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教学目标的预设性与生成性研究

时间:2022-10-11 07:54:15

语文课堂教学目标的预设性与生成性研究

摘要:在当前的新课标下,自主、合作、探究等新的学习方式受到重视和得到应用,阅读教学回归阅读的本原,多元化阅读和个性化阅读受到重视。语文教学目标是在动态教学过程中不断生成发展的,它的不断调整与完善是以课前预设的目标为起点的,但不应拘泥于这个预设的目标。目标的预设与生成是对立统一关系,前者是后者的前提和基础,后者是前者的补充和发展。而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预设弹性的、合理的目标,也应有能力瞄准目标的生成。弄清这个关系,有利于教师的语文教学,而且应贯彻在教学中。目标预设应立足于学生的发展,预设的教学目标应保留生成的空间。教师必须在教学过程中,随时发现,甚至是挖掘课堂中学生内因的动态生成,并创造条件促使内因向提高语文素养的方向转化。教师要相机诱导,促进目标的生成。

关键词:教学目标;预设目标;生成目标;新课标

在听别人上课时,我们经常很清楚地看到,一个多好的生成性资源啊,怎么教者就毫无觉察呢?真可惜!在我们回顾自己教学过程时,也会发现我们有时错过了绝好的生成性资源,自己怎么会这么笨呢?真懊悔!事实是,缺乏目标、漫无边际的生发往往是“脚踏西瓜皮,滑到哪儿算哪儿”。只有生成没有预设的课堂教学是不可思议的,不仅形散而且神散,那种所谓“生成”实质上是“放羊”,是放弃教学的责任、教师的责任,会严重影响课堂教学质量和下一代人的素质;另一方面,只有预设没有生成的课堂教学会慢慢扼杀师生的创新精神、探究欲望和生命活力。在实施新课程标准的时候,既要切实改变课堂教学中只有预设没有生成的僵化局面,又要对只求生成忽视预设的现象引起足够的警觉。

既然如此,为什么还有人会忽视预设?为什么还有人那么重视生成却抓不住生成契机?笔者认为关键是对生成与预设二者关系把握有偏颇,理解不透彻。其实,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不仅是“对立”的,也是“统一”的,二者相反相成,是可以和谐统一于一体的。这个统一体,就是学生的发展,可持续的发展;这个统一体就是教学有效――优质高效。

走进新课程,教学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而“发展”却是一个动态的生成过程,这个过程中的因素和情景无法预见,也就产生了许多的生成性问题。教师一方面要凭借教学机智应对生成性问题,对教学进度与方法手段适时地作出反应和调整,另一方面在预设时,要加强科学性、计划性,为动态生成预留“弹性时空”,为学生的发展提供足够的空间。虽然说课堂教学有许多是无法预料的,但有时还是有章可循的。

一、明确目标,预埋新的理念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堂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这一理念不是要我们放弃必要的预设,一定程度上说没有预设就不可能有真正的生成,也必将使我们的语文教学更陷入漫无目标的脚踩西瓜皮式教学,必要的预设是为了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是为了更好的课堂生成。只是我们要在原来过分强调预设,甚至让学生进入猜测性学习,一条道走道底的基础上解放我们的教学思路,在总的教学目标基本不变的前提下,灵活地处理分阶段的课堂学习目标,尊重学生的体验,鼓励和引导学生通过不同的道路或途径走到理想的彼岸,所谓“殊途同归”,有何不可!生成的成分增加了,相应的预设的成分就会减少,备课的策略也应有所变化,但绝对不是放弃备课,而是要更加努力地研究教材、研究学生,做到了然于胸,才有可能在课堂上尊重学生的体验,灵活地调空课堂,让课堂在动态中不断生成和优化,此时我们要备的是必要的预设,更要备的是可能的教学预案,你要让学生走不同的阅读体验的道路,你教师是否事先也理所应当也应该有不同的多条教学思路,一个完整的教学预案应该包括:方法预案、思路预案、操作预案和延伸预案四个部分,它与预设的不同在于预设是原则上课堂必须落实的,而这些是必须随着课堂上学情的变化而选用的不同教学策略,因此我将它定为软设计,使用的标准是动态的学情和教学目标。当然要让课堂真正成为一个动态的生成过程,不仅在课前,更在课堂。

