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硅胶管行小肠内固定术治疗和预防粘连性肠梗阻

时间:2022-10-11 02:04:28

应用硅胶管行小肠内固定术治疗和预防粘连性肠梗阻

【摘要】 目的 探讨应用硅胶管行小肠内固定术治疗和预防粘连性肠梗阻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3年2月至2006年2月应用硅胶管行小肠内固定术治疗和预防6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治疗组36例广泛性粘连性肠梗阻患者全部治愈,预防组25例术后随访1~2年未发生粘连性肠梗阻。结论 应用硅胶管行小肠内固定治疗和预防粘连性肠梗阻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关键词】 小肠;治疗;肠梗阻

1993年2月至2006年2月应用硅胶管行小肠内固定术治疗36例广泛性粘连性肠梗阻患者获得成功,并对25例腹部严重创伤、感染患者,在手术处理原发伤的同时,加做了小肠内固定术,有效预防了术后肠梗阻的发生,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共61例。治疗组36例,男29例,女7例。年龄18~70岁。32例有腹部外伤、手术史,3例有急性化脓性胆囊炎和急性重症胰腺炎、继发腹腔感染史,1例有腹部手术史。预防组25例,男21例,女4例。年龄12~69岁。小肠破裂、挫伤18例,小肠破裂、膀胱破裂并小肠、膀胱瘘4例,肝破裂后胆漏2例,胰腺损伤后胰漏1例。

1.2 手术方法 取脐左或右探查切口。切开腹膜时注意避开粘连其下的肠管,如从原切口进腹,最好在超出原切口上或下端3 cm无粘连处切开腹膜。进腹后应首先分离与前腹壁、侧腹壁、大网腹的粘连,显露全部小肠。如梗阻近端肠管扩张明显,可先行肠减压术,而后分离从屈氏韧带至回盲部的所有粘连。粘连较重的肠段可酌情予以切除、吻合,所有破损的浆腹均需仔细修补。在距屈氏韧带10~15 cm处切开肠壁,取1根16号长约120 cm的硅胶胃管,管腔内插入大隐静脉抽剥器增加可塑性,从肠壁切口处向远端插入,进至胃管尾端15 cm处时抽出静脉剥离器,再取另1根同长同型号硅胶胃管,把其头端管壁与其前1根硅胶胃管尾端以7号丝线缝扎连接,保持其管腔和侧壁开口处通畅,然后仍以静脉剥离器插入管腔做支撑后继续向远端插入,直至回盲部,这样全部小肠肠腔均由两根连接在一起的胃管从肠腔内支撑。取出静脉剥离器,在小肠切开处做荷包缝合加3 cm长度肠壁间断缝合成隧道包埋固定胃管,胃管尾端从左侧腹壁另戳创引出,固定于肠壁,肠壁与腹膜缝合数针固定。行腹腔冲洗后,把小肠从上至下依次成大弧度重新排列,最后观腹。

1.3 术后处理 ①防止内固定管滑出,术后早期行肠减压,并可从此管注药促进肠蠕动尽早恢复。待肠蠕动恢复后可经此管行肠内营养;②加强营养支持,必要时行深静脉高营养治疗;③适当应用抗生素;④一般在术后2周左右可拔除内固定管,如需继续肠内营养,可适当延长时间。

2 结果

治疗组:36例广泛性粘连性肠梗阻全部治愈,经随访1~4年未再复发。预防组:25例术后随访1~2年未发生粘连性肠梗阻。

3 讨论

粘连性肠梗阻是肠粘连或腹腔内粘连带所致的肠梗阻,较为常见,其发生率占各类肠梗阻的20%~40%[1]。粘连性肠梗阻发生是因肠粘连致肠管扭曲成锐角、肠袢粘连成团、肠壁有瘢痕狭窄或粘连索带压迫。本术式以内固定管放入全部小肠作支撑,使其大弧度排列,从而达到虽有粘连但无梗阻的效果[2]。手术方法点:①必需把从屈氏韧带至回盲部全部小肠都松解开。局部肠切除、肠吻合需谨慎判断。仔细修补腹膜、浆膜缺损,注意避免肠管狭窄;②硅胶胃管两根缝接时需注意保证后1根的管腔和侧壁开口通畅,以利于术后肠减压和给入肠内营养。胃管应插至回盲部、支撑全部小肠; ③术毕彻底冲洗腹腔、放置腹腔双套管引流、避免术后腹腔感染; ④关腹前把全部小肠从上至下呈大弧度规则排列。

粘连性肠梗阻的预防:肠粘连的机制虽未完全明了但粘连的发生肯定与创伤、手术造成腹膜或肠浆膜破损、腹腔异物或胃肠道消化物的刺激、腹腔脏器缺血或炎性改变等因素有关[3],对以下有可能引起腹腔广泛粘连的情况预防地加做本术式:①腹腔脏器严重炎症或穿孔导致弥漫性腹膜炎;②因外伤致腹腔严重感染;③腹部手术时间长、创伤大、有污染、术后可能发生炎症性肠梗阻[4、5]。预防手术的意义在于:①术后有效肠减压,避免了严重腹胀导致的一系列全身性病理改变;②从造瘘管可灌注药物促进肠蠕动尽快恢复;③肠蠕动恢复后可保证肠内营养安全、有效、方便;④避免了粘连性肠梗阻的发生,对危重患者的抢救有重要的意义。

总之,对于粘连性肠梗阻患者,特别是粘连广泛、剥离后肠管粗糙面广泛的病例,为防止术后再发生粘连性肠梗阻,应用硅胶管行小肠内固定,进行肠排列,使肠袢按序做有规律地固定排列而不发生肠梗阻。治疗组:36例广泛性粘连性肠梗阻全部治愈,经随访1~4年未再复发。预防组:25例术后随访1~2年未发生粘连性肠梗阻。应用硅胶管行小肠内固定治疗和预防粘连性肠梗阻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参考文献

[1] 吴在德,吴肇汉.外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480-481.

[2] 仲剑平,沈炎明.小肠内固定术的分析.实用外科杂志,1982,5;243-244.

[3] 曹天生,刘瑞华,孙晓明,等.亚甲蓝和抑肽酶联合应用防治术后腹腔内粘连的实验观察.中国胃肠外科杂志,2000,4:23-239.

[4] 黎介寿.认识术后早期炎症性肠梗阻的特性.中国实用外科杂志,1998,18:387-388.

[5] 胡智明,邹寿椿,赵大建,等.腹部手术后早期炎症性肠梗阻的治疗.中国胃肠外科杂志,2000,4:236-237.

上一篇:131I治疗白细胞减少的Graves病的临床观察 下一篇:Gamma钉内固定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临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