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时间:2022-10-05 03:14:34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摘要:语文这门课程集知识性、艺术性、教育性于一身,具有思想性与艺术性相统一,人文性和工具性并重的特点,承担起心里健康教育这一任务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其育人作用不可代替。那么语文教学到底与与学生树立健康心理有没有关系?本篇论文就围绕这一问题进行了具体的论述。

关键词:语文教学;心理健康教育;密不可分

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和社会竞争的激烈,人们面临着无数的社会和心理困扰。尤其是中小学生由于学习任务繁重、学习成绩不理想、升学择校窘境等原因,产生了一些令人关注的心理问题,有些学生表现出暂时的心理异常,个别学生出现心理障碍,有的甚至患上心理疾病。可见当代学生的心理负荷能力已遇到了前所未有的考验,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势在必行。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教师应自觉地把心理健康教育因素渗透其中,这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行的。

心理健康教育应“全面渗透在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中”,“在学科教学、各项教育活动、班主任工作中,都应注重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这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语文作为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文化载体,作为工具性与人文性高度统一的学科,在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所以,语文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密不可分。

一、语文教学具备心理健康教育的特点

语文学科的基本特质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教学的目标就是要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它要求一方面抓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技巧,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同时又要注重培养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审美情趣、思维品质和文化品位,发展学生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这就要求教师在语文教学中既是“经师”授业,向学生传递语言文学知识经验、技能技巧,为学生提供获取新知识、形成新技能的基础;又是“人师”传道,向学生传递做人之道、为业之道、治学之道、处世之道,帮助学生逐步形成合乎社会的人生观、道德观和健全的人格。语文学科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相互渗透,正是完整的体现了语文学科的这一基本特质。

二、语文教材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素材

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学作品和政论文章都集结在语文教材中,这不仅仅是语文学科的教材,也是美育、德育的好教材,更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素材。例如:学习《项链》和《三国演义》,不仅对学生进行了基础知识的传授,同时还可对学生进行“机智、勇敢、豁达”和“诚实而不虚荣”的人生观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文学作品有许多极具个性、鲜活灵动的人物,在指导学生分析诸如项羽、曹操、玛蒂尔德等人物性格的过程中,可引导学生分辨人物性格中的积极与消极因素,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从而提高形成自

身健康性格的自觉性,从而主动进行自我心理矫正。

三、语文课外练笔可以疏导学生不良情绪

语文课外练笔包括日记、随笔等,不仅有帮助学生提高了写作能力,也可以疏导学生的不良情绪。鼓励学生勤写日记或随笔之类的文章是必要的,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更好的抒发自己的感情。学生经常会在练笔的时候以文字的形式敞开心扉,来表达自己的忧伤、痛苦、欢乐、迷惘的心情,表明自己对某些人、某些事、人生、社会的看法。教师要允许学生尽情倾诉,有针对性进行引导,这种方式非常适合性格内向的同学,可以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使自己的思想得到缓解放松,也不会影响别人。通过这种方式,在提高学生语文知识水平的同时,还能及时有效的发现、纠正一些学生的错误观点,帮助他们走出误区,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正确的学习态度,培养积极、健康、向上、自信、创新的健康人格。

四、语文作业的批阅有益于学生树立健康心理

语文教学中课内、课外作业批改是其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批阅作业学生掌握和应用知识的程度一目了然,从而了解学生的不足之处并加以训练巩固。同时教师在批阅作业时,通过学生的作品赏析、短评时论、问题解答、综述等作业训练中表现出的情绪了解学生的心理变化,并给与指导。对作业中反映出的积极向上的心理活动要进行肯定、支持和表扬,而对作业中流露的消极或不健康的情绪要进行及时疏导和排除。可见,语文教学中作业的批阅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十分有意义的,而且作用也是很大的。

通过分析语文教学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之后,我们知道二者是密不可分、相互渗透的。可见,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也是教育的使然。所以在今后的语文教学过程中,充分的了解学生,在心理方面为学生减负,使学生在提升成绩的同时形成健康的心理。

上一篇:浅谈双河口水电站导流洞衬砌混凝土浇筑程序及... 下一篇:试论音乐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