二、营造氛围,鼓励生成

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推行以来,我们的教学给了学生更大的空间,教学的开放性也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级老师张化万老师曾说过:“如果一堂课上下来,跟你设计的教案丝毫不差,你千万别得意,因为这是一堂极其失败的课。”课堂教学是活生生的生命个体的对话和交流。著名教授叶澜先生也曾经说过这样的话:“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因此,生成性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特点,不承认课堂教学的生成性,对课堂教学进行过度预设,不允许课堂教学出现任何意外、“错误”,这样的课堂就会缺乏弹性和活力。

我在教学《春》中写“春风”一段文字时,跟学生讲道:“作者之所以把无形无味的春风写得有声有味,有形有色,在我们眼前展示一幅春意盎然的‘春风图’,是因为作者进行细致的观察……”正当他说的津津有味时,忽然一位学生举手说:“老师,我认为你的说法不太正确。”我的心为之一怔,及时冷静下来,鼓励他说:“你能说说你的理由吗?”“因为泥土的气息,青草的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是用鼻子闻到的,而不是用眼睛来看到的。”教室里的气氛顿时活跃起来,同学们你一言我一语地议论开了。“是啊,鸟儿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婉转的曲子,是听到的,而不是看到的呀。”“还有牧童的短笛响着……”我心中一阵暗喜:此时学生们的思维和活跃,应好好地加以引导。于是我故意问:“谁能告诉同学们,什么是‘观察”呢?”“观察,就是用眼睛看呗。”生A得意地说道。唉,原来学生把“观察”狭隘地理解为“用眼睛看”。应如何引导学生准确地理解“观察”的含义呢?我追问:“那走马观花是观察吗?”“走马观花不能算是观察,因为它是无意识的看,而观察应该是有意识的、有目的的察看。”生B发言。“分析得很好。我们不能把‘观察’片面地理解为‘用眼睛看’,它也不是‘无意识地看’。那么,到底什么是‘观察’呢?”我及时地给予肯定,并追问道。“既然观察是有意识的、有目的地看,那么我觉得:只要通过我们的感觉器官,比如:耳朵、眼睛、鼻子、舌头,去听、去看、去闻、去尝,所得到的感受就是观察。”生C认真地说。“同学们说得非常好。我们每个人都有耳、目、鼻、舌等感觉器官,任何东西都有声、形、色、味等表象,我们通过我们的耳朵听、眼睛看、鼻子闻、舌头尝、手指摸,就产生了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有意识地启动我们的感觉器官,去了解和掌握事物的特征和最具表现力的表象,就是‘观察’。”我小结道。

“老师,我明白了。写‘春风’的这段文字从视觉的角度写到了鸟儿安巢、繁花嫩叶、牧童短笛,表现了景色的美丽;从嗅觉的角度写到了泥土的气息、青草味儿,还有花香。”

“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微微润湿的空气等是从触觉的角度来写的,表现了春风的和煦、温柔。”

“呼朋引伴、卖弄喉咙、唱曲子、应和、嘹亮地响着是从听觉的角度写声音的。”

我觉得对这一片段的分析,我就抓住了课堂上的一个生成点――“什么是观察”,顺势利导,学生发表意见的兴趣很浓厚,课堂气氛相当好,远远超过了这位教师预想的效果,学生学得很轻松,学得很精彩。

确实,动态生成的课堂,给我们教师带来了挑战,在课堂教学中,怎样捕捉“动态生成”的契机,如何把握“动态生成”,使“动态生成”在新课程的课堂教学中富有生命活力,是我们每位教师所共同追求的。

三、整合预设,机智生成

当前强调课堂生成,不是完全否定教师课前的预设,相反对于预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能仅仅只按照自己的思路来预设,更要想想学生可能产生哪些问题,努力按照学生的学路来预设过程,尤其是要考虑学生的理解往往是个性的,多元的。因此,要求教师课前的预设要有弹性的回旋空间。在预设教学环节时,倡导从单一的直线式程序走向灵活的分支式、板块式程序。在预设学情时,应该多些这样的思维:如果学生这样说,我该怎样引导?如果学生已经会了,我该怎么办?如果学生一无所知,我又该怎么办?多预设“如果”,多预设“怎么办。

有两个鲜活的案例:

片段一:《第一千个球》的课堂中

生1:有感情地读第一自然段

师:你这么一读,还有什么收获?

生1:我,我知道了一些贝利的信息

师:你看,你多会读书,不但用情地读,而且还思考收获,这就叫边读边思,好有不理解的词吗?

生2:我想问“生涯”是什么意思?

