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新村运动的启示

时间:2022-10-11 08:32:35

韩国新村运动的启示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下称建设新农村)作为国策将怎样影响未来一段时间中国社会政治、文化、经济政策的走向?怎样影响经济从宏观层面到微观层面的变化趋势?本文深入分析了韩国上个世纪实施的新村运动,并结合中国的实际,认为“建设新农村”将在未来10到15年内从根本上解决中国的“三农”问题,从而为中国的经济长期稳定发展提供新的动力。

随着国家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的加速进行,必然会出现农村地区相对衰退的现象,目前世界上的主要发达国家在其现代化的某个时期都不同程度地经历过这一阶段,韩国也不例外。

一方面,“三农”问题日益突出。韩国政府自1962~1971年实施了第一、二个经济发展五年计划,重点扶持产业发展和扩大出口,但在此期间工农业发展严重失调。第一、第二个五年计划中工农业发展速度之差从2.5个百分点扩大到8个百分点;相应地,城市居民和农民的年平均收入差距不断拉大。1962年的农户年平均收入是城市居民的71%,而1970年降到61%;城乡差距的扩大导致农村人口的大批流动,这又进一步导致农村劳动力老龄化、弱质化,农业后继无人,加上农业机械化发展滞后,导致部分农村地区的农业濒临崩溃的边缘。

另一方面, 60年代韩国经济依靠出口导向型发展模式取得了成功,政府已有财力支援农业,以缩小城乡、工农之间的差距。

在这一经济背景下,客观上要求韩国通过启动一场“以工哺农,以工建农”模式的乡村建设运动,来加快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

因此,韩国发起了主要分三个阶段、为期10年的新村运动(New Village Movement),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的面貌。

韩国“新村运动”的中心目的是农村启蒙、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围绕这一中心目标,韩国政府通过政府投资、乡村配套和银行信贷等形式实施了对农村地区的全方位改造,从而达到了改造农民居住环境、缩小城乡之间差距的目的,最终实现了农业、农村现代化。

一、实施过程

韩国民政部把70年代的新村运动分为三个阶段:

1、改善乡村居民的生活环境条件(1971~1973 年)

这一阶段的目标是改善农民的居住条件,国家提出包括草屋顶改造、道路硬化、改造卫生间、供水设施建设,如集中建水池或给水井加盖、架桥、盖村活动室等20种工程项目,由村民民主讨论、自主选择。政府无偿提供水泥、钢筋等物资,激发农民自主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创造性和勤勉、自助、协同精神。例如政府免费分给每个村335袋水泥,平均每户约4 袋,每袋50斤。第一年下来,50%的村干得不错,政府加拨500袋水泥、1吨钢筋。干得不好的村如果第二年干得好,还可在第三年追加给1000袋水泥。政府把全国的村按好、中、差分为自立村、自助村、基础村三等,在村口立上牌子,以激发大家的积极性。

2、 发展生产和增加收入(1974~1976 年)

“新村运动”进入以增加收入为主的全面发展阶段。政府推出增加农、渔民收入计划,支持农村调整农业结构,推广良种和先进技术。普及高产水稻新品种“统一稻”,1974年达到大米自给,1975~1978年实现自给有余。畜牧业、渔业、林业也都有了较快发展。

3 、精神启蒙(1977~1979年)

通过启蒙全面提高和巩固运动成果。这一阶段政府还在克服新村项目规模过小、加强区域合作、密切城乡工农关系等方面做出了一些尝试,同时鼓励特色种植和养殖并兴建农业和制造业相结合的工业园区,引导农民通过农产品的加工增值增加收入。

二、实施效果

韩国经过10年的新村运动,农村的物质生活条件有了极大的改善,农民收入水平大幅提高,国民经济有了快速的增长。

1、农村基础设施大为改善

新村运动之前的韩国农村,从地方公路到村级公路既狭窄又弯曲,没有桥梁,各种车辆和农机具无法通过,交通十分不便。新村运动初期,全国大部分农村都组织实施了修建桥梁、改善公路的工程。1971~1975年间,全国农村共新架设了6.5万多座桥梁,各村都修筑了宽3.5 米、长2~4公里的进村公路。到70年代后期,除了个别极为偏僻的农村外,基本实现了村村通车。村民们又自发起来,修筑了许多政府还没有顾及到的大小河堤。

2、农民生活条件迅速提高

在实施新村运动前,全国250 万农户中80%住茅草房,只有20%的农户通电。“住草房、点油灯、吃两餐”是当时韩国农民生活的真实写照。到1977年,全国所有的农民都住进了换成瓦片或铁片房顶的房屋,到1978年,全国98%的农户都装上了电灯。

3、农业产量大幅提高

新村运动初期,政府开始推广“统一系”的水稻高产新品种,使韩国的水稻生产跨入划时代的发展阶段。1970~1977年,水稻的每公顷单产从3.5吨增加到4.9吨。到1980年,韩国农村每公顷产水稻6.1吨,位居世界第一。

4、农民收入显著提高

1970年农民人均收入137美元。1978年,农民人均收入达到了649美元。其中在1974~1977年间,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曾一度超过城市居民的收入水平。到1993年,农村居民的收入已达到城市居民的95.5%,城乡差距基本消除。

