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PAP呼吸机治疗重症哮喘临床观察

时间:2022-09-18 04:39:58

BiPAP呼吸机治疗重症哮喘临床观察

重症支气管哮喘(以下简称重症哮喘)是呼吸内科急症,除药物治疗外,有创机械通气常作为抢救的最后手段,疗效确切。无创通气是近年来呼吸衰竭治疗的重要进展,可避免有创通气所带来的损伤和并发症。于2005年9月至2008年3月对36例经常规治疗无效的重症哮喘及时经予面罩双水平气道正压呼吸机治疗,效果显著。

1 患者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36例患者均为本院患者,其中男22例,女14例。年龄16~82岁,平均40岁。重症哮喘的诊断标准按2003年《支气管哮喘防病指南》进行。全部患者入院后均给予抗炎、平喘、抗感染、补液及氧疗等综合治疗10余小时无效,且有加重趋势,排除心力衰竭、低血压、严重心律失常和气胸等机械通气禁忌证,适时加用BiPAP呼吸机,经面罩机械通气治疗。

1.2 方法 患者自愿仰卧、侧卧或坐位,选择纽氏面罩与呼吸机相连接,呼吸机采用尚健医疗器械公司提供的面罩系统,通气模式为压力支持,设定参数为:状态S/T,备用频率16~20次/min,吸气压力(IPAP)从5~8 cm H2O开始,逐渐上调至12~20 cm H2O,呼气压力(EPAP)从2~3 cm H2O开始,逐渐上调至5~7 cm H2O。供氧流量5~10 L/min。

1.3 观察指标 观察记录机械通气前后患者的自我感觉及临床征象变化,如强迫、发绀、颈静脉怒张、肺部音、奇脉、言语及意识障碍等。监测动脉血气、心率、呼吸频率、平均动脉压等。

1.4 统计方法 实验数据以X加减SD表示,自身对照采用t检验。

2 结果

2.1 机械通气前后各监测指标变化(x±sD)见表1。

2.2 临床改变

多数患者能很好地接受面罩无创性机械通气治疗,且未述不适,感觉舒适,呼吸省力,在治疗后肺部音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平均动脉压变化不大。

2.3 机械通气时间 36例患者机械通气时间视病情最短4.2 h,最长68.5 h,平均20.4 h,昏迷患者一般在清醒后持续用24~48 h。机械通气期间常规应用激素、支气管扩张剂、抗感染药物及输液等。

2.4 不良反应 18例患者首次带面罩后感胸闷憋气、焦虑,经医务人员耐心解释,顺利接受机械通气,2例胃胀气,1例发生窒息样哮喘样发作而及时改用有创呼吸机治疗。

3 讨论

哮喘是一种常见的多种炎症细胞参与气道慢性炎症,急性发作时立即脱离变应原,经正确的药物治疗结合常规鼻导管吸氧一般可以缓解。但却有2%的患者经此种治疗无效,称之为重症哮喘,其临床表现为:强迫端坐位、语言断续、常有烦躁不安、焦虑、发绀、大汗淋漓、呼吸频率>30次/min、奇脉、三凹征、低氧血症,部分有高碳酸血症。此类患者发病急,病情进展快,若不能及时有效的抢救,可迅速出现呼吸肌疲劳,呼吸衰竭,甚至危及生命。本组患者在入院后均经过积极治疗,但病情进一步恶化,及时采用BIPAP呼吸机械通气治疗,效果显著,表明该方法确是抢救危重哮喘的有效手段之一。

BiPAP呼吸机通过提供双水平气道正压方式辅助呼吸,其本质为压力支持通气(PSV)与自主呼吸状态下持续气道正压(CPAP)的结合形式,其较高的吸气压力(IPAP)用于克服气道阻力,增加通气量,较低的呼气压力(EPAP)可对抗内源性呼气末正压(PEEPi),哮喘发作时存在较高的(PEEPi)合理使用PEEP可增加呼气时的经气道压,产生机械性支气管扩张作用,有利于呼气时气体的排出,使功能残气量减少,同时PEEP可对抗PEEPi,减少吸气肌负荷,减少呼吸功耗,改善人机配合。若PEEP水平在PEEPi以下,PEEP并不增加胸内压,因此不增加气压伤的发生率,亦无循环抑制等不良作用。本组应用IPAP水平12~20 cm H2O,EPAP 5~7 cm H2O,患者的临床症状和血气分析均得到显著改善(P<0.01),而MAP在治疗前后无显著性变化(P>0.05),未发现气压伤和循环障碍。

尚健医疗器械公司提供的面罩系统实现了及时准确的漏气补偿和触发灵敏度的智能自调,在重症哮喘患者呼吸节紊乱,尤其是呼吸频率增快、烦躁导致漏气增多时,仍能与患者呼吸保持完美同步,有效地减少了呼吸功能消耗,使呼吸机功能得到了最快的恢复。同时,BiPAP呼吸机的持续气流及面罩内供氧,可对罩及管路起冲洗作用,无二氧化碳潴留,尤适用于即将或已发生呼吸机疲劳、呼吸衰竭的患者。

另外,重症哮喘患者气道高反应性明显,外来刺激(如气管插管)容易导致严重的喉痉挛,延误抢救。而面罩无创通气应用简便迅速,患者易于接受,配合吸入支气管扩张剂,可迅速改善症状,避免气管插管。本组患者除1例气管插管外,避免了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等有创通气并发症,不影响患者进食,且经济、安全、可靠,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支气管哮喘诊治指南.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3,26(3):132.

[2] Clark TJH,GgdfreyS,Lee TH.Asthma.3rd ed.London:Chapman Hall Medical,1992:530.

[3] 朱蕾,钮善福.机械通气.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154.

[4] 刘又宁,李亨俊.机械通气与临床.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168.

上一篇:筋膜内全子宫切除术160例的应用体会 下一篇:肺栓塞31例诊治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