生成作用;⑥逆转肿瘤细胞耐药;⑦对放化疗增敏作用;⑧提高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其疗效高、安全、不良反应小,无明显毒副作用,同时可以改善患者的全身情况,提高生活质量。榄香烯作为抗癌制剂,可口服、保留灌肠、腔内注射、静脉滴注,对于失去手术机会、放化疗无效及不能耐受放化疗的中晚期恶性肿瘤患者,是一种有效和理想的药物。本文中榄香烯对不能耐受放化疗的恶性肿瘤患者疗效确切,尽管本组无一例CR,但总有效率达57.1%,且最主要的是治疗后有50.0%的患者自觉症状好转,KPS评分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且无明显毒副反应,使患者提高了生活质量,减轻了痛苦,心理和生理上均上得到了满足。本研究中,患者均使用中心静脉置管滴注榄香烯,较好的避免了常见的外周静脉炎的发生。国内一项Meta分析的结果显示,榄香烯单用或联合放化疗可以提高肿瘤治疗的有效率和控制率,延长生存期,提高生活质量,但还需进一步设计更严密科学的大样本研究以期获得更好的数据。本研究进一步证明榄香烯具有独立的临床抗癌效果。如果再综合考虑其较轻的毒副反应以及能够稳定生活质量的作用,不能耐受放化疗的恶性肿瘤患者从榄香烯治疗中的临床获益是肯定的。但本临床回顾性研究样本量较小,疗程短,是否延长治疗周期可以进一步提高临床获益率及改善生活质量,而随着新型化疗药物及生物制剂、分子靶向药物的不断出现,榄香烯与其他药物的联合使用会有怎样的效果有待我们进一步观察和研究。

肿瘤临床论文范文第9篇

1.1一般资料选取2011年6月—2013年12月我院收治的老年晚期消化道肿瘤患者50例,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各25例,入选病例Kamofsky评分(KPS)≥60分,且均经细胞学检查或病理组织学检查确诊。其中,实验组男13例,女12例,年龄65~86岁,平均年龄(73.2±2.5)岁,胃癌10例,食管癌6例,直肠癌6例,结肠癌3例;对照组男12例,女13例,年龄66~86岁,平均年龄(73.6±2.4)岁,胃癌10例,食管癌7例,直肠癌5例,结肠癌3例。入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癌症类型等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对照组单纯采用香菇多糖治疗,将20mg香菇多糖针剂溶于250mL浓度为0.9%的生理盐水,静脉滴注,2周治疗1次。

1.2.2实验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艾迪注射液(贵州益佰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Z52020236)治疗,将100mL艾迪注射液溶于400mL浓度为0.9%的生理盐水,静脉滴注,1次/天,3个月治疗1次,连续治疗28天。两组患者均进行2年的跟踪调查。

1.3疗效评定按WHO标准评价治疗效果,疗效分为完全缓解、部分缓解、稳定、进展。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毒副作用与生存质量。

1.4数据处理实验数据录入Excel数据库,采用SPSS11.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珚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临床疗效经治疗,实验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48.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2.0%,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毒副作用治疗过程实验组共出现13例胃肠道反应,其中Ⅰ级11例、Ⅱ级2例;实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2.0%,低于对照组的56.0%。

2.3患者生存期随访调查结果显示,实验组平均生存期为(16.32±2.29)个月,明显优于对照组的(8.66±2.61)个月,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0.122,P<0.05)。

