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娱乐,不要励志

时间:2022-10-11 12:51:02

要娱乐,不要励志

2005年来了。雄鸡一唱天下白。一窝蜂式的起哄阅读也应该结束了。不久前去一个商朋友那儿看书,她告诉我说,出版社的编辑们简直疯了,把读者都当作傻瓜,只要是励志类的选题照单全收,其他类型的书看都不看。她说:“其实我们的生活中真正需要的是消遣、是娱乐,不是励志。已经活得够累的了,看书还要看往前奔、往上爬的,怎么就不能在看书的时候让自己放松点呢?比如小说?比如旅游?或者菜谱也行。读书就应该像喝佳酿美酒。说实在的,跟西方的主流阅读相比,中国读者透着一股土鳖劲儿。一想到这事就让人来气,好像中国满大街上都是big loser。”

这话说得让人过瘾。仔细想想,我们读的书真的是比较土鳖。先不说卡耐基或拿破仑・希尔的成功学已经在中国热卖了N年(各种版本加起来肯定不下100种),就说近年来的《谁动了我的奶酪》、《刘亦婷》、《加西亚》、《7个习惯》、《水煮三国》、《没有借口》之类,本本销售超过百万册,让人不免心中生疑,难道当今社会上真的有那么多loser吗?不然干吗要没完没了地励志呢?更让人大跌眼镜的是,到了2004年,书业中又冒出来更新鲜的事儿,小说居然也能当励志书来卖了,比如《狼图腾》,让几百万自认为“狼性”不够的男男女女们掌灯夜读,尤其是那些平时根本不读书的人也纷纷加入了“狼性”阅读,指望通过向狼学习强化自己的凶狠,好在职场打拼中一改过去的被动局面。一个在美国的朋友听我这么解释这本书的热卖,苦笑着说:“他们还嫌中国人的狼性不够啊?三年来,我每次回国做生意都让人给坑了。如果大家都读了《狼图腾》,我看我也别再回国了。”

大众把《狼图腾》当作励志书读,实在是出版者始料未及的,策划人也曾申辩说没有想到会如此热卖。但仔细看看该书的包装,就会发现励志书的蛛丝马迹:封底上郑重地印着海尔老板张瑞敏的推荐语,号召大家学习狼的分工协作精神。我不知道有谁会在做文学书时请企业老板推荐。不管是不是有意为之,反正这书从一开始就没打算做成文学书,应该是确定无疑的事情。

媒体显然注意到了励志书泛滥的现象,但声讨目标都对准了书,认为与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相比,它们只是低智商外国冷饭。但在我看来,如果没有疯狂消费励志书的超大读者群,这些书根本火不起来。我不想骂书:有什么样的读者就有什么样的图书。

调查显示,读励志书的读者主要分三类:职场上的loser;即将冲进职场的大学毕业生;以及缺少主见爱跟着起哄凑热闹的追风族。第一种人读了励志书后情况会更恶化,因为残存的自信心也会被磨砺殆尽。第二种人读了励志书后会忘了天高地厚,反而在踏进职场时把事情搞砸了。第三种人最无聊,有事没事跟着别人起哄,且人数众多,除了以讹传讹为恶俗的蔓延推波助澜外,更糟的是会让出版商赚足了钱再出更多的励志书。说到底,励志书热卖是个社会问题。如果社会上有那么大一个群体缺乏自信,励志书想不畅销也难。

当年在国外时,认识一帮闲适的女人,整天过着百无聊赖的优雅生活,在同那帮公司女强人相比时戏称自己是“loser”,还组成了所谓的“Losers Club”(失败者俱乐部),聚在一起时不但谈女人私房话,还谈读书。我问她们通常读哪些书,她们告诉我都是消遣性的书,比如悬念小说、人物传记、菜谱、园艺、瘦身指南以及名家随笔等。我一听,这恰好是《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涵盖的类型。原来,美国的主流读者群恰好是由“Losers Club”的成员们组成的,也就是说,众多生活优越的假失败者们支撑着美国的图书产业――这真让人感叹不已!我们的图书市场仿佛是地球这个硬币的另一面,整整相差180度:我们的图书产业恰好是由真正的失败者们支撑。

让人稍感欣慰的是,2005年一开年,北京的图书订货会上显示,励志书横扫天下的局面正在改变,文学与社科类图书开始回潮。这是否可以被解读为我们周围的失败者正在减少?或者大众的自信心开始恢复?再不就是物质生活有了改善?但愿如此,否则出版商们还不如改行去做心理医生呢。

上一篇:少许 第2期 下一篇:你,不是我儿子