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筹城乡发展的文化生态问题研究

时间:2022-10-11 08:31:16

统筹城乡发展的文化生态问题研究

摘 要:统筹城乡发展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战略举措,是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诸多领域的一场广泛而深刻的变革,需要多层面的工作实践和多维度的理论探索。对统筹城乡发展的文化生态问题的研究,正是其中不可不为的工作。

关键词:城乡统筹;文化生态;重庆

中图分类号:G1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194(2008)04-0121-04

统筹城乡发展需要良好的文化生态为其支撑。思考、研究文化生态的现状和问题,有利于对症施治,完善城乡统筹发展的文化生态,推动城乡统筹试点更好更顺利地进行。

オヒ弧⑼吵锍窍绶⒄估氩豢良好的文化生态

オト瞬坏是自然人,也是社会人。人类不仅生活在一个自然空间,也生活在一个人文空间。人类的生存发展离不开自然生态的制约,也离不开文化生态的影响。所谓文化生态,指人们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现实存在状态。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一般分物质文化生态、制度文化生态、精神文化生态三个层面。良好的文化生态应当是系统内各要素相互包容、和谐协调的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有机体,以确保社会平稳进步。一旦要素发展失调,文化生态失衡,则会影响社会的健康发展。

ァ巴吵锍窍缱酆吓涮赘母铩毕喽杂谌十年来的其它数次改革力度更大:并非单纯追求GDP增长,而是强调和谐平衡发展,不仅需要大刀阔斧发展经济,还需要改革观念、创新制度、完善秩序,需要建设良好的文化生态环境。正如联合国1986年制订的《世界文化发展十年》所言:“没有一项名副其实的发展项目能无视自然和文化环境的基本特点及有关人群的需要、追求和价值。”文化生态状况直接影响统筹城乡发展的进程乃至成败,推进城乡统筹发展不能不对现实的文化生态问题给予充分的关注和高度的重视。

オザ、统筹城乡发展的文化生态现状及问题

オネ吵锍窍绶⒄怪荚诮城乡通盘谋划,优化资源配置,统筹解决问题,推动城乡共同发展。然而,由于长期以来我国实行的是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社会结构,强调城市优先发展,致使制度设定厚城市薄农村、财政支出重城市轻农村、福利分配多市民少农民,以致今天无论在物质层面、制度层面还是精神层面,现实文化生态与城乡统筹发展要求存在诸多不适应。下面以重庆为例,加以佐证。

ィㄒ唬┪镏饰幕生态――城乡发展失调明显

ブ厍斓卮ξ鞑壳贩⒋锏厍,是大城市带大农村的特殊直辖市,虽然直辖以来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已实现由生存型社会向发展型社会的转变,为城乡统筹奠定了一定的物质基础,但城乡物质文化生态失调、城乡统筹基础平衡性差的问题却明显存在。

1.生产方式工农反差强烈。伴随直辖十年来快速前进的步伐,重庆工业生产方式快速进步,现代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建立,为发展构筑了扎实的平台,而农业生产方式却进步缓慢,至今仍以家庭经营为主,组织化和机械化程度低,科技含量少,市场导向差,由此造成其效益迥异:2007年重庆市第一产业就业753.67万人,实现增加值531.65亿元,第二产业就业325.99万人,实现增加值1832.22亿元,一二产业人均创增加值之比为1:8,制约了“三农”问题的解决,迟滞了重庆的健康发展。

2.生活方式城乡差异明显。在不同生产方式的影响下,2007年重庆市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715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509元,巨大的收入差距必然导致城乡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的差距,市民生活总体小康,而农民普遍只解决了基本的衣食住行问题,生活档次较低,生活质量较差。如此,市民不断提高的消费质量和消费需求不断激励生产进步、经济发展,而农民消费的低标准、低要求则使庞大的农村未能形成相应的消费市场,无力推动农村经济快速发展。

3.生产生活条件城乡差异明显。直辖十年来,重庆城区的道路、交通、水电、通讯、文教、卫生、商贸和休闲娱乐等基础设施建设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极大地改善了市民的生产生活条件。而农村基础设施薄弱,且不说商贸和休闲娱乐等设施严重缺失,学校校舍危房多(中小学现存危房约77.9万平方米[1])、群众就医难(2006年重庆村级公共卫生服务中心覆盖率仅40%)、通讯难(据笔者调查,开县白泉乡6个村1个居委会,只有4个村通程控电话,有3个村通移动通讯)、行路难(截至2007年底,重庆行政村公路通达率仅为71.8%,行政村公路通畅率则为27.9%)都是现实,饮水也有安全隐患(全市现有水库2796座,目前病险水库1314座,涉及饮水不安全人口约1000万[2])。如此落后的生产生活条件不仅影响农民生活,而且影响农民、农村、农业的发展。

ィǘ)制度文化生态――城乡保障失衡严重

ヒ皇腔Ъ制度城乡二元。城乡二元的户籍制度始于计划经济时代,影响至今。虽然重庆从1994年起就以条件准入方式实施小城镇户籍制度改革,2003年开始以“重庆市居民户口”取代“农业、非农业户口”,并出台有条件的户口迁移政策,但一般农民难以迈进城市的门槛:除“年老投靠子女、年幼投靠父母、夫妻投靠”者外,入户主城,不仅要有稳定的职业或生活来源,还必须购买人均建面30平方米以上商品房且有大专以上学历。就购房而言,2007年前10个月主城商品房成交均价为3028元,人均年收入3509元的农民只能望房兴叹;就人口素质而言,2006年末全市农业从业人员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者仅占0.2%。由此,城乡社会主体不能相互自由流动,农民难以与市民公平分享社会发展成果。

ザ是就业制度城乡割裂。尽管2003年重庆就提出了对农民进城务工“公平对待、合理引导、完善管理、搞好服务”的就业管理和服务原则,但农民就业事实上仍被歧视:一是岗位限制:农民一般只能寻觅到那些技术含量低、市民少有问津的“苦累脏毒险”的职业和岗位;二是待遇歧视:作为廉价劳动力的农民工与城市职工常常同工不同时、同工不同酬;三是权益歧视:在事故面前,农民工与城市职工常常同工不同权、同命不同价。这些无疑削减了城乡居民待遇及发展机会的公平性。

ト是社会保障制度城乡不一。直辖以来,重庆的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建立,但到目前为止,城乡差别甚大:最低生活保障方面,从2008年4月1日起,主城区、渝西地区、三峡库区和渝东南地区三个经济区域的市民最低生活标准分别为3120元/年•人、2760元/年•人、2520元/年•人,农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则分别为1600元/年•人、1400元/年•人、1200元/年•人[3];失业保障方面,《重庆市失业保险条例》已于2004年1月1日起施行,农民因不存在绝对的失业而无法享受;养老保障方面,城镇职工、农民工和“农转非”人员年老后有退休金或基本养老保险,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虽已试点多年,但并无统一制度,更无财政投入,相当于农民自身储蓄养老;医保方面,虽然新农合已覆盖除渝中区外的39个区县,参合率76.88%[4],且2008年8月1日将上调新农合补偿标准,但相对于城镇人员其保障水平仍然较低,难防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

ィㄈ)精神文化生态――城乡情况失调突出

ニ淙恢毕揭岳粗厍焓形市政府在民众文化素质的提升、文明观念的培育、思维方式的引导上作了大量努力,但物质文化生态、制度文化生态问题的长期积淀,仍然导致精神文化生态失衡失调。主要表现在:

上一篇:“列宁主义”再认识 下一篇:我国巨灾保险模式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