3讨论

晚期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预后较差,多数患者无手术治疗机会,恶性肿瘤已成为老年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临床上需给予合适的治疗方法。老年肿瘤患者常伴有多种内科疾病,对化疗及放疗的耐受度较差,风险较大,治疗方案选择困难。因此,改善老年患者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尤为重要。据报道指出,采用艾迪注射液治疗老年消化道肿瘤患者可延长患者生存时间。大量研究证实,艾迪注射液具有消瘀散结、清热解毒、扶正祛邪的效果,可抵抗肿瘤,还可提高机体免疫力。艾迪注射液为中药制剂,已成为治疗晚期消化道恶性肿瘤的有效药物,制剂中含有斑蝥、刺五加、黄芪、人参等药物,具有双相广谱抗癌效果。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斑蝥活性成分斑蝥素具有较佳的抗癌活性,可有效抑制肿瘤细胞RNA和DNA合成,且抗癌过程中不会产生骨髓抑制;刺五加含有刺五加多糖,具有明显的癌细胞抑制作用;黄芪多糖可提高网状内皮系统吞噬功能,起到杀死癌细胞的效果,还具备较强的解毒功能;人参提取物含有人参多糖和多种皂苷,具有提高白细胞、抑制肿瘤新血管生成、抑制细胞因子生长、增强机体免疫力、提高机体适应性等作用。经治疗,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为48.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2.0%,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2.0%,低于对照组的56.0%;实验组平均生存期为(16.32±2.29)个月,明显优于对照组的(8.66±2.61)个月,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文实验结果与相关文献报道一致,提示艾迪注射液治疗老年晚期消化道肿瘤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可延长生存期,减轻毒副反应,提高生活质量,改善预后。

综上所述,艾迪注射液治疗晚期恶性肿瘤患者疗效显著,可调节免疫、扶正培本、抑制肿瘤,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期,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肿瘤临床论文范文第10篇

1.1一般资料本组来自于2012年1月~2013年1月来我院就诊的30例良性食管肿瘤患者,全部患者均入院后造影检查,胃镜检查及胸部CT检查确诊。纳入研究的标准为,肿瘤大小在2cm以上,单发或者多发的平滑肌肿瘤患者。30例患者中有16例男,14例女,年龄37~84岁,平均45.9岁;病程1个月~6年,平均1.7月;根据肿瘤的位置,6例胸上段、11例中断、13例下段,肿瘤直径在2~12cm,平均5.3cm。

1.2手术方法根据患者情况应用双腔气管插管或者是单侧支气管插管来建立肺通气,患者行全身麻醉,食管终端、上段行左侧卧位,下段行右侧卧位,胸部需垫高。中上段肿瘤患者行右侧胸部手术,下段给予左侧胸部手术。右胸手术双侧麻醉,行左侧肺通气,以右侧中线约第6肋间切口,切口处插入套管针,胸腔镜经套管进入胸腔,检查胸腔粘连情况,选腋前线3~5肋之间为第二切,腋后线上定位三切口,将肺牵拉钳经第二切口置入,根据食管镜的配合,确定肿瘤位置,在第三切口处实施剪开纵隔胸膜,分开肌层实施钝性分离至剥离出肿瘤。若出现肿瘤不规则或者食管有粘连,可将肿瘤进行贯穿缝合后采用内镜进行抓钳提起,以便更容易分离粘连。左胸手术同右胸步骤,但胸腔镜置入切口高于右侧约2肋间。术后食管镜拔出后,置入胃管,胃肠减压。

1.3统计学分析对全部患者年龄、性别及手术时间等数据均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数据采用t检验。

2结果

本组30例患者行胸腔镜手术成功29例,1例因平滑肌肿瘤较大,转开胸手术。术后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无死亡病例;手术时间为40~138min,平均61.5min;手术中出血量为50~220ml,平均92ml;术后拔出引流管时间为2~8d,平均3.5d;患者术后进食时间为1~6d,平均3.2d;住院时间为6~20d,平均8.1d;术后6~20个月随访,无复发和死亡患者。

3讨论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进步,胸腔镜技术已经在食管手术中广泛应用,在本组30例良性食管肿瘤患者的胸腔镜手术治疗中,只有1例患者因平滑肌肿瘤较大,转开胸手术,其他患者均手术成功。胸腔镜手术切口较小,这点优势及保证了患者对于美观的要求,又加快了术后愈合恢复的时间,降低了治疗成本。本组研究结果发现,胸腔镜手术适应性广,手术损伤小,住院时间短、并发症发生率低等特点,因此,行胸腔镜手术治疗食管良性肿瘤患者效果显著,具有微创、有效、安全等优势。

上一篇:医院医学论文范文 下一篇:妇科肿瘤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