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朗读能力的训练方式

时间:2022-10-11 07:17:14

学生朗读能力的训练方式

[摘 要]朗读是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一种训练。《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朗读能让学生展开想象,获得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能更好地体验情感,领悟内容。”教师只有对学生进行贴心指导,加强朗读训练,才能真正推动语文教学。

[关键词]朗读能力;训练;学生;兴趣

朗读是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的基本方法。朱熹说“读得熟,则不解说自晓其义也”;唐彪认为“文章读之极熟,则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这说明了朗读的价值。但在教学中存在这些现象:有的学生不愿读书,不能完成老师布置的读书任务;有的学生读书东张西望,有口无心,不能入情入境;还有的数字读、唱读。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呢?笔者认为应做好以下几点。

一、目标明确,让学生读得到位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一篇文章,读得多了,自然见其义。“其义”指的是文章的意思(语义)、语音、韵味、形象、情感、方法、技巧,等等。反过来说,如果读得不多,读得不到位,这些丰富的语感是体会不出来的。因此,每上一篇新课文之前,教师布置学生课前预习时,一定要要把课文读三五遍。课堂上又从字词、句段、篇章等方面引导学生多读;课后要求学生通过反复诵读,背诵文中的佳句、重点段落,甚至背下全文。这样,读的次数多了,读得到位了,学生的朗读能力自然会有所提高。

二、形式多样,让学生读得有味

于永正老师曾说:“朗读法是教语文的根本之法,也是学语文的根本之法。”因此,引导学生朗读的形式也应是多种多样的:个别读、集体朗读、教师范读、小组赛读、教师引读、分角色读……使学生情感波澜不断推进。如《桂林山水》一文语言优美,作者喜爱、赞美之情溢于言表。教学中,可采取教师范读、学生试读、集体朗读、小组赛读、教师引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在读中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在读中感悟到作者那份喜悦、赞美之情,在读中掌握排比、比喻、对比等写作方法的技巧,在读中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

三、借助图文,让学生读有感悟

有许多课文是图文对照的,若利用这些插图配合朗读,既能进行图文结合训练,又能吸引学生朗读的兴趣。如《可贵的沉默》一文中有两幅截然不同的插图,课始,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出示第一幅图,让学生仔细观察大家的表情、动作,要求他们用合适的词语来形容当时教室里的场面(热闹、七嘴八舌、争先恐后……),根据学生回答,教师随即板书:热闹。紧接着教师又出示第二幅图,问:又该用哪些词语来形容?(安静、沉默、鸦雀无声、寂然无声……)教师随即板书:沉默。接着教师质疑:是什么原因使得“热闹、兴奋”的教室顿时呈现“鸦雀无声、沉默”的情景呢?那从中又发生了什么事呢?请大家尽情朗读找出答案吧!这样,学生受到图画感染,会迫不及待地去读课文。

四、创设情境,让学生读得深刻

情境教学不仅有利于拓宽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想象力,更有利于促使学生去感悟文中的情和景,也有助于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课文。

如在教学《去年的树》这篇课文伊始,笔者先放了一首热情洋溢的歌曲《朋友》:“朋友啊,朋友,你可曾想起了我,如果你……”伴着动听的歌声,笔者动情地说:“如果有一天你的好友将要去远行,你会怎么做?文中有这么一对好朋友,大树和小鸟,小鸟天天都给大树唱歌。冬天到了,小鸟要到南方去过冬了,它答应明年春天再来给大树唱歌。可第二年春天,小鸟飞回来却没有看见大树,你们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这样,学生带着问题,很容易进入情境朗读。

五、层层推进,让学生读到成诵

多读课文不是傻读课文,而是让阅读层层推进,一遍有一遍的要求和质量。一般而言,精读一篇课文,大致可分为初读、细读、熟读三个阶段。初读课文要充分,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

如《草原》一文的教学,教师可让学生自由地把课文初读一遍,要求学生勾画出优美语句,赏析草原的美,体验草原人民的待客之道,概括文章大意。接着让学生快速默读课文,理解作者的写作顺序,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然后,让学生抓住重点部分“草原风光图”,细细地读出课文的情味。找出优美语句,紧扣住句中字词细细品读,反复朗读。继而让学生细细地思,思它在全文中的地位、作用及与整体的有关联系,体会字里行间丰富的内涵,从而体会课文的表达方法。然后,水到渠成,唤起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让学生和作者一样,深深陶醉于草原的美景之中,和作者一样惊喜不已,赞叹不已。最后,组织学生熟读全文。此时,学生对课文已融会贯通,学生的情感已得到熏陶感染。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朗读将大家带进草原,并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背诵第一、二自然段。

上一篇:设计语文作业须遵循的四个原则 下一篇:古诗教学“三步曲”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