师:课文中是什么生涯?除了足球生涯,还有什么生涯?

生2:教师生涯

生3:学习生涯

生4:流浪生涯

师:打着背包到外地去打工叫什么生涯?

生5:打工生涯

师:.现在你明白什么叫生涯了吗?

生2:生涯就是从事某种工作的经历

师:理解的多好,能从例子看明白词语的意思.

片段二课外的选文《老师领进门》

生:读“我在老师门下受业四年,听到上千个故事,有如春雨点点入土”

师点拨:“春雨点点入土”会是怎样一种感觉?

生:悄无声息的

生:轻轻的

生:有一种抚摩般的感觉

生:会被泥土自然的吸收

生:会是一种滋润的感觉

生:好象会让人记的很牢,然后终生记着它

师:体会的很好,不但谈了春雨对泥土,还谈了故事对作者,如果现在再读,还会这么读吗?

全班自我试读然后请刚才读的那位同学再读(读的很有那么一份味道,全班不约而同地给予掌声或点头认可

师:有同学理解这句深情的话吗?

生:就是田老师的一个个娓娓动听的故事像春雨一样进入了作者的心田。

师:(略带疑惑)仅仅是故事?

生:还有丰富的知识

生:好象还有对语文课的喜爱

师:是好象?

生:不,不,对于那个作者应该是肯定。

生:对文学的兴趣

生:对田老师的喜爱……

师:这简直是在感受语文学习的乐趣中不知不觉中学会了许多知识,激起了对语文对文学的极大兴趣,作者牢记于心的正是这一点

全班深情地读此段

师:现在你能用课文中的那句话形容田老师的教育?

生:春雨般滋润的教育

生:无心插柳的教育

生:身临其境的教育……

师:还能用学过的诗句来形容吗?

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生自读8-9自然段

师:现在你对“播下文学的种子”有理解了吗?

生:就是作者在田老师门下通过一个个引人入胜的故事,激起了他对写作的浓厚兴趣,积累了丰富的课内外知识,打下了扎实的写作基础。使他痴情于写作。

师:了不起,能将前后知识融会贯通。面对恩师,你觉得作者面对田老师、面对周围的人,甚至面对自己的孩子,他会怎样谈起这段学习生涯?

生:略

师:虽然面对的人不相同,但内心的感受是一样的-----同有一颗感恩的心

上面列举的一个是词语教学的片段,一个是句子教学的片段,无不体现着在过程中学习探究,在过程中体验文本,在过程中丰富所得,积累经验。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学习行为,学生的个体差异又始终存在,因此不同学生对语文材料的体验和理解是多元化的,我们可以适当淡化结果,尽可能地尊重学生的个性和独特体验,将这一过程作为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语文思维的过程,将“有根有据”作为评价的尺度,积极鼓励那些富有原创精神的阅读体验,让它们成为语文学习的一道亮丽的风景。

把课堂真正归还给学生后,课堂究竟会出现怎样的可能,已经远远不是在预设时候就能完全了然于胸,把握在手的.一个充满生命力的课堂,需要教师在围绕课程目标精心预设教案的基础上,依循学生认知的曲线,思维的张驰以及情感的波澜,以灵动的教育机智随时处理生成信息,及时调整教学进程,真正实现课堂教学的弹性优化.这样,课堂教学才能充盈生命成长的人文韵味。.

参考文献:

【1】 孟庆欣,对新课标文本表述问题的思考[J];语文建设;2003年12期

【2】陈黎明,对《语文课程标准》的检讨[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3】刘华,从结果到过程――阅读课教学目标的价值回归[J];语文建设;2004年04期

【4】刘永慧,目标:预设和生成要有机结合[J];语文建设;2004年Z1期

【5】郑逸农,“非指示性”语文教育:一种教育理念[J];语文建设;2006年01期

【6】欧阳林,“非指示性”教学并非无指示性[J];语文建设;2006年01期

【7】仇定荣,动态生成:让语文教学充满灵气[J];语文建设;2006年01期

【8】冯永忠,问题应该由谁提出?――兼谈课堂的生成与预设[J];语文建设;2006年02期

【9】李海林,语言专门化:语文教育的一个岔路口[J];语文教学通讯;2004年11期

【10】方利民,咬定“言语”不放松――语文教学本体回归的思考和实践[J];陕西教育;2004年04期

上一篇:试论音乐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 下一篇:在黔东南原生态民族民间文化中审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