5、农协组织迅速发展

自古以来,韩国农民因贫困交加而没有多少储蓄的习惯,但自70年代以来,越来越多的农民开始到农协金融机构储蓄,而且储蓄额也不断增大。从农民的储蓄来看,1971年每户农民的储蓄额只有4300韩元,而1978年增长到24.5万韩元。随着农民储蓄额的不断增加,由农协提供的农业生产资金也不断增多。60年代中期,由农协提供的生产资金中,70%来自政府的财政资金或金融资金,而到70年代中期,这一比重下降到25%。

除了金融业外,在流通方面,农协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农民在种植水稻高产新品种的过程中,施用了大量的化肥和农药,农资、建材、家电等物质也都由农协来组织提供。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协的规模也迅速得到扩大。

6、农业人口大比例下降

1970年韩国农业人口劳动力所占的比例约为50.4%,1980年大比例下降到37.0%,1990年又进一步下降到18%。

7、国民经济水平快速提高

1971年到1981年以及随后的时间里,韩国国民生产总值大幅提高(见图1)。韩国的GDP从90亿美元上升到668 亿美元,人均产值从277美元上升到1734美元。

三、评价-政府的投入并不大

实际上,新村运动的总投入占当年GNP 的比重是很低的,政府投入总量也不多,占当年政府财政预算的比重非常低。就投入方向看,居首位的仍然是生活环境改善项目。整个新村运动期间,各种项目的投入与执行情况也大抵如此。

以新村运动已经开展得如火如荼的1974年为例,全国总投入1327.9亿韩元用于新村运动。从投入的构成来看,村民的投入,尤其是村民劳动力的投入占了绝大部分比例。政府投入为307.8亿韩元,所占比重为23.2%;村民投入为840.39亿韩元,所占比重为63.3%(其中村民投入的劳动力就达541.39亿韩元,占村民总投入的64.4%),贷款与捐助为179.71亿韩元,所占比重为13.5%;再从资金的运用来看,首先是用于农村生活环境改善的资金占了32.6%,其次是用于保健福利的资金占了21.7%,再次是用于增收项目的资金占了20.4%(见表1)。

四、启示

1、背景非常相似。就经济背景看,中国现在的情况比韩国当年有过之而无不及。一般按国际经验,城乡收入差距在1.5 倍的范围内属于“正常”,韩国当年的情况并不算很严重(1970年韩国城乡收入差距为1.64:1)。而中国现在的城乡差距远大于当年的韩国:按中国官方提供的数据,城乡差距不断扩大。这表现在:城乡收入差距由1985年的1.86∶1不断扩大到2003年的3.3∶1;城乡的消费水平由1985年的2.12∶1不断扩大到2003年的3.35∶1,相应地农村市场零售总额占全社会的比例由1985 年的56.5%不断下降到2003 年的35.0%(见表2)。

从人口的构成来看,2005年底我国乡村人口为7.45亿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57%,而当年韩国为50.4%。

目前我国已经完成了初步的工业化:人均GDP已经达到了1500多美元;中国目前制造业总规模占全球的6%,位居世界第四位;中国有80多种工业品种产量居世界第一。其中除了传统的钢铁、水泥等品种外,还包括手机、PC机、程控交换机等产品。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初步具备了加大力度扶持“三农”的能力和条件。我国通过大规模投资于农村地区的生活条件建设、生产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既可以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同时也可以扩大国内需求,解决一部分城镇生产能力过剩问题,实现城乡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双赢”。

2、从短期来看,农民的收入增加而支出在减少。在农村进行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将直接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获得征地收入和就业机会增加带来的收入;通过实行免费的九年制义务教育、农业税收的减免和农村医疗体制的改革,减少农民的支出;

3、从中长期来看,形成资本投资的良性循环并极大地提高农民的地产价值。政府通过在农村大规模的直接投资,可以带动社会投资,从而形成很大的投资规模。最重要的是这些资本投资可以获得很好的退出机制,从而形成资本投资的良性循环。

4、笔者认为,我国“三农”问题将在10到15年内获得根本性的解决。农民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也将有快速的提升,相应地重工业部门也将得到快速发展,资源的人均消费水平也大为提高。

以韩国为例,通过为期10年的新村运动,“三农”问题得到了很好的解决:

1970年,农民人均收入137美元。1978年,农民人均收入达到了649美元;

1993年,每100户农民所拥有彩电率达到123.6%,电冰箱105%,燃气灶100.4%,电话99.9%,汽车20.9%,计算机6.7%。这与新村运动刚开始时的“住草房、点油灯、吃两餐”简直不可同日而语;

1977年,人均耗电量627千瓦小时,1987年为1525千瓦小时,增长了1.43 倍;

1980年,人均钢材消费量为153公斤,1990年为501公斤,1997年为857 公斤;

1975年,人均煤炭消费量为476.02 公斤,1989 年达到1208.13公斤,增长了1.54倍;

1975年,人均石油消费量为392.99 公斤,1989年达到798.49公斤,增长了1.03倍。

……

收藏本文,请发0511到958868306(移动)/92190906(联通)。

上一篇:本土人才主导风险投资 下一篇:确立销售额对纳税的影响(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